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台灣「地方創生的現在與未來」
4種模式 × 9個案例
讓你看見「地方」與「人生」的無限可能
過去二十年來,麥可.波特引領競爭策略領域的研究。在《競爭論》全新增訂版中,新增七篇經典文章,包括徹底翻新策略經典的「競爭五力新論」,並收錄談論保健、慈善、企業社會責任、領導力的重要新作,全書結集十五篇曾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的重量級作品。
本書是第一部聚焦台灣本土的地方創生實戰手冊。作者歸納、演繹風土文化的創新思維,提出風土設計的完整方法架構,以21堂創意實作課,循序漸進闡述如何透過確切可行的實踐方法,以及自我能力的培養鍛練,創造出台灣每個地方獨一無二的風土經濟價值。同時列舉諸多令人感動的經驗實例,並深刻探討返鄉創業的各種挑戰與課題。...
★2017大師來台,暢銷改版 ★美國《商業周刊》封面故事報導 ★已翻譯為25種語言 歐洲票選最具影響力的管理思想家赫曼‧西蒙, 完整公開被忽略的頂尖中堅企業獨特的制勝策略! 在震盪的經濟變局中,仍能持續成長獲利; 不必急速擴張,也能不斷提升市佔率; 顛覆大企業的選擇邏輯,從縫隙...
★金鼎獎得獎力作《風土經濟學》的實戰進階版。 ★兼具理論架構、精進方法與實例演練,台灣地方創生的創業攻略。 ★寫給每一位想創業、正創業、已創業及輔導創業的地方風土工作者。
比爾.蓋茲:「想更上一層樓的管理者,必讀的一本書。」 1999 年,傳奇創投家約翰.杜爾拜訪Google。當時這間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沒有實際的事業發展計劃,但是他們抱負遠大,想的是年營收百億美元的未來。杜爾被佩吉和布林兩位創辦人說服了,押下19年創投職涯最大的賭注,挹資近1,200萬美元,條件...
超高人氣的設計展、藝術祭,讓人一再回訪的質感體驗⋯⋯ 絕對少不了地方的魅力! 「地方設計」是策展提案、品牌創新、空間活化、地域振興的必備能力!
全面解析,台灣「地方創生的現在與未來」
4種模式 × 9個案例
讓你看見「地方」與「人生」的無限可能
地方創生不是文青的專利,
歸巢的倦鳥、叱吒商場的企業家……,
只要有心,人人都能為振興地域盡一己之力;
可以回去的「地方」,不只有出生的家鄉,
當兵去過的小鎮、出差時造訪過的鄉村……,
只要建立起人與地方之間的連結,處處都能是心之所向;
想為地方貢獻心力,卻又無法放棄都市裡的生計,
兩地工作也兩地生活,一城一鄉,引動乘數效應,
將是有志者兼顧夢想與現實的最佳解方。
在高齡化、少子化、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的此刻,「地方消滅」已經不只是國際新聞中才會看到的名詞,更非專家學者的危言聳聽,而是一個真實的危機。
過去透過增加觀光客以促進消費的思維,長期來說不足以創造永續發展,然而想吸引外來者長期定居又談何容易,本書作者聚焦於「觀光 客以上,居住者未滿」的族群,提出人、地建立新關係的四種模式:
模式一:關係人口
模式二:流動創生
模式三:二地居
模式四:移居/定居
四種模式可能是線性發展,也可能是迴圈式的關係,不僅可解決地方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讓實踐者得以保有彈性,兼顧在地思維與城市做法。當流動成為日常,看似缺乏生機的地方,將因而重現活力光彩。
※二地居光譜中不同的模式案例專訪: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流動創生
「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二地居
誠美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陳百棟→二地居
叁捌地方生活負責人邱承漢→二地居
金魚厝邊創辦人彭仁鴻→返鄉定居
練習曲書店創辦人胡文偉→移居入鄉
邸TaiDang團隊創辦人 劉誥洋→移居入鄉
馬祖青年→二地居、返鄉定居、關係人口
台東延平鄉公所祕書閻志瑋及團隊→返鄉定居、移居入鄉
作者簡介
林承毅
林 事務所執行長&服務設計師,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師,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與設計等專業領域,倡導問題覺察及多元學習之必要性,長於運用人類學家獨到的洞察能力,在城鄉及時空的不同脈絡之間抽絲剝繭,帶著好奇心進行趨勢覺察,並透過人本設計,體驗創新為武器,多年來投入教學、論述、工作方引導、輔導、審查、企劃等多元性創新整合工作。
有著地域活化傳道士的稱號,也是一位典型風の人,視「移動」為日常,住在台北天龍城,但號稱可到全台各地上九點的課,習慣在捷運上發文,在南來北往的高鐵上工作,在飛機上閱讀,在U-bike上思考,每年看顧全台超過十五組在地青年團隊進行在地實踐行動。
謝其濬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
地方創生需要長期耕耘,速成的作法,是不可能真正深入在地、發掘在地的DNA,本書提出了「二地居」的概念,可以視為「深耕」的前置演練。先從一週一天、數天的頻率,跟地方建立關係,更能夠水到渠成。——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灣國土面積不大,高鐵、公路運輸系統早已實踐一日生活圈,透過二地居的概念,吸引更多熱愛鄉土又有才能的人去到鄉村,擾動地方、刺激發展,或許能自然形成台灣獨特的創生模式。——林峻丞(甘樂文創執行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