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讀 邊走
0 篇書評

邊讀 邊走

12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8/09/27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0.6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3445944
  • 字數: 99,265
紙本書定價:NT$ 480
電子書售價:NT$ 336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下一頁,翻閱自己;
在書與非書之間,漫遊走讀。

因為持續閱讀與漫遊,我們相遇;
因為相遇,我們重新創造了自己。

李明璁邊讀,邊走;
讀書、讀人、讀世界、讀自己……
 

*提醒您:電子書封與紙本實體書封不同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84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電子書: NT$ 280

    從一片將被開發的溼地,漫流出對自然與歷史的思考 充滿詩意的社會實踐與反思

  • 出版日期:2018-03-21
    電子書: NT$ 270

    ── 張曼娟首次書寫中年的覺醒.幸福的定義 * ── 超過260萬人搶讀按讚的文章; 引發4、5、6、7年級生熱烈討論專欄。 這個不上不下的生命階段,該有什麼樣的風景?

  • 電子書: NT$ 280

    俗女養成之後,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處處靈光閃現 還原那些寄附於俗常,卻也不安於俗常的生命輪廓 暢銷影視原著作家江鵝最新散文集 重磅上市

  • 電子書: NT$ 238

     美好的食物,是直往內心的通道。 途中有淚光、有笑容,還有最真實的自己。

  • 電子書: NT$ 300

    獻給這個世代的探詢之書 Podcast《世代登出》共同主持人.高可芯.首部散文集 “當我焦慮於我什麼都不是, 卻也著迷於我什麼都可能是。” 可芯以誠實的書寫,對急於探索一切可能性、卻也迷失方向的自己,發出永無止盡的叩問。她著迷於年輕生命擁有的尚未定型,卻也焦慮著已經和最好的時光擦身而...

  • 電子書: NT$ 349

    「人生」帶給他傷痕;「山」卻給了他力量 從山林起源、登山危機,寫一本與山的相處之道。   那些他吃過的虧、學會的經驗、和台灣山岳的迷人傳說與歷史故事。 從淺到深,分享給每一位登山初心者。  

  • 電子書: NT$ 240

    ※媽寶界翹楚.陳又津 向偉大的媽媽們致意※ 一起大喊:我媽寶,我驕傲!  

  • 特價 電子書: NT$ 246

    真正的散步者像蜿蜒的河流, 尋找著通往大海的捷徑。 找到做為人的生命平衡點 環境運動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作 發行160年紀念全新中譯本 梭羅翻閱最多的精彩講稿文章

  • 出版日期:2023-09-01
    電子書: NT$ 294

    黑暗卻閃爍微光,無比輕盈卻充滿力量。 從心靈向自然提問──《鷹與心的追尋》作者最新散文集  

  • 出版日期:2020-12-01
    電子書: NT$ 216

    「我知道什麼是始終如一。我知道我就是要走中醫這條路,並且堅持下去。我不相信天上掉下來的,我一直很努力,我也只相信努力。」

  • 電子書: NT$ 300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心理勵志類暢銷作家.阿飛 最新作品 ​ 甘於平凡,也是一種強大 想要慢下來時,就緩步前行; 想要遠離人群,就一個人生活; 人生需要留白,不必非得填滿, 只要真切地喜歡現在的自己,什麼樣的日子都不算虛度。

  • 電子書: NT$ 224

    《蝶道》是吳明益繼《迷蝶誌》後,持續以各種模式的書寫來探觸自然、放馳想像,思考環境倫理的創作。從上卷「六識」到下卷「行書」,作者藉長篇散文來結構自然與人文的隱性聯繫,以手繪反芻觀察,用攝影凝視經驗。

  • 電子書: NT$ 350

    ◆一位貝斯手的初心故事X一場對音樂的誠摯告白 這一次,瑪莎走入記憶深處,以那個從音樂中得到勇氣的孩子為起點, 一一撿拾他生命中與音樂共振的時刻,化身音樂說書人, 如同與你我共處在一個小客廳內,就著暖暖燈光,親密會談, 誠懇、率真、無所保留,傾訴他一路走來對音樂的信仰與熱情…… ★瑪...

  • 出版日期:2024-01-01
    電子書: NT$ 224

    如果沒有時空,我們不會在零度的場景相遇。 邦尼,我得了一種胡言亂語的病,症狀是思鄉、離散、口是心非、整夜難眠。我回首自己是怎麼得病的,如果真的嚴謹追究,那要從十五年前離開家鄉新山說起……

  • 電子書: NT$ 237

    「我們將要走入盛年,如今正預支普通的未來。想要不平凡的妳跨上機車後座,在終有盡頭的狹窄巷弄裡蜿蜒前行著。」──許瞳  繼《裙長未及膝》,許瞳最新散文創作,以青春的人稱來闡述人與城市的遷徙變化。  書衣以「毛刺」為題製作,凹凸的刺點成了在紙上的手感,生動呈現柔軟皮囊之外,面對生活的偽裝...

