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壓抑的時代,創生了哲人泰戈爾;百年之後,精神顛沛的時代,我們再次啟蒙於泰戈爾。
泰戈爾以詩作獲得諾貝爾獎,詩名流傳於世。然而他的創作光譜色彩紛呈,尚有短篇小說百餘篇、劇作二十多部傳世。他當時所處的印度,是後殖民與現代性萌發的年代,思想前衛進取的他,懷抱著階級與性別平等的追求、改革沉痾舊習的理想,有深情袒露的愛情叩問,也有洗練於宗教史詩的玄密人生哲理,而這些都在他清新有韻的小說、戲劇作品中,翩翩發揚開來。
《愛在瘟疫蔓延時》以戰火動盪的大時代為背景,在前後橫跨超過半世紀的時間裡,寫盡了愛恨嗔癡的眾生百態。馬奎斯巧妙地將愛情的相思之苦比喻成瘟疫的病狀,而這段無法觸碰、充滿無奈的戀情,也如同無法治癒的絕症般,永無止盡地蔓延下去。 馬奎斯:有兩本書我寫完後整個人好像被掏空了一樣, 一本是《百年孤寂》...
風將會摧毀這座鏡子之城,將它從人類的記憶抹去, 所有的一切從一開始到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一次, 因為遭詛咒百年孤寂的家族在世界上不會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諾貝爾文學獎大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出版50週年,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全新翻譯!
此書作品帶給它自身的作者的災難,卻成了文學史中最令人困惑的一個問題,因為它提出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一個原創性的藝術家,他個人的生命如何跟他的作品相糾纏,他對生命的看法對他書中角色的生活有何等重大的影響,而卻在使作者本身發瘋與自殺的情況之下,角色並沒有發瘋與自殺,所以我們可以說,《死靈魂》...
《屠夫渡口》的背景是1870年代的美國,主角威廉・安德魯受愛默生的影響,為了找回「人與自然最初的連結」從哈佛大學中輟前往美國西部。他來到了堪薩 斯州一個名為「屠夫渡口」的荒蕪小鎮。當時牛皮大衣風靡美國的上流社會,使水牛皮買賣成為一樁可以讓人發財的生意。安德魯在鎮上結識了獵人米勒,得知了一 個關於一大...
《史托納》的主人翁威廉‧史托納於十九世紀末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個貧窮務農家庭中。他父親送他到密蘇里大學學習農業經營,但他卻意外愛上了與貧瘠農地天差地遠的英國文學,後來甚至成為了一位學者。不過,年復一年,史托納的生活遭遇一件又一件的挫折:脫軌的婚姻、父母的衰敗、家庭的暴力、愛女生命的消蝕,以及一段轉...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作家狄更斯 懲惡揚善、揭露社會底層真實生活 狄更斯在這本書中用濟貧院、童工等悲慘生活,來諷刺倫敦是個表面是行善、實際卻階級意識分明的假善社會,並細膩描寫了社會底層的犯罪、貧瘠、墮落生活。奧利佛在這個腐敗的黑幽環境中像一股清流,年幼瘦小的他對道德正義有著莫名的頑強與堅持,即使面...
【世紀文選 14】 ★ 史蒂文生流傳最廣、最久的一部小說! ★ 作者文筆精巧,刻畫入微,故事佈局嚴謹,情節緊湊,整部書趣味橫生! ★ 本書雖名為少年冒險小說,史蒂文生亦被時人稱為優秀的少年文學作家,但書中新穎的寓意手法,有別於傳統的寓言形式,使得本書成為一部老少咸宜的夢想書。 《金銀島》是史...
「亂世中的涓涓清音」──詩人.鴻鴻
殖民壓抑的時代,創生了哲人泰戈爾;百年之後,精神顛沛的時代,我們再次啟蒙於泰戈爾。
泰戈爾以詩作獲得諾貝爾獎,詩名流傳於世。然而他的創作光譜色彩紛呈,尚有短篇小說百餘篇、劇作二十多部傳世。他當時所處的印度,是後殖民與現代性萌發的年代,思想前衛進取的他,懷抱著階級與性別平等的追求、改革沉痾舊習的理想,有深情袒露的愛情叩問,也有洗練於宗教史詩的玄密人生哲理,而這些都在他清新有韻的小說、戲劇作品中,翩翩發揚開來。
本書集短篇小說七篇、戲劇兩部,由前駐印度大使暨印度文化研究專家糜文開,偕其夫人裴普賢教授一同選編、翻譯。二人長居印度,對當地民俗風情有著深刻的閱見,加上雋永詩化的譯筆貼近原作,讓這批涵容著人性柔韌之光的作品,得以用本初風貌,輕巧拂掠讀者的心上弓弦。
【作者簡介】
拉平特拉.泰戈爾(1861-1941,Rabindranath Tagore)
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品清新動人,蘊藏世間哲理,有「詩哲」之譽
泰戈爾是印度馳名世界的文學家、哲學家及愛國主義者,一九一三年,以詩集《頌歌集》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一八六一年生於加爾各答一個貴族家庭,自幼便展現過人的文學天賦,三十五歲前已著述了短篇小說、戲劇及詩歌等多部作品,最知名的兒童詩集《新月集》便是此時期名作。
儘管泰戈爾的作品以詩歌為主,但是其戲劇和散文也都洋溢著清新的詩意,蘊蓄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漂鳥集》、《頌歌集》、《新月集》、《採果集》、《園丁集》等,深富藝術價值,皆廣為流傳。
【譯者簡介】
糜文開(1909-1983)
知名印度文化學者,
泰戈爾在華文世界最經典的代言人
糜文開,江蘇無錫人。曾任印度國際大學哲學院研究員,以及香港新亞書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校教授,並擔任外交部專員,駐印度、菲律賓、泰國大使館祕書。
糜文開於一九四○年代長駐印度十年,因此種下與印度文學、歷史的深厚淵源,對中印文化推廣更是不遺餘力。返臺後,應著名學者臺靜農教授之請,至臺灣大學講授印度文學。譯有《漂鳥集》、《頌歌集》、《採果集》、《奈都夫人詩全集》等十餘種印度文學,並與其女糜榴麗合譯《新月集》等,與其夫人裴普賢合譯《泰戈爾小說戲劇集》等,為近代少數精研印度文化的學人。
裴普賢(1921-2017)
國內外著名文學研究者,
深厚的韻文功底,延展泰戈爾創作氣韻
本名裴溥言,山東諸城人。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文學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所教授、菲律賓中正學院教授,並兼任國立中山大學、東吳大學教授。一九九一年退休後寓居美國,開班為僑胞義務講授《詩經》、《左傳》、《史記》等課程。著有《詩經研讀指導》、《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詩經評註讀本》、《溥言雜憶》、《詩詞曲疊句欣賞研究》等;譯有《泰戈爾詩˙橫渡集》。與其夫糜文開合著有《詩經欣賞與研究》一至四集、《中國文學欣賞》;合譯者有《泰戈爾詩集˙園丁集》、《泰戈爾小說戲劇集》、《鬥雞的故事》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