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最初的聚落位於今日的柑坪里(又稱「內瑞芳」),而現在瑞芳老街則屬於龍潭里(又稱「外瑞芳」),是日治時代因採礦及鐵路開通設站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新市街,大致分佈於瑞芳火車站後站的瑞芳街、逢甲路一帶,曾是昔日瑞芳最繁華的地區,如今發展已遠落後於前站。寂寥的老街、古厝、舊巷,也成了旅人尋幽訪勝流連之地。
《臺灣旅行記》是摘自民國五年(1916)五月,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校長何纘寄贈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臺灣修學旅行報告書》,內容包括該校學生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撰寫的三篇「臺灣旅行記」考查報告。其中邱文鸞所著的部份即為本書。
一本絕無僅有、含括交通知識與旅遊美景的專業作品! 臺灣公路系統為何如此規劃、編號與興建? 多山地形的臺灣公路有哪些足以傲視世界的建築工法? 公路環島之行可以看到哪些動人的景致?…… 本書深入談及臺灣公路的種種風貌,除了在知識層面知其所以然以外,平日開車上路時也能因瞭解公路特色而更感到...
瘋玩台灣一本就GO! 說走就走,鐵道環台,原來這麼簡單。 超便利的17條行程規劃、特豐富的旅途情報、140個最貼心的地圖導覽、經典鐵道路線大集合、照著做就ok的環島行程懶人包 隨興規劃專屬自己的鐵道環台計畫,愛玩幾天就玩幾天,還可以是隨心所欲的一日遊。愜意的行程適合大手牽小手的親子遊,即便是大手拉...
瑞芳,乾隆年間就有移民入墾,舊稱「柑仔瀨」,據說是因為早期有人在基隆河渡口開了一家雜貨店(柑仔店),因此而得名。清朝末年,九份發現了金礦,吸引人潮上山採金,瑞芳為必經之地,渡口附近的一家商鋪,店名為「瑞芳」,百貨俱備,成為前往九份採金或往返宜蘭的行旅的中途補給及休息站。往來旅人,常相招呼「來去瑞芳」,或言「從瑞芳回來」,久而久之,「瑞芳」成了新地名。
瑞芳最初的聚落位於今日的柑坪里(又稱「內瑞芳」),而現在瑞芳老街則屬於龍潭里(又稱「外瑞芳」),是日治時代因採礦及鐵路開通設站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新市街,大致分佈於瑞芳火車站後站的瑞芳街、逢甲路一帶,曾是昔日瑞芳最繁華的地區,如今發展已遠落後於前站。寂寥的老街、古厝、舊巷,也成了旅人尋幽訪勝流連之地。
作者介紹
Tony(黃育智)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版主(網址:www.tonyhuang39.com)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