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幹喬(1903-1946)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前托洛茨基信徒,後國民黨軍統骨幹,十三太保之一
戰亂烽火的時代,抗日反共的要角
且看心懷社稷的軍統特務梁幹喬
從擁共到反共,積極抗戰、起伏跌宕的人生
本書最大特色為以史料為經,以人物為緯,全面而周延的敘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史實,史料部分,以《自由陣線》和《聯合評論》為分析場域,深入探討此二刊物對第三勢力運動理念之論述;人物方面,述評許崇智、張發奎、張君勱、顧孟餘、左舜生、謝澄平等要角從事第三勢力運動之經過。
臺灣到底是「意外的國度」,還是「必然的國度」? 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可否稱得上是「意外的國父」? 臺灣的誕生,是中共、國民黨、美國、臺灣人等四方角力下的不完美妥協? 還是臺灣人民奮鬥的結果及歷史的必然?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我希望,我的自傳能說清楚,科學和民主到底是如何引導我(以及我的認同者)走上這條『被通緝』的不歸路。」──方勵之 世界級的天體物理學家 中國民主的先行者,一位承擔太多責任的知識份子,親筆自傳塵封二十年,遺稿全球首度面世! 要知事實真相,應以此書為本。方勵之以他一貫坦然、簡潔、深入又詼諧的筆調,解...
說到「同志」好像都是年輕的形象,難道「同志」過去不曾存在過?不,同志亦常人,會老會病會死,只是他們的故事往往只留在同代人腦裡,隨一代人凋零而湮滅。熱線老年同志小組陪伴同志長輩之餘,展開口述訪談,由年輕世代重新訴說同志長輩的生命故事。《彩虹熟年巴士》披露台灣史少人觸及的一面,十二則有笑有淚的動人故...
梁幹喬,廣東省梅縣人,一九二四年春隨父赴廣州經營商業,同年五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一九二六年冬,赴莫斯科學習,接受托洛茨基的主張,成為當時所謂的「托派」,看似將往中國共產黨發展的背景,卻在一九三一年成為國民黨軍統十人團之一,參與籌組復興社。或許因為曾經信奉共產主義,他在特務組織中以研究反共政策著稱,一度受到戴笠的器重。然而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因企圖發展個人勢力而與戴笠決裂,此後才減少了對軍統活動的參與。抗戰期間,他在淳化、耀縣等地實行軍民一體的動員實驗,直到因病逝世為止,都心心念念著抗日戰爭的人力物力動員情形。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其一是由趙龍文以白話文為梁幹喬撰寫的傳記。其二是梁幹喬的遺作選輯,包含論文、散文、書信與詩,讀者可以從梁幹喬的遺作觀察、體會其人其史。其三是附錄,除了收錄梁幹喬之妻梁劉曉濂對他的追憶以外,也特別增補了梁幹喬一九三一年發表在《蘇俄評論》的長文〈回憶與展望〉,此文對於梁幹喬人生的轉變有多所著墨,可視為其回憶錄之一部分,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相互對照,可讓讀者更加了解其從托派到國民黨的心境轉折,並窺見風雨飄搖的時代樣貌。
作者簡介
原著/梁幹喬(1903-1946):
廣東梅縣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二團排長,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營黨代表;1926年赴蘇聯學習;1931年加入復興社,成為軍統十人團之一,國民黨十三太保之一。
選輯/趙龍文(1901-1968):
原名華煦,字風和,別號遁庵,浙江義烏人。復興社、力行社的重要人物。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