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辜者為何會承認犯下罪行?
心理學家解析錯誤自白形成的過程及其矛盾心理
──────李茂生(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名譽教授)專文推薦──────
連續2年網路書店年度百大暢銷書! ★司法界「最強學霸、機智律師」兼「Youtube斜槓法律專家」 ★影片直白幽默、犀利貼切、深懂年輕世代的語言,被廣大網友肯定為「YouTube最好笑、絕不會看膩的法律頻道」 ★一則告訴你「不繳國民年金會不會怎麼樣?」的影片被大量轉發,至今已突破56萬...
她曾說過: 「我不因我的性別要求特權,我只想要我們的男性同胞把腳從我們的脖子上移開。」 她是人們口中「聲名狼藉的RBG」(The Notorious R.B.G.) 也是美國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性別平權的最強推手! 本書作者傑佛瑞‧羅森與RBG相識近30年、亦是她忘年之交 藉...
當國家權力透過法律、法庭和法治的語言不斷膨脹,猶如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維坦」時; 作為微小個體的我們,有什麼樣的空間和資源去抵抗威權的野心?
「在這本書中,我寫的是人, 是他們的失敗、他們的罪責和他們的偉大。」 ──馮.席拉赫 //風靡全球,暢銷100萬冊// //德國改編影視作品最多的小說家,每次重讀都有新思索的經典// ★ 馮.席拉赫親筆簽名,燙金書封 ★ 11個完全真實,如電影般的親身案例, 讓德國最會說故...
你以為的恐龍法官真的這麼恐龍嗎? 或許是我們不夠瞭解法律 又或者是不夠瞭解法官的判決根據 這本圖文書將用詼諧的方式 帶你了解法官怎麼想 從日常生活到在法庭之上 法官的智慧和幽默,以及法律與生活的交織, 讓你不只邊看邊笑 更能同時重新認識法官以及更了解法院。 這是一場法治的冒險之旅,...
人類與生俱來的限制,如何阻礙司法實現真正的正義?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檢察官、證人、專家、群眾…… 刑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繁體中文版銷售逾萬冊,暢銷紀念新版──
最人性、最浪漫、最暢銷的法律書 全新增訂版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黃榮堅 獨到的法學人生經驗 如果你沒機會上過他的課 跟著本書體驗一趟沉浸式的法律思考
人權不是特權。人權到底是什麼? 一本適合所有人閱讀的人生教科書 納稅者權利法跟我有什麼關係?家長有權利對「同志教育」說不嗎?歌手不能唱自己的歌?紅燈何時亮,幾時可尋芳?…… 最實用的人權讀本,30條基本人權的探索與思辨,幫助我們真正理解人權的意涵,成為一個更進步的世界公民。
暢銷數十年!德國法律系人手一本 法學大師為所有人寫的法律入門書! 本書是烏維‧魏瑟有關德國法學史的重要著作,在書中,他以歷史材料、學說理論、歷史事件、實際案例、法制沿革、人物特寫等各種面向,介紹從古代、中世紀、十九到二十世紀關於民法、刑法、公法等領域的法律知識與制度,並帶領讀者追問法為何物及...
“連續二年「年度百大」”暢銷法普書「你知道的太多了」,法普類TOP1! 讀者敲碗2年、人生真實保命應用守則續集、 暗黑手法超強破解版 比第一本更猛! 與惡同行 你如果沒有比他「強」 就只能比他「黑」! 關於惡人惡法的各種陷阱, 你還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我不是教你以惡止惡 ...
化繁為簡 精選美國重大司法案件 拼湊出一部當代人類最迫近「正義」的成文憲法 理解美利堅核心價值 就從理解憲政演進開始 國民法官時代必備!認識美國法律史的第一本書
預立遺囑是自己的人生回憶整理、 自己的身後安排、 更是未來給生者的一封體貼的情書。 每年台灣死亡的人中,有預立遺囑的不到5%, 當人生落幕時,留下一片空白── 後事怎麼辦?財產怎麼分配?有沒有想說而未說的話? 為了更從容、更安心地離開, 為了更妥善、更仔細的分配財產, 為了省去留...
自序 今日看新聞學法律,乃繼新聞疑義專欄後,另一就新聞事件所為之法律分析,其内容涵蓋憲法(含大法官會議解釋)、國際公約、民事、行政、刑事、訴訟法等,非常豐富,值得大家下載參酌。
把名字改成鮭魚可以後悔嗎? 製作Deepfake不雅影片,觸犯了哪些罪行? 法律連子宮都要管,會不會太毋通? 台灣至今竟然還存在著酷刑? 看懂新聞爭議,透視人情義理 提升議題解析度,讓法律不只歸法律!
只是看一下伴侶的手機, 或隨口對人罵句「白癡」…… 這樣也有事? 法律不保障讓權益睡著的人! 幽默筆調+八點檔般的劇情+簡明專業法律解說, 雷丘律師不但讓你長知識,就連腦洞也一起大開!
無辜者為何會承認犯下罪行?
