既然上帝不行其職,就得有人幫祂!
然而,救贖帶來的並非永生,而是死亡。
◎ 系列全球銷量1,800萬冊,版權賣出40餘國
◎ 蟬聯挪威暢銷榜116週
◎ 入圍2009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國際匕首獎決選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獨立書商協會》、《出版人週刊》暢銷榜
「《救贖者》太讚了!尤‧奈斯博是我的驚悚小說家新歡,哈利‧霍勒是我的新英雄。這本小說從頭到尾都讓我的心跳維持在紅色警示狀態。」――麥可‧康納利(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犯罪小說大師)
杜鵑窩人(推理評論家) 專文推薦
范立達(TVBS資深新聞評論員)、
高翊峰(小說家、FHM總編輯)、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副教授)好評推薦
這是最後一項任務。這項任務只需要一發子彈。
他是人們口中的「小救主」,執行任務時從不懷疑,毫無畏懼。
然而,如果你無法懷疑,就無法真的相信。
如果你感覺不到害怕,就沒辦法活很久……
聖誕節前夕,奧斯陸最繁忙的市中心正舉辦一場街頭慈善義演活動。就在此時,一名救世軍成員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槍殺。凶手從近距離開槍,並迅速逃離現場,手法有如職業殺手。紛飛的大雪阻擾了警方的追查,現場沒有有效的證人,沒有刑事鑑識證據、行凶動機不明。唯一的線索,只有凶手脖子上繫的一條紅領巾。
奧斯陸警局最離經叛道的警探哈利,正面臨職業生涯和私人生活的雙重低潮,他雖然揪出了警界害蟲「王子」,卻遭同事孤立;一向默默支持他的上司轉調到卑爾根,空降的新長官和他不對盤;前女友蘿凱已然展開新生活,而他的戒酒之日仍遙遙無期。此時救世軍成員遇害的案子,帶他再度回到追緝罪惡之路。
哈利和同事貝雅特從現場照片中發現,嫌犯身上繫的紅領巾,打的是一種特殊的克羅斐結,源自克羅埃西亞;他循線遠赴該國,發現了前南斯拉夫解體後不為人知的歷史悲劇;而命案的源頭,則要追溯到一樁十二年前發生在救世軍夏令營的強暴事件。當他們一步步進逼,卻沒想到破案所付出的代價,竟如此難以承受……
這次,需要寬恕的不是罪行,他要得到的是救贖……
暨「奧斯陸三部曲」之後,奈斯博再度打造引人入勝的曲折故事,發揮其揉合歷史事件與小說情節的優點,佐以擅長的快速切換場景敘述,拋出謎團製造懸疑緊張氣氛。哈利這個沒有信仰、總是跟隨自己的嗅覺、自己的腳步的警局獨行俠,這次不只要和冷靜的殺手周旋,還有自己內心的善惡道德。書中刻畫挪威的現實黑暗面,包括吸毒問題、槍擊事件、被剝削的難民、社福團體背後的利益交換等等,並且深入探索了心理與神學面向。
作者 尤.奈斯博
「北歐犯罪小說天王」尤.奈斯博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排行榜冠軍暢銷書。挪威圖書館借閱率排行榜,前20名有5本是奈斯博的作品。他拿過所有北歐的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書店業者大獎等,還獲得英國的「國際匕首獎」和美國的「愛倫坡獎」提名,作品被翻譯成40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突破一千八百萬冊。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搖滾巨星,白天任職於金融業,利用晚上和週末時間演出。不久之後,他考上金融分析師的證照,被挪威最大的證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樂團越來越難以兼顧,瀕臨崩潰的奈斯博決定休半年長假,他帶著筆電,跳上飛機,前往地球最遙遠的彼端:澳洲,在那裡寫下日後讓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集《蝙蝠人》。
奈斯博的讀者族群廣泛,涵蓋純文學讀者、冷硬推理、黑色小說讀者,以及通俗驚悚小說讀者。此外還受到英美犯罪小說名家一致擁戴,麥可.康納利稱讚他是「我最喜歡的驚悚作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奈斯博可與丹尼斯.勒翰、詹姆士.艾洛伊、麥可.康納利、伊恩.藍欽、雷蒙.錢德勒等名家相提並論,稱他是「挪威犯罪書寫的畢卡索」;德國《明鏡日報》則稱他是「斯堪地那維亞的奇蹟」。
哈利警探系列——
1. 《蝙蝠人》 (預計2015年底出版)
2. 《蟑螂》 (預計2016出版)
3. 《知更鳥的賭注》 (2011.05,已出版)
4. 《復仇女神的懲罰》(2011.08,已出版)
5. 《魔鬼的法則》 (2011.11,已出版)
6. 《救贖者》
7. 《雪人》 (2012.01,已出版)
8. 《獵豹》 (2013.07,已出版)
9. 《幽靈》 (暫名,預計2015第一季出版)
10.《警察》 (暫名,預計2015第三季出版)
獨立作—《獵頭遊戲》(2013.09,已出版)
譯者 林立仁
英國薩里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現為專職譯者。
孤狼的私法正義╱杜鵑窩人(推理評論家)
挪威偵探小說作家尤.奈斯博在台灣的第七本作品《救贖者》終於要出版了,這本書的重要性其實在整個哈利.霍勒系列中是無庸置疑且不可或缺的。因為這本書正是作者要為《知更鳥的賭注》、《復仇女神的懲罰》和《魔鬼的法則》這三部曲後做出一個的真正總結,讓讀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哈利.霍勒在解決了身邊的害群之馬,同時也實現了為因公殉職犧牲的同事報仇的誓言後的心情和處境。正因為經過了這本書的說明和演繹,後面的《雪人》、《獵豹》相關的故事也才能繼續鋪陳下去。當然讀者如果沒有先閱讀過其他作品,並不會妨礙單獨優先欣賞這本《救贖者》,但讀者若真的行有餘力,倒是可以延伸閱讀其他的系列作品,這樣將會更了解這位作家的優秀推理小說創作能力,也可以進一步了解男主角哈利.霍勒這匹孤狼的魅力!