  • 電子書: NT$ 285

    「一個人孤獨老去我不怕, 我害怕,到老都不知道怎麼面對孤獨。」──威廉   五十篇作為時光寶藏的散文, 書寫著一人生活的悠然自在、心沉意定。 獨挑大梁的獨角戲,結局一定很幸福。

  • 電子書: NT$ 315

    植物,是佔領地球的堅強夢想家。   活了兩千年的刺柏,是否會有孤獨的瞬間?植物也有大腦嗎?它們透過什麼來與世界溝通? 真菌是蘭花長得更美的必要條件,在我們身邊是否有直接與間接幫助我們,讓我們活得更美,如真菌般的人?   蒲公英的種子會自行散播,紫羅蘭和白屈菜的種子透過螞蟻來搬運,無論是自身或他力都能...

  • 出版日期:2022-06-01
    電子書: NT$ 336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的植感生活。 ★一位植物愛好者,寫給植物的真摯情書,50篇植物手記,串起生活的時時刻刻。 ★特別收錄明治大學教授新井一二三專文〈愛植物及人類〉;出版人郝明義專文〈從不知道名字的都叫草說起〉    

  • 詳細資訊

    ★特別收錄:川本三郎、何式凝、李取中、李惠貞、李清志、吳洛纓、詹宏志、馮光遠、劉克襄、馬欣、詹偉雄等跨國跨界名家,書寫與作者的相遇和對他的閲讀。

    我總是在翻閱,在相遇,我總是在路上……
    本書主要三大精神——「閱讀、相遇、連結」

    書名「邊讀」和「邊走」,這兩個詞中間之所以不放逗號,是因為我不希望它們是有先後次序的。不是乍看起來「一邊讀,一邊走」這樣的意思。

    「邊讀」和「邊走」是各自獨立、卻又彼此對映、呼應的狀態。也就是一種「讀走/走讀」,像散步也像翻閱般一直持續的動態,但同時又有靜定的力量。

    書裡文章分成五大部分:我讀、我思、我走、我遇、我記。以及生命旅途中透過攝影留下的吉光片羽。就像是一個讓自我不斷展開、收斂、再展開、又收斂的反覆過程。

    我無時不刻地閱讀著,不只是書本,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創作,同時連結著生活百態。我也總是抱持旅行的心情,並不是觀光,而是生活的延伸,與世界角落形形色色人們的一期一會。

    這因此也是一本寫「相遇」的書:我相遇了各種文本,同時我也相遇了各種有故事的人;然後,在無數次這些相遇的旅途中,我不斷重新遇見自我。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括形容自己這本書,那大概是:在百無聊賴系統化的生活或工作裡,不斷嘗試用各種方式想自由地讀/走出界線(限)。



    繼精細書寫「物件生命」與「物我關係」的《物裡學》散文集之後,十年淬鍊,
    李明璁沉澱再出發、深刻思索「生命閱讀」的跨文類essay文集。

    在這個資訊爆炸,人工智慧崛起,網路閱讀方興未艾,到處充滿速食文化,人們內在晃動不安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閱讀?我們可以閱讀什麼?報刊書籍,藝術人文,他方之人,自我行旅……

    公共知識分子李明璁,從一個充滿改革理想的叛逆青年,來到了瀟灑隨性的中年;他曾在台大開授多達六百多人擠爆教室的「失敗者社會學」,他也不遺餘力思索時代變遷與個人生命的連結關係。他讀書、讀人、讀世界、讀自己,從內在到外在,歷經十年淬鍊,不斷探尋「我與人相遇的過程」以及「人我閱讀的關係」。他鼓勵所有人,都可以透過閱讀與寫作,在自己人生的蛻變中找到無可替代的意義感與趣味性。

    這本書,是他面對所有讀者,一起「重啟生命閱讀之多重探索」的深情邀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明璁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曾任教於台大社會系,並於東京與安特衛普任訪問學者。多次獲優良教師獎,研究論文見於《臺灣社會學刊》、《新聞學研究》、《日本ジェンダー研究》等重要期刊。
    曾多次擔任金鐘獎、金鼎獎、台北書展大獎等評審。也是《cue》電影雜誌創辦總編輯,並曾協助規劃多個博物館與大型活動。著有散文集《物裡學》(二○○九),統籌主編麥田『時代感』書系與大塊文化『SOUND』書系,以及國民小學流行音樂輔助教材。
    現為台北市府市政顧問、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常務董事,並主持探照文化(Searchlight Culture Lab),帶領年輕團隊以扎實研究為基礎,從事跨界的出版、策展與設計。同時任教於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電影創作學系與國北教大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EMBA。


