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天安門

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

104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9/05/08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1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578654648
  • 字數: 148,966
紙本書定價:NT$ 420
電子書售價:NT$ 294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購買領書額度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

林慕蓮因此決心寫下《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採訪了多位直接、間接參與天安門事件的人物──他們在廣場上的親眼所見、後續的囚禁、流亡、抗爭,妥協,或是,如何堅定不移地持續為了平反六四而奮戰不懈……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12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 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 電子書: NT$ 293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 電子書: NT$ 325

    ★★★馮客經典作品全新中文譯本★★★ ★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得獎作品★ 改寫中國近代史的權威鉅著,了解20世紀中國史必讀之書 一場奪去至少4500萬人性命的大饑荒,是天災還是人禍? 一部傑出的歷史調查,揭示了世界歷史上最惡劣的罪行之一

  • 電子書: NT$ 322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 電子書: NT$ 385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電子書: NT$ 0

    本書是大陸學者蕭功秦教授的研究成果。蕭功秦教授旨在分享研究成果,傳播更接近史實的真相,將本書定價為免費,歡迎讀者傳閱。 “學術乃天下公器,只有真實的歷史,才能提供真實的教訓。 整個林彪事件,根據現有史料,已經大體上可以形成相對清晰的證據鏈的輪廓。如果把這些史料加以綜合分析,還原事件基本真相...

  • 出版日期:2015-01-01
    電子書: NT$ 455

    首次完整揭露中共不為人知的革命生活史 史料詳實、追求史實、還原場境,以據立論,具體勾勒「紅色革命」過程;十分感佩作者面對史實的膽識、勇氣、良知、歷史責任感,尤其欣賞作者從生活角度具體觀察「紅色革命」,顯示了作者敏銳的學術眼光。──北京大學教授 錢理群 特別推薦

  • 電子書: NT$ 149

    專制制度與民主制度,是多年來社會科學所探討多年議題。但原作者鑒於其生活環境與個人經歷,對於此議題從民間文化與個人道德層面切入,由社會心理學角度探討專制與民主的發展與形成,提供另一層面的思維。

  • 詳細資訊

    ※2014年《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2015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卓越新聞獎決選

    ※2015年吉爾伯圖書獎(Lionel Gelber Award)入圍

    ※《紐約時報書評》:「1989年之後,探討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最好的分析之一。」

     

    三十年前,他們懷抱熱血與夢想,試圖改變中國。
    三十年後,他們仍是國家的敵人,人生支離破碎。
    中共企圖以恐怖與謊言消滅真相,但曾經的暴行與傷痛不會被人們忘記。

     

    1997年,九月,被軟禁已經長達八年的前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向中共高層上書,希望在21世紀結束前、迎向新世紀的關鍵時刻,針對「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實事求是,還給這群愛國學生一個公道,摘除「反黨反社會主義」這項莫須有的罪名……

    直到今天,又過了二十多年,六四屆滿三十週年,中國政府對六四的態度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益加蠻橫、粗暴,企圖以鋪天蓋地的手段,將這段歷史從人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封鎖新聞、竄改教科書、對異議人士人身自由的箝制、全面性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審查、在敏感日期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監控,給予服從妥協的人就業保障與升遷管道等等,種種在自由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人權侵犯,成為中國百姓的生活日常。如民運領袖王丹所言,「黑色專制」與「紅色恐怖」讓大多數人民噤若寒蟬。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作者以全球知名的「坦克人」照片詢問了100位在北京四所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只有15位能正確辨認該照片的意義。而這15位學生或是選擇對此敏感議題避而不談,或是甚至內化了中共的官方意識形態,相信對天安門事件的軍事鎮壓是正確的處置。

     

    我寫的是集體遺忘給一個人和一個群體什麼樣的代價,我還寫了那些還記得住的人,他們為了記住六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林慕蓮

     

    林慕蓮因此決心寫下《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採訪了多位直接、間接參與天安門事件的人物,包括學生領袖張銘、吾爾開希、奉命鎮壓清場的小兵陳光、趙紫陽的秘書鮑彤,以及受害者家屬,包括「天安門母親」張先玲、丁子霖、成都的唐德英等人,也記錄了王丹、柴玲、劉曉波等人之事蹟或他們對六四運動的看法──他們在廣場上的親眼所見、後續的囚禁、流亡、抗爭,中國政府對他們永無寧日的監控與打壓,以及三十年來他們如何反思當年的運動、如何面對難以撫平的創痛、如何面對逐漸被社會邊緣化與遺忘,如何在國家暴力下選擇妥協,或是,如何堅定不移地持續為了平反六四而奮戰不懈……

    《重返天安門》不僅只是對天安門事件的歷史回顧,更著重於挖掘1989年之後參與者的生命經驗,透過他們的人生描繪出中國政府如何有計畫、有規模地剷除任何與八九、六四、天安門有關的歷史記憶。這種集體的失憶無疑對參與者不僅不公,更是殘酷的傷害,他們曾經的奮鬥、光榮、苦痛不僅不被承認,甚至成為禁忌。然而,集體失憶對中國社會整體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在特別收錄的〈台灣版作者自序〉中林慕蓮指出,「當公共事件的記憶被壓抑時,社會就無法追究相關責任、反省檢討,並讓為惡的罪犯付出代價。對今日一些年輕世代的中國人來說,為了保護自己,無知不僅很重要,甚至是必要的。」當一個民族拒絕正視自身的過錯與缺陷,無法檢討與反省,道德沉淪似乎就是必然的。環視今日中國的諸般社會與精神危機,否定六四、掩蓋歷史真相的危害可說是致命的。

