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風雲漸變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看風雲漸變

從默迪卡到2010年大馬中文教會思潮演變與反省

  • 出版日期: 2012/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7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字數: 129,501
紙本書定價:NT$ 236
電子書定價:NT$ 236
電子書售價:NT$ 16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教會近年來的思想與風潮,對比馬來西亞獨立時期,有巨大的演變和差異,無論是信徒所詠唱的詩歌、基督徒的信仰實踐,甚至是教會的講台信息等,都出現顯著改變。

本書收錄八篇專題論文及回應文,深入探討來龍去脈。

教會走上“企業化”的顧客導向,忽視傳福音的服事本質;當前短詩是風行草偃,教會的瑰寶——傳統聖詩,竟落得只在老人的教會才有機會頌唱?

在教育低落的時代牧養,和在教育普及又高化、資訊爆炸下的處境牧養,教會如何因應這巨大的落差呢?

從獨立到現在,中文教會走了近一甲子的日子,那不是風雲突變的時代,而是風雲漸變的歲月,就因是漸,所以常會陷入不知不覺,偶一回首,才驚覺其變化之大。是變得更好,或是更壞?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69

    在充滿挑戰和苦難的世界中,我們往往會問:活著有什麼意義? 「當上帝的手介入,一切都有意義。」 傳道書探討的不僅是人生意義,更是敬畏上帝的重要性。敬畏上帝就是讓祂來介入,人生大小事都有祂掌權。 儘管這個世界充滿苦難,我們勞碌所得的終會消逝,但如果懂得敬畏上帝、按照上帝的心意來活,順境逆境都有意義...

  • 電子書: NT$ 455

    牧會三十載,畢德生最畢生難忘的49篇講章 以神聖的想像力,與真光一同於生活中翩然起舞

  • 電子書: NT$ 259

    在快轉的漩渦中定時向生活喊停,規律地體會心裡的起伏和耶穌的同在,這是跟隨主的操練,也是主所愛的門徒特有的恩典。 鍛鍊情感的心靈重訓 檢視10種信仰病徵 X 開啟4種情感省思 X 培養3類安息節奏 情感,是上帝賜給每個人應對世界的超能力! 別讓未經檢視的感受、回憶和情緒, 破壞了你感知生活、愛人如...

  • 電子書: NT$ 231

    慢下來,才能遇見神。 為忙碌生活按下神聖的暫停鍵, 為靈命創造呼吸與長大成熟的空間。

  • 電子書: NT$ 196

    在這本小書裡,畢德生發出一份邀請,將帶著你我的靈魂散散步。畢德生帶著慧眼獨具的好奇心、神聖的想像力、專注又寬廣的視野來閱讀舊約經文,鼓勵著我們跟隨著上帝的節奏來靈修,進入每一天的生活。

  • 電子書: NT$ 182

    明明心中懷疑,卻又不敢大聲提問的荒謬經文 舊約學者胡維華老師帶你抽絲剝繭,一探究竟!

  • 電子書: NT$ 336

    本書是作者司傑恩繼「門徒造就系列」三部曲後,意外發現失落的一塊拼圖。這段發現源於他自身歷經一段靈性低潮之路。那段日子在外界眼中可謂是他人生的巔峰時期,但他卻迎接一場來自心靈的風暴,承受內心的空缺與喜樂的遺失。而這其實是出於靈魂的吶喊。

  • 電子書: NT$ 385

    新約學者曾思瀚博士指出,若說「耶穌不談政治」,就是徹底誤解了政治,也誤讀了福音書。 透過扎實的新約研究功夫,重建當時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曾思瀚博士為讀者做出詮釋的示範,從「政治」的角度解讀福音書與使徒行傳。

  • 電子書: NT$ 270

    展開一場紙上靈旅, 洗滌我們的生命。 在變動不安的時代,時時默想耶穌的苦難, 連結現實生活中的低潮、困境與挑戰; 在沉思與禱告中汲取生命之糧, 接上耶穌賜與的平安和屬靈的力量。

  • 特價 電子書: NT$ 212

    ★榮獲美國基督教出版協會「年度好書獎」 ★出版人週刊暢銷書,美國Amazon五星見證 神的指引,比你想像的更清楚。 當神對你說話時,你聽得到、也聽得懂嗎? 本書提供的方法,讓你理解神的訊息, 分辨神的旨意,跟隨祂步履前行。

  • 電子書: NT$ 616

    提摩太凱勒牧師的牧會心法 「中心教會」異象三大支柱 ▌福音 耶穌基督的福音具有改變一切的大能,徹底重新模塑我們整個事奉,包括內容、格調與策略。 ▌城市 城市對全球文化影響日益增大,我們需要採取積極的路線投入文化,認識到城市位居福音事工的戰略樞紐,既欣賞也挑戰其中的文化。 ▌運動 我們不是只關注...