    相關著作:《邊讀 邊走(獨家親簽題字版)》

    媒體推薦

    「我們相遇,彼此翻閱」


    四年前第一次和李明璁老師見面,我們一拍即合/氣味相投。雖然是初次見面,卻感覺像是認識好久的朋友。身為學生運動的鬥士,卻一點也不拘謹。隨和親切,笑容宛如少年。我訝異於他常到日本,對東京下町和次文化如此熟悉。還經常參加富士搖滾音樂祭。李老師雖然是學者,卻不是只會窩在書房的人。他到各地散步,和人見面,聽音樂。不只讀書,更從實地踏訪中學習,重視活生生的學問。他的笑容之所以迷人,肯定是在台灣的現實處境中活得豁達自在的關係吧。
    ——川本三郎/作家、評論家


    李明璁是我的Facebook friend。我是因為在Facebook 看到一位年輕學者一個人對抗台大,才開始每天追看他的post,直到一天終於忍不住給他留言,表達一點支持。後來才發現李明璁就是在世界閱讀日選了我的書《抗命時代的日常》為他五本推薦書之一的台大教授。李明璁會推薦這本書,好合理,會喜歡《抗命時代的日常》的人就是會這樣「扻頭埋牆」(燈蛾撲火)。好些台灣朋友勸我不要跟這麼富爭議性的人站在一起,但我堅決在Facebook 以外和他做個朋友。我在大學三十年,經歷過很多陰差陽錯,可以明白一個人與制度對抗是怎樣的一回事。正如他在盧凱彤去世後在 Facebook 說:「勇敢令人好疲累」。見到他雖然疲累但依然勇敢,我很感動。如果我能分擔到這樣一個抗爭者/失敗者的污名,也是我的榮幸。
    ——何式凝/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跟明璁的相遇總帶點戲劇的色彩。2010 年 4 月 1 日我們很有默契的選擇了愚人節這天當作各自雜誌的創刊日,後來一起接受了時尚雜誌的採訪,一如往常的,我不擅記憶的特性早忘了那天的訪談內容,但難忘那用書報雜誌堆疊起的戰備壕溝,以及蹲站在壕溝前,面對著鏡頭時,略帶尷尬氛圍相視而笑的兩人。第二次碰面是在 2016 年底,音樂祭剛散場,我們在那人來人往又遠長的香港天橋上巧遇,彷如王家衛電影一般,短暫的寒暄問候後,又各自消逝在香港的夜色裡。2017 年 6 月,《週刊編集》創刊,我邀請明璁在這份新報紙上開了個專欄,名稱叫:「一個人的宇宙」,記錄那些他曾經碰到過的每一個人背後那星星般閃耀的真實人生……我腦海裡響起的背景音樂是 Shelby Merry 在電視動畫影集《Final Space》中創作的一首歌〈When the Night is Long〉。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久聞明璁老師大名,但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設計師王艾莉舉辦的「頁讀車輪餅」活動上,老師在我主持的那場特地來打招呼,非常感動。之後也在新經典舉辦的「讀書的魅力」系列講座中領教明璁老師的風采,還有共同擔任誠品漫畫展的代言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總有一種「年輕」的氣息,想法、觀點、個性,都讓人想要親近。同時也很喜歡老師的文筆,如老師的演講一樣,論理清楚、文字使用高明、又十分有趣,不知不覺會專注聆聽。如果明璁老師是一本雜誌,我想他會是極具個性的風格雜誌,永遠能給人新鮮的感受。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在我的印象中,李明璁本來就不應該是個被拘限在學院裡的人,他蓬鬆的爆炸頭裡,充滿著貝多芬的音樂符號,同時也滿溢著康德的辯證與思維。
    可是在這一團知識充滿的腦子裡,真實的李明璁其實又像是一個單純、沒有任何心機的小男孩!在學院中,他像是一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又像是騎著驢子的堂吉訶德,揮舞著刀劍,卻無法擊敗這個世界的巨大愚蠢。
    離開學院的明璁,我其實為他很高興!因為他從此可以擁有自由的生命,可以離開牢籠般的知識殿堂,真正在廣大的知識宇宙裡自由的奔馳!
    ——李清志/建築作家、都市偵探


