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清皇朝,真的是一個漠視海疆的內亞帝國嗎?
從測繪海疆、伐木造船與海防方略,到《海錯圖》、追逐魚翅與渡海詩文,
讓我們重探一段被遺忘的盛清海洋大歷史!
明代朝貢→造就倭寇及滿洲興起,最終促使帝國自身的衰亡! 清代朝貢→締造東亞和平與貿易繁榮,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礎! 五百年來的「朝貢秩序」演變,對東亞歷史的影響,究竟該如何解釋? 日本中國史權威學者,深入漢、滿、日等多元史料,從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角度,探究明清歷史變遷的重量研究
蒙古西征建立了四大汗國,有三個最終同化成穆斯林。所向披靡的游牧民族,為什麼成了真主的信徒? 第一本跳脫漢文與西方中心,以「伊斯蘭視野」重新書寫的蒙古帝國史。 波斯文獻 × 阿拉伯史料 × 穆斯林觀點 = 理解近代世界史全貌的必讀之作!
專精中國上古史的杜正勝院士繼【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後,多年思考的總結! 解構「炎黃子孫」的神話,釐清「中國的範圍」、「原中國的所在」、「中國本部的奠定」。 剖析「中國的擴張」、「中國的勢力範圍」以及擴張三部曲:「征服→統治→改造成為中國人」。
作者後藤多聞,長期擔任日本NHK歷史節目製作人,受司馬遼太郎啟發,走訪中、台、日三地,深入考察「中華」起源。本書以「彩虹」比喻騎馬民族/胡人建立「中華」的悲壯夢想,生動描繪了歷史人物的鮮明性格,構成了宛若壯闊大河小說的歷史繪卷!
前《南德日報》駐北京資深記者,深入觀察中國十餘年,揭露最深入又驚悚的數位監控 西方各大媒體《華盛頓郵報》、《觀察家報》、《週日泰晤士報》、《倫敦書評》盛讚本書為「時代的警鐘」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卜正民重磅鉅作★★ 一部創新的、顛覆傳統的歷史論述 爬梳中國與世界之間近八個世紀以來的關係 了解中國對外擴張背後的「大國」邏輯
在逐漸噤聲的人民共和國,仍有一群知識分子不願沉默 他們非官方、無編制、在人民之間——自豪為「民間」 ★中文版獨家收錄〈對話魏簡〉、〈對話賈樟柯〉★
探索毛澤東及其追隨者的非理性精神活動 追溯和比較文革中重要人物的政治行爲、特殊歷史現象 和中國皇權體制的關聯 文化基因常常並非是中國皇權專制正統,而是它的變異 對文革中浮現的一些特殊歷史現象,做橫截面式的分析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我們已習慣利用以大陸為軸心的史觀,去分析滿清統治中國的歷史:滿洲人馳騁天下,建立一個橫跨中亞的陸上帝國。他們對海洋的認識,對海疆的重視,往往不如前朝鄭和下西洋的積極。若不是19世紀西方列強相繼由海路侵擾中國,清政府也不會意識到鞏固海防,發展海事的重要性。
但史實真是如此嗎?
《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希望追溯清帝國的海洋關懷,證明清代中國在歐美列強紛起入侵前,不是一個漠視海疆的陸權國家。
全書第一部分聚焦於康雍乾三朝在測繪海疆、伐木造艦,以至在渤海一帶發展海洋軍事化等議題,引證清廷的籌海方略與其帝國性的展示,合理地還原十八世紀清政府對海疆的關注及謀劃。
第二部分則自國家層面轉移到以學人、商品為中心的討論,從《海錯圖》的想像與書寫、對魚翅的消費與追逐,以至創作於往返閩臺之間的渡海詩文,探索盛清時代人和海洋的互動與連結。
布琮任試圖透過「去陸地化」的觀點,以淺顯生動的筆觸勾勒清代中國與海洋世界的脈動,從而呈現清帝國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海洋意識,試圖為海洋史和盛清史灌注新的思維與色彩。
作者簡介
布琮任(Ronald C. Po)
出生香港,德國海德堡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與麥基爾大學任教和工作。2016年加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現職該校國際歷史系副教授,著有得獎作品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他論文散見於美國、英國、臺灣、香港、韓國等地的學術期刊。2019年,獲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頒授會士名銜。
名家推薦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專文推薦
王一樵(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布琮任了解:新清史處理的對象主要為十七、八世紀的中國,而非十九世紀;新清史把視角投向北亞和中亞,較少顧及海洋世界。新清史的主張者確實把握到盛清歷史的重點。不過,中國邊界臨海萬里,畢竟無法視而不見。……因此即便是康、雍、乾三帝在位,海洋也沒有脫離大清國家的視野。不拘是盛清還是晚清,鑽研海洋史都是了解清史的必要功課,無由漠視。──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近年由於交通、資訊的發達,加上全球化風潮的影響,海洋史相關研究亦蓬勃發展,不僅是歐美,在亞洲各國均有共同的趨向。……相較於他國,臺灣近年在出版業的推動下,亦興起一股海洋史的熱潮,惟相關出版多為歐美日的翻譯成果,或是以臺灣本土歷史為主的研究,間涉及海洋的元素,專著並不多見。布琮任這本小書,可說為中文學界的海洋史研究帶來了一股新風。──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對於海洋史、清史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本書。──王一樵(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所提供的相關背景知識足以讓對海洋史有興趣者受益匪淺,是值得大家仔細研讀的好作品。──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相對於新清史之著重十七、八世紀清朝與內亞的關係,此書由海防思想、海船製造、海圖、海鮮、與海有關的詩寫出同時期由海洋出發的新清史。──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相信對於清史、早期近代的海洋史與比較帝國史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會是一本絕好的敲門磚。──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布琮任將以優美文筆和學術素養從空間和主題,引領讀者徜徉大清海洋。──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