    時值六四事件三十年週年,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也無法對抗中國政府殘酷高壓的言論管制,但誠如魯迅之言,「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重新瞭解這場改變當代中國命運的悲劇,是我們可以為歷史負起的責任。

     


    作者簡介 |

    林慕蓮Louisa Lim

    林慕蓮目前是澳洲墨爾本大學進階新聞中心(Centre for Advancing Journalism)資深講師。父親為新加坡華人,母親為英國人,曾在香港度過童年。1989年時她在英國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研讀當代中國研究,於2003年起先後任職於英國廣播公司(BBC)與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派駐北京長達十年。

    在天安門事件二十五週年之際,她應牛津出版社之邀寫下此書。在北京撰寫本書期間,她從不在電子郵件或電話中討論本書,使用不上網的筆電寫作,並把書稿鎖在臥室的保險箱內。除了極少數的人,無人知道她的寫作計畫。

    譯者簡介 |

    廖珮杏

    輔大德語系畢業。偏好人物、文化、社會議題的書。喜歡蒐集故事,希望藉由翻譯,讓讀者看到更多各種人的樣貌。譯有《緬甸詩人的故事書》與《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譯作賜教:peixingliao@gmail.com

    媒體推薦

    ★專文推薦:王丹(六四民運領袖)、尤美女(立法委員)

    ★勿忘六四聯合推薦: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汪浩(作家、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李惠仁(導演)、葉浩(政大政治系副教授)、楊憲宏(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創會理事長)、蔡詩萍(作家、資深媒體人)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天安門文件》編輯):「林慕蓮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代中國人的內在不一致。在北京血腥鎮壓民主示威抗議的二十五年後,如今的中國政府繼續讓這個國家遺忘歷史,讓記得過去的人失去聲音,讓試圖探索的人無能為力。但真相從不會就此消失,只會找到新的出口。作者讓全世界重新聽到沉默目擊者的聲音,讓我們看見中國和諧表象下的潛藏夢魘。」

    夏偉(Orville H. Schell,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前任柏克萊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富國強兵之後》作者):「林慕蓮在《重返天安門》中以優美的筆法呈現潛心研究的成果,將失落的碎片重新拼回一九八九年的原貌,提醒我們一個無法回憶過去的國家,是如何一步步變得虛無飄渺,以假為真。」

    保羅.法蘭奇(Paul French,《中國經濟季刊》與《中國經濟評論》專欄作家,《午夜北平》作者):「資深記者林慕蓮在《重返天安門》中以純熟的技巧,將不願沉默的聲音編織成一股抵抗的力量,帶領我們一同回到現代中國最關鍵的時刻。」

    黃明珍(《神州怨》與《尋找戰友》作者):「要了解中國如何藉由散播集體失憶將自己打造成下一個經濟強權,你不能不讀這本書。」

    沈彤(六四學生領袖之一,《幾乎是場革命》作者):「極為動人的一本書──思慮縝密、觀察入微、勇敢無畏。書中的人物與故事呈現出中國各種層次的面貌,並提醒著我們,這個國家為了成為新興世界強權,讓許多人稱讚可以與西方民主分庭抗禮的同時,犧牲了多少人性。」

    艾明德(Adam Minter,《彭博新聞》駐上海記者、《一噸垃圾值多少錢》作者):「作者重現1989年的現場,以充滿人性的筆觸敲擊我們的心。她將歷史帶到當代人的門前,讓我們看見自己與那些倖存者以及塑造歷史和悲劇的共犯並無二致。《重返天安門》是一部完全原創的歷史著作,它將改變人們對1989年中國的理解與感受。」

    《經濟學人》:「在天安門血腥鎮壓事件的二十五年之後,依然有新的細節不斷浮出水面。這位美國國家廣播電台的記者,將散落各處的碎片拼回應有的位置,讓西方的讀者以及1989年後對天安門幾乎一無所知的新一代中國人,看見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作者勇敢地探索真相……筆觸充滿溫度,在具體的生命故事與整個時代的宏觀描述之間游刃有餘地切換,並在兩者之間穿插許多辛酸的小插曲」

    《時代》(The Times):「林慕蓮的這本書充滿著縈繞不去的生靈之聲。他們打破沉默,重新挖出被中共官方埋藏的集體記憶。此外,作者還揭露出另一個少被注意的傷口:成都的鎮壓事件。成都的故事也許不像天安門那麼有名,但血腥程度卻不遑多讓。」

    《文學評論》(The Literary Review):「這本書讓我們看見,中國用什麼方法讓十四億百姓接受了政府的思想審查。如今即使是那些在美國頂尖開明的大學留學的中國人,也沉浸於共產黨的虛假愛國主義之中,無法接受他們國家的歷史除了共產黨的官方說法之外,可能還有另一種真實。」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5201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