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波爾第二本短篇小說集,尖銳批判人性及社會的荒謬對立
「在奈波爾的作品中,深刻而整合的敘事與坦直客觀的審視,
讓我們看到被隱瞞的真相。」──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團評語
★當代最受推崇的英語作家之一
★小說界後殖民論述的舵手
★諾貝爾文學桂冠V.S.奈波爾早年諷刺小說代表作!
╣ 張錦忠(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系列導讀 ╠
他不是魔鬼的代言人,但魔鬼也攔不住他; 他不過是個無名小卒,但他卻是天生贏家。 宮廷就是他的競技場,罪惡是力量的來源; 然而只要走錯一小步,就有可能萬劫不復… ★ 2009年曼布克獎得獎小說 ★ 2009年全美書評人小說獎 南方朔(文化評論家)專文推薦 李若庸(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世紀文選 26】 法國寫實主義文學泰斗福樓拜成名代表作! 嚮往騎士美女般的浪漫愛情,渴望纏綿悱惻的熱情和幸福, 像飛蛾撲火般,追尋不倫的婚外戀情, 在狂野的情慾中,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深淵…… 透過福樓拜典雅華麗文采,我們看見了一個真實醜陋的凡塵俗世。他極力想讓《包法利夫人》這部小說呈現出真...
1922年,紅色政權席捲蘇聯。 一位帝俄時期的青年貴族, 被迫在莫斯科一家豪華飯店度過餘生。 他以紳士風度對抗遭囚禁的命運,用品味緬懷過往的美好, 在劇變的時代,成為最不自由也最幸運的人。
他極力穿越那深沉的絕望、努力抓住一點微弱光源、緩緩向前邁進的堅定意志。 那或許是費滋傑羅身為作家的強韌本能。──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 X 費滋傑羅 兩大文學心靈一次收藏! 村上春樹持續譯介費滋傑羅作品超過40年 首次親自編選、翻譯、撰文介紹 8篇小說 + 5則隨筆 費滋傑羅人...
《島上的旗幟》是奈波爾繼1959年出版短篇小說《米格爾大街》(Miguel Street)聲名大噪後,於1967年所發表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此時的奈波爾已遊歷過大半個地球,也終於踏上他未曾見過但又揮之不去的祖國印度。他在後殖民時代的印度,看見與自己相同血源卻又陌生的各階級人們如何死討活路,又如何苟且偷生。這些人在他眼裡是故步自封、貧窮自私、愚昧無能,這樣不堪的祖土讓他感到強烈的厭惡、鄙夷和抗拒,卻也為其後殖民書寫帶往另一個創作巔峰。
本書由十一篇風格獨特強烈的短篇小說構成,其中以《島上的旗幟》篇幅最長,原為一齣替電視所編的奇幻劇,主人翁隨著美軍進駐而在一座島上發展生活,又隨著美軍撤離而離開,後因一次暴風雨他必須再次踏上這座島嶼,混亂不堪的過去如浪襲來,與失落的當下交織纏繞,沉悶的敘事手法彷彿是籠罩著這座島嶼的荒謬、絕望與失語。《夜班警衛的記事簿》文體前衛,譏刺到位,僅以短短數日間旅館經理及夜班警衛的工作記事留言,便將各自辯解的兩方心理轉折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社會階級的鴻溝就如同這本隔空喊話的留言記事簿一般,既斷裂又空虛。《心臟》透過一名身家背景無可挑惕的兒童天真又直白的口吻,在經歷些許創傷後,開始以祕密冷酷的方式試圖防衛自己,但自己卻對此番駭人的變化毫無察覺。
本書反映了奈波爾早年從英國生活的西方文化經驗,回頭看千里達的落後殖民社會的批判和反思。他書寫小人物的迷信與貪婪、無賴與疏離、膚淺與虛偽,其力道強勁尖銳,但不呼天搶地,而是在尖酸刻薄的文字中以幽默點綴,同時揭露人性與社會的荒謬困境。奈波爾從不掩飾他的鄙夷,他唾棄窮苦貧弱,也厭惡財富地位,令他成為當代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但他筆下這些可悲的人物在面對不斷拉扯的宿命時,皆顯現出強勁的生存意志,或許正是奈波爾有意無意流露出的深沉悲憫與關懷。
作者簡介
V.S.奈波爾(V. S. Naipaul)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2年出生於千里達,後因父親工作的關係全家移民英國。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就讀英國文學系,1954年開始寫作,一生未從事其他行業。1957年他出版首次創作《神秘的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本書與隔年的出版的《艾薇拉投票記》,皆可見他早年幽默諷刺的風格,他對家鄉千里達的不滿、對人性的針貶,都在故事裡的小人物中展現。1959年,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米格爾大街》(Miguel Street)出版,其後聲名大噪,並獲得毛姆獎(S. Maugham Prize)。1961年出版以父親為原型撰寫的《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其「移民創傷」(colonial trauma)與「認同錯置」(dislocation of identity)的敘述,帶有濃烈的後殖民小說風格。
1961年奈波爾開始周遊列國,足跡遍及印度、南美、非洲、中東、美國和馬來西亞,其間著作包括《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Mr. Stone and the Knights Companion)、《模仿者》(The Mimic Men)、《島上的旗幟》(A Flag on the Island)、《黃金國的失落》(The Loss of El Dorado)都是他此時期的代表作,《中間地帶:五個社會的印象》(The Middle Passage: Impressions of Five Societies)則是他非常重要的旅行文學,與上述小說形成批判宗主國對殖民地的破壞。1971年,他以《在自由的國度》榮獲布克獎;後又出版《游擊隊員》、《大河灣》、《抵達之謎》和《世間之路》,並以《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和《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組合成「印度三部曲」。1981年,他出版《在信徒的國度:回教之旅》, 1995年旅居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超越信仰》即為他在這四個國家的所見所聞。1990年,受英國女王封為勳位爵士。1993年,他成為「大衛.柯恩英國文學獎」的第一位得獎人。2001年奈波爾摘下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簡介
劉韻韶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曾任出版社編輯,現專職翻譯,譯有《父與子》、《白癡》、《預謀》、《怪遊義大利》、《藝術與設計入門》、《遇見自己》、《機巧的感覺》等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