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死生契闊 繁華孤寂
華人世界流傳最廣的文字
只能一個人素心夜讀
「我們假裝正常過日子 其實都知道你們真正渴望的 我們最難給……」 最深情的文字,為什麼卻讓人痛至肺腑? 2022新版新序,一本必須緊緊揣在懷裡的人生讀本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跟青少年子女斷了線嗎? 或許只是,我們自己不夠勇敢,跨不出去…… 晚餐桌上兩代共讀共辯的經典
「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 在漠漠穹蒼和莽莽大地之間, 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 你的深愛讓他成長,他的成長讓你成熟 30年文學經典,初為父母的生命第一堂課
繼《我輩中人》與《以我之名》後,張曼娟中年覺醒三部曲 28篇真情澄澈的散文,28個生命凝視,在時間的巨大沙漏中書寫中年的艱難與豐饒
── 張曼娟首次書寫中年的覺醒.幸福的定義 * ── 超過260萬人搶讀按讚的文章; 引發4、5、6、7年級生熱烈討論專欄。 這個不上不下的生命階段,該有什麼樣的風景?
一直不能擁有而忽然擁有了,才會快樂。 如果一直擁有,會覺察到這樣的快樂嗎? 張曼娟全新散文集 行過人生風雨, 一定要有的一次微笑回眸。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死生契闊 繁華孤寂
華人世界流傳最廣的文字
只能一個人素心夜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
▎收錄全新序文 ▎
全書七十多篇散文,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生命的寂寥與失落,和自身的放手與淡然,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觀鳥、賞樹、拍照、生活等。
目送父親後,迎來的,是面對母親衰老的另一場修行;時間不斷流逝,親人、手足、朋友,所愛之人的離病老散;那些曾被供奉於內心神龕的教條與信念,也在歲月裡隨風而逝。龍應台寫出漸漸步入中年的自己,如何與生命無可奈何的寂寞共處。終其一生,人們只能學習目送,學習將牽絆轉換成祝福。
「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公尺,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闔,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的一點露水。」
「我想有一個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種植絲瓜,絲瓜沿竿而爬,迎光開出巨朵黃花,花謝結果,纍纍棚上。我就坐在那黃泥土地上,看絲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本書是龍應台對生命最深刻的經驗、最深沉的思索。從牽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着年邁母親如帶着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復返的背影。龍應台以散文的方式、以最動人的筆觸,娓娓道來人的內心世界,述説着生命中的悲歡離合,以及關於生活與生命的體悟。
作者簡介
龍應台
作家。2012-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為照顧母親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2021年與母親移居台東都蘭山中,開始在太平洋畔生活。
締造紀錄
‧2008年誠品年度暢銷榜文學類第一名
‧2008年網路與書8月首選書
‧2008年金石堂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
‧2008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好書
‧2008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評選十大好書、讀者票選最喜歡好書第一名
‧2008年洛杉磯世界日報圖書部暢銷書排行榜北美地區年度最佳華文暢銷書
‧2009年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滿天星閱讀計畫優良圖書推薦(國中組)
‧2015年 發行日文版《父を見送る》,天野健太郎譯,東京白水社出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