  • 電子書: NT$ 331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情緒上的困擾,憂慮、沮喪、恐慌、孤單、罪惡感⋯⋯,這些痛苦的根源通常埋藏於我們做孩子所學到、延用至今的行為模式中。由於不良的養育或童年創傷,我們邁向成熟的腳步是緩慢的或甚至是完全停止的。 本書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這些掙扎在聖經裡有解決之道,幫助我們學習建立親密關係,與神與人的關係上有...

  • 電子書: NT$ 364

    對很多基督徒來說,天堂、審判、世界末日、升天、死後生命、地獄、新天新地,都是既熟悉,卻又相當陌生的語言。新約學者賴特,清楚知道這些詞彙給信徒帶來的痛苦,在本書當中,他帶領讀者重新檢視上述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原來,耶穌要門徒期待的,並不是死後上天堂,而是在新天新地的身體復活;「死後生命」並非新約作者所...

  • 電子書: NT$ 266

    是時候設好界線來強化防禦,專注在神所賜的重要呼召 不容許有毒的人繼續消耗你的喜樂、使命、影響力

  • 電子書: NT$ 266

    這一次,界線大師要教我們如何跨越保護自己的界線, 重新信任對方、修復關係。 當關係出問題時,要重建關係其實是有方法的。 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界線; 接著,了解對方是否已預備好要修復關係; 最後,需要雙方都投入關係中,才有可能達到真實敞開的關係。

  • 詳細資訊

    序 I 浩歌驚得浮雲散,細數青山 /《看風雲漸變》黃子

      一九七七年,也就是寫作團契成立的那一年,我國主流教會正在籌劃設立一間神學院,但卻因領袖之間的神學立場分歧,變成了兩間。其一是原本倡議的馬來西亞神學院;另一間是部分領袖因為質疑某宗派領袖的基要信仰立場,以致退出,另起爐灶創立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

      不過三十多年,這一樁大馬教會史上極為重大的公案之一,大多數的弟兄姐妹都對之不甚了了,稍有所知者,則是諱莫如深;在那一代的領袖們大多安息之後,僅留下模煳印象。這問題根源是那幾十年間大馬教會的福音派信仰和自由派之間的緊張對立,而信仰立場在那一代的長輩是可以“生死相許”的,不是口沫橫飛講講說說的神學議題或做神學這麼“超然”。十年世事,尚且幾番新,當年堅持“神蹟奇事這些超自然現象純屬個人信仰”——即不信神蹟奇事的領袖之一,據傳後來病重經歷了神的醫治,“靈恩”之後才息勞歸主。而今日馬來西亞神學院,也不是所謂新派的神學院了。

      七十年代信主時,偶爾有些“有追求”的兄長們,會談及我們“應傳福音,千萬別搞‘社會福音’,那是非常危險,是離經背道”。聽得我們一頭霧水,真是不知所云,因為根本不知什麼是“社會福音”?

      後來新加坡有位名牧的兒子唸了神學,不信神,不信神蹟,神學畢業後也不做傳道人,才知道這叫自由派。

      又後來在讀了許多宣教士的見証後,稍稍接觸簡要的神學書籍,才慢慢知道什麼是福音派和自由派。也慢慢地,才知道教會長期困在四面牆內是因為不要陷入“社會福音”的錯謬中。其實,這說法又把問題過度簡化。自由派有本錢去從事“社會福音”的活動,是靠自由派掌操西差會的財援。西差會退出之後,財援斷絕,這類缺乏群眾基礎的自由派,也就無法“社會活動”。而為了抗拒社會福音,只重傳福音的福音派,在洛桑會議之後,開始“社會關懷”事工。福音派能關懷社會,不是洛桑會議議定就能成事,更不能抽離長時間傳福音領人歸主,擴大了“群眾基礎”,人力財力增加之後,才能有心也有力。若像自由派在星馬那樣缺乏“群眾基礎”,在西方經援斷絕之後,真有心也恐無力更無人。

      曾經高踞宗派領導層的自由派領袖,已故的已故,下台的下台,退休的退休,當年的對立幾已不復存在。這麼重要的歷史思潮激盪,知之者甚少,而它對大馬中文教會今日的形成,卻是極為重要,因此,值得我們探討、梳理、反思。

      在李小龍拳打日本人,一腳就踼碎“東亞病夫”這極具侮辱性的匾額,“全球”的青少年,特別是華裔青少人,真是為之迷倒。那時,已故方宗南會督談起他在青年團的時代,在洋人的眼中,“東亞病夫”的形象依舊,因此教會的青年團,極關注衛生、體育、健康的議題。同時,馬來西亞還是宣教士領導。在白人至上的年代,教會亦不例外,教牧同工,人分三等。白人一等,印度人二等,華人三等——從住醫院到出門坐火車,都如此等級分明。