心理學家解析錯誤自白形成的過程及其矛盾心理
──────李茂生(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名譽教授)專文推薦──────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尤伯祥 律師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施志鴻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副教授
黃致豪 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葉建廷 執業律師/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常務監事
趙儀珊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
謝煜偉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專任教授/冤獄平反協會理事、台灣刑事法學會理事
本書探討一項普世的冤案成因:虛偽自白。
過往多認為,被告是遭到刑求才會自白犯罪,否則大可主張清白。實際上,大多數的情況是,無辜的人一旦決定自白,就只能夠「扮演犯人」。即使沒有真正的犯罪體驗,但在握有資訊的偵訊人員連續壓迫訊問下,確實可以創造出一定程度的犯罪經過。
換言之,既然無法證明有不當暴力介入,所做成的自白筆錄也被認為應該值得信賴。在此基礎上,人們(警察、檢調、法官甚或一般社會大眾)已然認定或很難相信被告有可能無辜,而如果被告撤回自白,只會被視為是為了脫罪的狡辯,就算自白存在著矛盾、漏洞,也難以在改變法院的判決。
縱使自白內容不自然,
但「已經自白」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分量。
⋙以日本知名冤案為例
足利事件●─────1990年,栃木縣足利市一名女童遭誘拐殺害,棄屍河畔。警方在遲遲未能破案的壓力下,鎖定菅家利和並進行跟監。菅家因為偵訊期間的自白與錯誤的DNA鑑定,遭判無期徒刑。直至2010年經歷再審後才獲判無罪。
狹山事件●─────1963年,埼玉縣狹山市一名女高中生於返家途中疑似遭人綁架,三天後被發現時,已慘遭毒手。24歲的嫌犯石川一雄招供認罪,於一審被判處死刑,二審撤回自白,1977年裁定改判無期徒刑。此後,多次提出再審請求,至今仍未確定重啟再審。
清水事件(又稱「袴田事件」)●─────1966年,靜岡縣清水市一間味噌製造廠一家四口遭刺殺、縱火致死,工廠員工袴田巖在連夜偵訊下,全數認罪。在無直接證據下,袴田於1980年確定判處死刑。2014年,因DNA鑑定結果,決定重新審理此案,遭關押長達48年的袴田始獲解除人身拘束。之後,由於檢方提起抗告,重新審理的決定一度遭到取消,2023年,高等法院裁定重新審理此案,確定將展開再審。
日野町事件●────1984年,滋賀縣日野町發生一起強盜殺人案,一家酒鋪女店主被殺身亡。酒客阪原弘被捕,縱使其自白內容充斥各種疑點,仍遭宣判無期徒刑。2011年,一直堅稱冤屈的阪原最終病逝獄中。2023年,高等法院裁定重新審理此案,檢方對此提出特別抗告,目前該案仍在最高法院審理中。
名張事件●─────1961年,三重縣名張市發生一起毒葡萄酒事件,造成十七名女性中毒,五人死亡。負責運送葡萄酒的奧西勝很快成了嫌犯,其妻與外遇對象也在事件中死亡。奧西在偵訊人員嚴厲的審問下自白,儘管在一審中他獲判無罪,在二審中仍遭判並最終確定死刑。2015年,89歲的奧西病逝獄中,由遺屬繼續提出再審請求。
一個無辜的人為什麼會承認自己有罪,並描述犯案過程?
未來,司法體系又該如何避免冤案的發生?
司法心理學界重要學者濱田壽美男教授研究供述心理學近四十年之久,並實際參與冤案救援與提出心理鑑定書;供述心理學是以科學途徑解析自白的過程,判別自白是否具有體驗者性質。他將分辨自白的真偽比喻為區分「金」這種物質:倘若不清楚「金」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只要看到發出金黃色光芒的金屬,都會誤以為是真正的「金」,以致無法判斷是真凶的自白,還是無辜者的虛偽自白。因此,我們要先掌握被偵訊者究竟歷經了何種心理轉變──這也是旁觀的第三者不容易理解的,被當作不可饒恕的犯罪者的心理狀態。
接著,濱田教授利用筆錄及日本數起著名冤案的錄音逐字稿,解析一個沒有參與犯罪過程的人(非體驗者)的供述,會缺漏何種重要資訊。另外,被告為什麼要等到審判,甚至聲請再審階段才否認犯行?那種在偵訊後深陷「我是犯人」的枷鎖,要透過什麼樣的心理過程才有辦法或有可能解開?書中也有詳細解說。
採用科學論證評價自白的「任意性」與「可信性」的程度,不以「感覺」形成心證,是避免冤案重要的一環,尤以今日,與職業法官一同參與刑事審判的一般國民背景多樣,更成了迫切的課題。
作者簡介
濱田壽美男
日本發展心理學家。專長發展心理學、司法心理學。
1976年取得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心理學)博士,現為奈良女子大學名譽教授、立命館大學首席研究員。著有《自白的心理學》、《自白的研究》、《袴田事件之謎》、《自白證明無辜》等十餘本書。
譯者簡介
李怡修
日本一橋大學法學博士,現為日本龍谷大學刑事司法暨冤案救濟研究中心囑託研究員。譯有《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
洪士軒
台大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博士。現為執業律師。譯有《冤罪論:關於冤罪的一百種可能》(第五章)。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