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蛉日記》既是一部心理描寫細緻生動的人生自白書,同時又有對當時風俗例事、服裝器具、自然風景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多彩的平安朝風情畫卷,為其後女性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倘若結局在邂逅之初就已注定, 你是否還會徒勞地追尋那悠悠飄落心頭的雪花?」 川端康成歷時13年雕琢的唯美代表作 ★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日本文壇第一人,川端文學首屈一指的名作 ★ 日本文學翻譯名家劉子倩以凝鍊雋永的文字,帶領讀者窺見通透、唯美且不染纖塵的川端式語言之美 ★ 書封由設計...
★泉鏡花〈天守物語〉一百週年紀念★ 你不可不知的金澤文豪, 連鬼太郎作者水木茂都為他傾倒! 翻開扉頁,感受濕冷空氣冉冉升起, 一幅幅純粹幽豔的魔幻異境, 令人甘願在「鏡花世界」裡迷途不返。
魔術師之花──了解川端文學必讀之作 《掌中小說》是川端康成的極短篇小說合集,從他的青年時代,一直創作到晚年,計有一百二十多篇作品。本書分為1、2冊,共收錄一百一十四篇。這些小說篇幅精鍊,構思精巧,點到為止卻韻味深長。彷彿一張張素描,將人們的生老病死、內心世界逐一定格,望見那些愛戀、幸福、幻想、...
她是醋罈子、壞心眼,卻又可愛可憐——永遠的文學少女 林芙美子 昭和時期備受爭議的女流作家,魅力橫掃文學、電影、戲劇界! 直木獎作家桐野夏生以她為主角寫小說, 電影傳奇巨匠成瀨巳喜男多次改編她的作品, 曾發表《放浪記》狂銷六十萬冊,舞台上演次數高達二〇一七回! 本書收錄林芙美子「小說」與...
「我們的痛苦,其實誰也不知道。等將來長大了,或許可以坦然追憶我們此刻的痛苦寂寞,說聲『真可笑』,但是,在我們長大之前的這段漫長的討厭時期,到底該怎麼生活?沒有人告訴我。」 《女生徒》收錄太宰治於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八年完成的作品,共十二篇。作品幅度跨越太宰中期及晚期,意象多元:有頹廢內疚的沉痛太...
<小丑之花>是太宰治前期作品,主角大庭葉藏與《人間失格》主角同名,描寫的是葉藏自殺殉情後進療養院的事,但不同於後期作品《人間失格》中的葉藏自卑、怯懦、頹廢,<小丑之花>的葉藏,年輕、衝動又驕傲。他有少年的朝氣,亦透露青春的迷惘,幽幽閃爍著那時尚未徹底堅定的希盼與絕望,而過了此處便是悲傷之城……
《愛麗絲夢遊仙境》於一八六五年問世,一出版即獲得廣大迴響,之後又在一八七一年出版續集《鏡中奇緣》,兩本書都成為英國最暢銷的兒童讀物。 這兩本書的特色是想像力豐富,引人入勝,優美的文筆鋪陳了一段段看似荒唐實則有趣的故事,處處可見作者的童心。
二戰後,身為貴族的和子一家因家族沒落,從東京搬到伊豆的山莊居住。然而,仍保留貴族般優雅舉止的母親,身體卻一天天衰弱。此時母女得知,戰時受徵召前往南方島嶼、音訊不明的弟弟直治生還的消息,不料直治染上毒癮,從南洋返家後讓一家人就此陷入了真正的地獄之中。 眼看弟弟從戰場回來後沉迷於女人與酒精,生活愈發失序...
「如果我是一名在丸善的書架上 裝設了閃亮金黃色炸彈的奇怪壞蛋……」 梶井基次郎,總在戲謔中實現自己的叛逆。 留給世人僅二十餘篇作品,有「昭和的古典」美譽, 文壇前輩川端康成給予極高的評價, 寫作風格影響三島由紀夫、小島信夫、 吉行淳之介等作家。 梶井基次郎為日本文學家,生前寂寂...
歷經明治維新、大正民主,到昭和軍國主義思潮, 走過時代更迭的谷崎潤一郎, 為什麼筆下世界可以絲毫不回應任何一個時代? 為什麼僅專注於內在理想的「京都精神」, 建立獨樹一格的「陰翳美學觀」?
最初的心動、最美的純愛 伊豆秋色中的青春低語 川端文學邁向永恆的原點 ★ 諾貝爾文學獎‧日本文壇第一人川端康成奠定文壇地位成名作 ★ 日本文學翻譯名家劉子倩傾力重現最為純粹的昭和青春原典 ★ 特別收錄三島由紀夫解說,深入剖析川端文學的精髓 挾青春的孤獨之旅 怦然閃爍愛戀的邂逅...
《蜻蛉日記》分為上、中、下三部,敘事橫跨了道綱母的半生,基於不同的創作時段,每卷的敘事與感慨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與丈夫兼家的情感糾葛一直作為敘事的基調貫穿始終。
上卷的故事從兼家求婚寫起,記錄了結婚前後的經過,可以感受到一夫多妻婚姻形態下道綱母的無助、不安與痛苦。
以結婚為轉捩點,男女主人公立場發生了逆轉,道綱母從養尊處優的貴族小姐,文才傲人的“本朝三美人”,變成了等待兼家到來的被動狀態。
成家的幸福沒有持續多久,丈夫兼家便迎娶了新人,隨後是對新上位女性的妒忌和更加漫長的等待,在日記的記錄中,道綱母坦誠地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失望、嫉妒和對關係中其他女性榮辱狀態的關注,當中也穿插了上層貴族的社交生活、和歌贈答,以及母家親友的聚合別離。
中卷充滿省思,作者在 “我”的婚姻內容的基礎之上,集中描摹了與丈夫兼家的感情關係,展示了“我”的心境歷程,通常被認為在是《蜻蛉日記》三卷中最具有“日記性”的一卷。
在家庭之外,本卷還記錄了真實的社會事件,如“安和之變”,在大歷史的背景下,伴隨著新情人的不斷入主, 展示出“我”與丈夫兼家關係的進一步惡化。
在近乎絕望的憂鬱中,道綱母踏上旅途,寄希望於神佛相助,開始在與自然的交融中思考人生,幾欲出家,最後被丈夫強行帶下山。
經過在日常與非日常、靜與動的反復中觀照內心,道綱母意識到與兼家的感情已經無法挽回,即使求助神佛也無濟於事,於是試圖努力放棄對兼家的執著,開始重新思考自己作為女性在生命中的可能性。
下卷,記錄中已不見對丈夫兼家的強烈愛憎,作者開始將兼家視為客觀存在遠距離觀察,丈夫升任高位,似乎與作者的世界毫不相關,淡淡而敘,不同於上卷為他的榮升悲喜交加。雖然也幾次記錄附近起火時兼家來看望自己的事,但總體來說心理距離已經走遠增大。
日記的重心放在身邊子輩的身上。
藤原道綱母,實名不詳,於承平六年出生,推測於長德元年去世。據《和歌色葉集》《尊卑分脈》等書記載可知,其有“本朝三美人”之稱。其才貌雙全,日本平安後期歷史小說《大鏡》中記載其“極擅和歌”。天曆八年其與右大臣藤原師輔的三男藤原兼家結婚,於翌年生了兒子藤原道綱,故通常被稱為藤原道綱母,或者簡稱道綱母。
楚永娟,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教師,已公開發表教科研論文二十餘篇,參與國家級、省廳級、校級課題多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