      近日讀新加坡衛理公會的長輩 Earnest Lau 所著的《From Mission to Church》,在一八九○年,白人教牧不包括妻兒、房屋、交通津貼,底薪高達1196元;淡米爾本處傳道有360元,也有240元;而來自福州的華人教牧僅300元——白人教區長的僅交通津貼就是300元。因未列出淡米爾教牧的薪酬,無法得知真正的差異。各族的薪金不一,何時取消,則有待查考。而遠在一次大戰之前,教會內的不平等狀態,已然形成張力。本土教牧、信徒領袖無論學歷、恩賜、才幹如何,皆受壓制,這壓制不止是教會學校,殖民政府絕不會讓本土的華人或印度人擔任校長,宣教士也絕不會同意讓亞洲人騎在他們的頭上。教會自己培育出來傑出的子弟,如W.F.Oldham會督視之如己出的Chen Chang Lok,當他在一九一○年考獲芝加哥大學的法學博士,老會督在美國與他見面,雖然殖民政府和宣教士都不會讓他出掌教會學校,會督還希望他回去新加坡屈就。他成了最早一個外流的人材,受聘為國民黨廣東政府駐新加坡的總領事。

      本土教牧和領袖要求西教士放手,培育本土人材上位,並早日促進馬來亞教會“三自”——自養自傳自治。但這要經歷漫長的互動,要等到一九六八年才選出第一個馬來西亞的亞洲人的會督。

      這只是那段漫長歲月,教會內所面對的重大思潮激盪演變之一。

      從大馬獨立到今日,中文教會也經歷了各方面的巨大變化。只因這變化不是風雲突變,而是風雲漸變,若我們只站在一個點,根本看不到其變,但若回首一顧五六十年來,則會驚覺其變之大。除了福音真理萬古不變,世上和教會內沒什麼人、事是不變的。七十年代,我初入教會,外人很容易從姐妹的端莊衣著打扮看出這是分別為聖的基督徒,今日則形像模煳了。三、四十年前,教會弟兄姐妹過貞潔生活,一點都不是問題;今日要保持婚前沒有性行為、婚後沒有婚外情,竟漸成挑戰矣。

      當年我們主日唱《普天頒贊》或《讚美詩》,禱告會唱《閩南聖詩》。 《閩南聖詩》跟老姐妹讀的“羅馬字”(閩南音)聖經先被浪淘去,而我們青年團契唱的《青年聖詩》也跟《普天頒贊》、《讚美詩》一起漸漸進入歷史了。當前的浪潮是短詩。任何新體裁的出現,都是良莠不齊,難免引起諸多爭議。隨著短詩湧過來,教會的講台,開始舞台化了;更激進的舞台效果,黑色的牆壁、炫目的迪斯科燈光……

      記得初來吉隆坡,某一宗派有間堂會的牧師“走靈恩”,結果被逐出門戶。可後來,當年有份將其逐出的領袖,不但當上會督,自己也“靈恩”了。

      這幾十年教會已起了極大的變化,是變得更好?或是偏離得更遠?

      靈恩運動、教會企業化、資訊爆炸對牧養所帶來的衝擊等等,都是來到了我們應該沉澱、省思、以致校正方向的時刻了。念風雲變幻,但主恩仍然浩大,引領前路,我們的日子便不歸於虛空。

      在教會本土化之前,教會內的思潮與問題,肯定不止一端。而從馬來亞獨立到今日,大馬華人教會也非鐵板一塊,因為真理不變,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實際上,這幾十年來,華人教會的變化,可大了。這課題,以及許多其他議題,都是應該正視、研討、反省的。比如這不一定是城市教會才會走上“企業化”的顧客導向,忽視傳福音的服事本質;又如當前短詩簡直是風行草偃,傳統聖詩這教會的瑰寶,竟像只剩老人不見青少年日益沒落的教會才有機會“被唱”;在教育低落的時代牧養,和在教育普及又高化,資訊爆炸下的處境牧養,教會如何因應這巨大的落差呢?

      從獨立到現在,中文教會走了近一甲子的日子,那不是風雲突變的時代,而是風雲漸變的歲月,就因是漸,所以常會陷入不知不覺,偶一回首,才驚覺其變化之大。這變,究竟是變得更好?更糟?

      為此,我們邀請國內外教會領袖學者,深入研究、探討方方面面的演變,也懇請關心教會的主內肢體,出席互動,在主靈的光照下共同回顧、反省,展望前路。

      第一屇的〈看風雲漸變〉,我們共探討了八個課題,結集成這本論文。另有許多課題,將會留待下一屇的研討會繼續探討。是為序。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