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
0 篇書評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

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うわさとは何か : ネットで変容する「最も古いメディア」

2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2/08/10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4.3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6269616046
  • eISBN: 9786269616060
  • 字數: 97,441
紙本書定價:NT$ 380
電子書售價:NT$ 266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謠言在傳開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為何社會上有這麼多騙子,不負責任地操弄真相?本書依時間線分析,「一則訊息引發全國騷動」的經典案例,並點出:謠言、假訊息只不過是一群人的無心之過,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出版日期:2018-06-27
    電子書: NT$ 280

    比爾‧蓋茲2018年度選書 「我所讀過最重要的書之一,帶領你清晰思考世界的必備指南。」──比爾‧蓋茲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 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漢斯.羅斯林

  • 特價 電子書: NT$ 249

    從搜尋引擎到社群媒體,演算法篩選成千上萬的資訊,形成了偏見,卻也造就了同溫層。 誰賦予了演算法權力,決定我們看到的一切?工程師、社群平台、意見領袖、普羅大眾? 唯有看透背後的政治運作,才能揭露網路世界的真實!

  • 電子書: NT$ 330

    《魔球》《大賣空》作者麥可‧路易士最新力作! Amazon Book of the Month好書嚴選、榮登暢銷榜! 他在中國網路爬文,發現大事不妙!美國淪為全球疫情重災區……Why? 《紐約時報》:令人震撼的故事! 《金融時報》總編輯Roula Khalaf:讀這本書!

  • 電子書: NT$ 336

    柬埔寨的人口販運絕非個例! 在N號房的背後是更龐大的暗網與金錢流通, 潛伏生活每一處的不法交易,你夠了解你所處的這個世界嗎?

  • 出版日期:2023-11-01
    電子書: NT$ 322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 電子書: NT$ 350

      你相不相信,有一家公司可以窺視所有人的心智、   可以瞄準最脆弱的一群人,   偷走群眾的自我認知,植入有錢人想要的版本?   在本書中,Christopher Wylie以「主謀者視角」,首度公開數位心理戰的第一手內幕。

  • 電子書: NT$ 336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 電子書: NT$ 315

    ◆獲亞馬遜書店編輯精選「最佳非文學選書」 ◆一本全球超富階級VIP派對圈的民族誌研究 妳以為自己免費得到了什麼,其實是在廉價販賣妳最珍貴的東西……

  • 詳細資訊

    看懂訊息背後的人心,你對世界的理解就會比昨天更透徹。

    ★ 超過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學者寫給現代人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 以語言學、心理學、資訊科學破解全球「爆紅」、「瘋傳」、「恐慌」等事件

    ★ 跨界好評:方格正∣王宏恩∣洪貞玲∣陳慧敏∣野島剛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資訊,是人與人連結的籌碼

    我們做任何選擇、融入不同團體、做人生計畫、甚至在確立信念時,都仰賴所掌握到的資訊。然而今天有太多飛快推送的「人工」訊息,讓我們一腳踩進決策陷阱、甚至人際關係也蒙上陰影。

    為資訊裹上糖衣的共犯結構!讓人愛聽、愛轉述

    造假的內容之所以傳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趨避風險,對「別人有而我沒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會聽到「欸,我聽朋友說……」。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虛實不分的訊息搬運工,

    還是一眼看穿資訊價值的先覺?

    本書提供一套媒體判讀、數據解讀的後設思考。從資訊失真的過程、不同交流場所對聽者心理的影響、轉述八卦的人際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別/婚姻狀況)對資訊類別的偏好,整合成一面看得見的資訊路網圖。

    從接收到轉傳,「影響力」與惡,其實差之毫釐:

    ● 人類消化資訊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觀

    大腦在聽或讀到與觀念不符的訊息時,會依3個步驟調整它:

    分辨出重點、或畫面中的主角(去背)→

    將多餘細節省略(重點畫線)→

    使訊息看起來合理、與自己的觀念一致(校正)。

    ● 轉述訊息可滿足人際目的

    「從他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立場」

    「講這個一定能炒熱氣氛!」(不是真的也沒關係)

    「告訴他這個健康知識,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即便只是轉發無關緊要的趣聞,背後都有動機存在。

    研究發現,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

    在如此應接不暇、又手無查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知道:

    訊息本身必然是無數個人偏好、主觀意識的結合體,而且隨著傳播不斷「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訊息,而是人心。

    謠言有多種別稱,無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訊、八卦、好康、冷知識、假新聞、「踢爆」、疫情新聞、財經內線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訴你」、「誒,我朋友說」……。

    以下心理學原理,也會影響我們對訊息的取捨:

    ✔羊群效應 ✔喜好原理 ✔錯失恐慌症 ✔自利性偏誤 ✔奧坎剃刀 ✔巴南效應 ✔互惠原理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本書特色

    1讓資訊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讀的數位素養寶典

    2用圖表說話,一本書集資訊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經典之大成

    3作者曾訪台研究,是最懂台灣時勢的日本權威學者之一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專文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陳慧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客觀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

    松田 美佐/社會學家
    在溝通、社會心理學、資訊科學等領域有傑出成就。
    生於兵庫縣,畢業於東京大學社會心理學專修課程,人文社會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暨社會資訊科學博士班肄業,曾任東大社會資訊科學研究所助理,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教授。2021年曾經來台灣,以學者身份訪問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進行獨立研究。
    著有《流言的科學》、《手機的2000年代:成熟的移動社會》(合著,東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簡介 |

    林以庭

    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畢,現為專職譯者。
    大半輩子都和日文及貓咪泡在一起。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40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