    完全想不起來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認識明璁,興許他是社群世界裡相對清晰的面目,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他自己的款,獨特卻可親。要從舉世滔滔裡辨認出他並不困難,但要讀懂他的表情卻需要各種細節。像醃漬純釀的手法,他也是一種時間之物,書寫是他生命的軌跡,不循著這個大概也難以靠近。文字是認識他最容易的起點,我正在認識他,我一直在認識他。
    ——吳洛纓/資深編劇


    雖然一早已經成了李明璁的沉默讀者,但真正與他有較多相處交談的機會卻始於2011年的「百年千書」計畫。在那個獨特的案子裡,一群由愛書者組成的評審團,被要求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從鴨片戰爭以後,選出近代中文出版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千種書。
    我們一開始用了一整天(上午九時至晚上九時)的會議來討論書單,卻發現這些時間只夠起一個頭。我們只好一次又一次加開評選會議,其他選書人後來都受不了折磨逃走了,最後只剩我、王道還、李明璁和詹偉雄。當中情緒最嗨的選書人當屬同世代的我與王道還,選書過程簡直變成我們兩人充滿懷念之情的青春讀書回憶錄;但年齡小我們一大輪的李明璁,卻不時冷酷地拋出一些截然不同的視野與觀點,讓我變得清醒一些,也因而稍有能力省視與我同輩作者們在出版史上的可能意義(要心平氣和看懂同代人太難了)。那個過程讓我對李明璁刮目相看,注意到他的博學、雜食、濫情(我指的是他即時的社會關心,不是壞的意義),以及永遠有獨特的切入視角。他後來的發展證實了我的這個期待,而他晚近石破天驚自行開課講「失敗者的社會學」,更讓我感到大受啟發。各位手中拿到的這本新書,當可看出我說他的種種特質。
    ——詹宏志/作家,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怎麼看明璁啊?
    其實武林裡,眾人都搞不懂他的門派所屬。有人說,他是野草莓的,可是後來也沒有了下文。
    明璁在武林行走,依我看,比較像是個接案子的大俠。這裡搞掉幾個惡霸,那裡逼某個教主跪在地上舔狗屎,要不然召集眾俠士論個劍。大概就醬
    我跟明璁見面,通常是在酒館食肆,然後,幾碗酒下肚,一桌的人都清楚
    武林又要有事發生了。
    什麼事呢?也許是文化、也許關於政治,或者,不過是聊聊某某學什麼的。要不然,到時候光看大家怎麼打扮自己,都有看頭。
    總之,大概,就醬吧。
    ——馮光遠/作家


    經常看見他站成一種,滿懷十二歲小孩面對巨人的姿勢。
     在社會諸事的天秤兩端,更常站在學生那一頭。
    以聰慧而活潑的角度,重新看待事物。
    一個理所當然的積是成非,有時經他分析或提問,
    整個世界又有了另一種理解的可能。
    —— 劉克襄/作家


    我想,我跟他都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者,就算知道世道險惡,知道人心不容測試,我們仍有一些樂觀在支撐著,熱眼賭著這世界一絲變好的可能。
    初見李明璁老師,我知道他有兩種眼目,一個是觀察的眼,一個是置身世態的眼。比我嫻熟於外界,但冷底藏在心裡。他笑起來是這麼開心,是因知道人生禁不起悲觀,他比我勇敢多了,但我總在好奇他的心如何承載那如落雪量觀察的腦中運作,有一回聽他熱切講《四百擊》最後那沒有盡頭的奔逃,知道他沒放棄,那男孩還在他心裡跑著,而那正是社會學一躍而起的姿態。
    ──馬欣/作家


    與明璁的友誼,始於何處,已不復記憶,這說明了我的年紀,以及這段友誼在彼此年紀中的位置。
    我們共同參與了一些事與任務,發覺我們歲數差距雖說有十歲之遙,但不論心智還是情感,都有身在同一條船舶上的感受,雖然,有時我覺得他期望的,是馳騁於銀河間的星際戰艦,而我識得眼前所置身的,不過是一只獨行於汪洋的退役帆船。
    很多場事件共同與會,我看著他,宛彿看著年輕十歲的自己,得以在更自由的年代,率性地奔跑、求知、享樂、闖禍或惹惱某些人,當然,這只是一種被歲月之拳揮擊後的妄念,他雖然從個子與髮型上永遠像個孩童,但身體中蘊涵著各有來歷的苦楚與傷痛,與「人生而為人」所當有的持勉毅力,萬千糾葛。
    如果沒有寫作,他很難闖越太空風暴,這是我在帆船上的幸運。
    請翻開書――閱讀吧,與作者一齊,飛進台灣「近中年世代」的戰鬥光年。
    ——詹偉雄/《數位時代》雜誌創辦人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272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