其實說哈利.霍勒是一隻孤獨的狼,不僅僅是讀者在閱讀這整個系列作品後,會在心中產生的感覺而已。作者尤.奈斯博本人應該也是這樣看待他。在《救贖者》這本書中作者就是藉由瑪蒂娜這個角色對著哈利.霍勒徹底地說了出來,明明白白地指出男主角的這個重要的個性,也就是與群體格格不入並且喜歡依自己的心思獨來獨往,自行其事。而作者也在書裡同時利用了哈利.霍勒和貝雅特的對話表達了一個理念,警察雖然因為身分所限,只能維持法律和秩序卻不審判,但是在哈利.霍勒的心目中,充滿了漏洞的法律常常是讓好人無法受到救贖卻讓壞人逍遙法外,不如由我自己來做最後的審判。這種私法正義雖然跨越了界限,挑戰了司法正義的權威,卻是一種賈斯提莎(Justitia)式正義天平衡量的真正表現。對於辛苦追查的偵探和警察,看著應該被懲罰的壞人利用各種法律漏洞和財力、勢力的資源來逍遙法外,而感到憤怒和氣餒。倒不如讓壞人自作自受,進而自我毀滅來得好一些。畢竟「好人流眼淚,壞人笑到累」的情形已經在現實中宛如揮之不去的噩夢,推理小說中若依然如此還真是情何以堪?所以,哈利.霍勒的私法正義雖然破壞了司法正義,卻真正地讓自己能從是非對錯中釐清一切糾葛,不再陷入黑與白,正義與犯罪的無限迴圈中自尋煩惱。
偵探推理小說的好看之處,除了足以吸引讀者的精采故事和成功欺騙讀者的優秀詭計之外,小說中主角的魅力也是極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福爾摩斯到菲力普.馬羅無一不是以其特有的魅力來吸引讀者的目光。尤.奈斯博筆下的哈利.霍勒也是如此;他對於刑案鑑別的眼光極為精準,《知更鳥的賭注》開頭那一幕就是最好的例子,能夠在重重的迷霧掩閉之下,看穿事件的本質,並且成功地推理出謎團背後的真相。但是很不幸的,就因為他是身處在嚴格官僚的警察體制下,單獨突出的天才不僅不容易受到賞識,更容易引起同儕和上司的忌妒眼光中,很難逃脫被打壓和孤立的命運。有時候我也在想,很多冷酷派的名偵探在開偵探社之前,好像也有許多人是從警察隊中被踢出來的;那麼他們之前在警隊中是不是就像哈利.霍勒一樣被排擠?這個絕對不是擴大解釋,馬修.史卡德也是在警察生涯中飽受創傷,酗酒成癮,才黯然退出警隊的。哈利.霍勒也是有著酗酒的惡習,在《救贖者》中也常是要去參加匿名戒酒協會,而其實在本書之前的作品中已經是留校察看的黑名單,後來更因為他的嫉惡如仇,不論犯罪者的身分而咬緊不放,進而被同事排擠,被上級所打壓。
其實這並不是特例,軍隊和警察乃至醫療團隊都是非常講究紀律和團隊精神的,非最高領導者的個人突出的成就通常會引來同儕的側目以對,頂頭上司害怕其「功高震主」的卓越表現。所以許多推理小說的名偵探似乎都難逃這條與體制格格不入,且不為團隊的面子和上司升官發財之路著想,被官僚體系所排擠而被踢出去的不歸路。傑克.李奇就是這樣被踢出軍隊,被迫成了『浪人神探』;而推理小說中被團隊所排擠的警察名偵探,更是不計其數,例如《寂寞芳心》的芮尼克、《黑與藍》的雷博思、《無臉殺手》的韋蘭德以及《懸案密碼》系列的莫爾克都是僵化體制下被排擠的天才名偵探。而其中很多人也是因為警察工作的壓力下,酗酒成癮的。如果說這些人是警察體制下的冷酷派名偵探應該也不為過吧。雖然有警察的身分和國家賦與的公權力充當護身符,但是內心其實就宛如一個對自己信念和推理能力極具信心的冷酷派名偵探,不懼怕壓力和人情阻攔,只做自己心中認定分所當為之事,縱使因為環境所限制而不能隨心所欲卻也是率性而為吧。
或許有讀者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這些有點白目的名偵探會引起大家的共鳴呢?其實我們在一般的職場也會有類似的情形,中年的男性在職場中剛好卡到中間的位置,下面有虎視眈眈,等待上位的後輩,和讓人不爽心的新人要教導;前面則有交情好壞參半的前輩擋著,上面則有想安全下樁的老人在等日子;如此的後有追兵,前有攔路虎的情形下,如果再加上私人的情感與家庭親子的牽絆,中年男子如何不鬱悶呢?借酒澆愁只是逃避的一種手段,人生的徬徨才多著呢!讀者在相似的情境投射下,又看到主角哈利.霍勒依然可以殺出重圍,一手解決案件,這對於讀者何嘗不是另一種心情的救贖呢?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