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田文藏,他是享譽國際的「臺灣杉」的命名者,也為臺灣建立8個新屬、1,636筆新學名,他的一生,成就出近代臺灣植物學的輝煌年代。
早田文藏(1874~1934),日本新潟縣加茂町人,16歲矢志於植物學,1892年19歲加入東京植物學會。1903年師從東京帝國大学理学部松村任三教授後,接手臺灣植物研究。1905年受聘為臺灣總督府植物調查囑託,直到1924年為止,十九年間致力於臺灣植物的研究與分類,完成《臺灣植物圖譜》十卷。由早田文藏命名發表的臺灣植物多達1,636筆,被譽為「臺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
晚近2、30年間,「生活史研究」已成為歷史學日益受到重視的次領域。本書共收入10篇論文,所選論文不局限於史學研究者的作品,更吸收人類學、社會學、空間地理與建築學界的成果,作為跨學科對話的基礎。以「時間/空間」為基底的生活史研究,以及由時間、空間及環繞物質生活面向而勾連起來的社會文化關係。
本書係1997年「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結集而成。228 事件是戰後台灣歷史發展之重要轉捩點,影響既深且巨,本書彙集了海內外著名研究者論文,從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角度,並由國際觀點、歷史記憶以及228 事件責任之歸屬等面向,提出完整的學術探討,是研究228事件不可或缺的學術論...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一部結合自然寫作、山岳文學、旅遊紀實和回憶錄的詩意之作 「孕育了我親愛家人們的島嶼──臺灣,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
台灣是個移民之島,住民先後來到台灣,隨著政權的轉移,歐洲殖民者、鄭氏王朝、清治、日治、國治時期,來來去去。台灣移民史歷年來很少成為貫時性的研究主題,若有也只是依不同的統治者所制定的移民制度做斷代性的論述,大都偏向當時的移入、定住的相關法規。對於台灣人的移出,則到近一、二十年來才開始有研究成果,也克服...
我們是如何開始站立起來,邁開腳步? 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說話,建立社會? 人類演化發展的重重謎團,就此解開! 人類的獨特,正在於我們擁有複雜的心智、抽象推理、藝術表達及處理資訊的能力,然而,我們到底從何演化成現在的樣貌?
★入圍挪威文壇最具聲望伯瑞格獎(Brage Prize)2019年科學類書籍 ★挪威文學基金會(NORLA)2018年度重點選書 ★出版後已售出超過24國版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汪澤宏博士審定
{植物之間也能溝通並對話?} 阿凡達電影裡的「靈魂之樹」都是真的── 跟動物一樣,樹木之間也有溝通的網路。 出身伐木家族的森林生態學家, 以三十年光陰,在密林幽徑中穿梭尋覓, 解開林木之間傳遞散布的百年密語。 【以人生境遇書寫的森林故事】
分子生物學翻新了演化樹,也重新定義了演化 ◎入圍美國國家非虛構類圖書獎 ◎紐約時報2018選書 ◎程延年(台灣演化生物學權威)專文推薦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
早田文藏,他是享譽國際的「臺灣杉」的命名者,也為臺灣建立8個新屬、1,636筆新學名,他的一生,成就出近代臺灣植物學的輝煌年代。
早田文藏(1874~1934),日本新潟縣加茂町人,16歲矢志於植物學,1892年19歲加入東京植物學會。1903年師從東京帝國大学理学部松村任三教授後,接手臺灣植物研究。1905年受聘為臺灣總督府植物調查囑託,直到1924年為止,十九年間致力於臺灣植物的研究與分類,完成《臺灣植物圖譜》十卷。由早田文藏命名發表的臺灣植物多達1,636筆,被譽為「臺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
本書透過早田文藏的生平歷程,闡述他身處的大時代環境,是如何引發他對植物學的喜好,並在因緣際會下進入臺灣植物研究的領域,成為建構臺灣植物誌的重大功臣。他一生關注分類學、形態學、解剖學、細胞學等植物學議題;晚年更涉獵宗教、哲學等層次,進而提出新的「動態分類系統」,影響無數後世學者。一部早田文藏的傳記,講的不只是一位先驅者的生命歷程,更是臺灣自然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本書特點
• 補足日治時代臺灣自然史的一塊重要拼圖。
• 臺灣第一本早田文藏詳實傳記,呈現早田文藏一生的成就事蹟。
• 整理早田文藏一生著作目錄及命名一覽表,是研究臺灣植物史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吳永華
1959年出生於宜蘭羅東。退伍後返回宜蘭工作,有感於家鄉周遭鳥類棲息地漸受人為開發侵蝕,於是在1987年投入蘭陽溪口鳥類調查,並以自然書寫方式推廣對生態環境的關懷。除鳥類觀察外,亦將研究領域拓展到地方自然史料的整理、發掘臺灣自然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填補長期被忽略的日治時代自然誌空缺。
著有《群鳥飛躍在蘭陽》、《守著蘭陽守著鳥》、《臺灣森林探險》、《被遺忘的日籍臺灣動物學者》、《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蘭陽三郡動物誌》、《花蓮港廳動物誌》、《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動物學史年表》、《宜蘭植物學史年表》、《宜蘭地質學史年表》等多部作品。
名家推薦
許再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組組長)
郭城孟(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
黃裕星(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
楊宗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研究員)
劉克襄(詩人、自然生態保育工作者)
鍾國芳(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早田文藏在1911年出版的〈臺灣植物資料〉中發表了新種山薰香,並註記道:「……在福爾摩沙所有的植物中,或許最令人震驚的發現就是山薰香屬了,此繖形科的植物除了臺灣之外只分布在澳洲,本屬不僅是臺灣島的新物種,也是北半球的新紀錄。」在二十世紀初臺灣植物大命名的時代,要在高山聳立的福爾摩沙發現新種植物並非難事,但能發表北半球新紀錄屬,並評論其世界地理分布,這讓我在博士班研究山薰香屬生物地理時,對早田氏這位將臺灣植物學推上世界舞臺的日本植物分類學者更多了幾分敬意。吳永華先生所著《早田文藏:臺灣植物大命名時代》鉅細靡遺的考據了早田氏的生平與他在臺灣植物分類學的卓越貢獻,深入剖析了其著作中極具爭議的蕨類中心柱構造、動態分類系統理論,與森丑之助對其嚴厲的批判,讀此書我彷若被帶回到上世紀初臺灣植物分類研究最精彩的時空,多年的疑惑也在此書中一一開釋,欲罷不能。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鍾國芳
自然誌研究是條孤獨的長路。多數人可興發一時之趣,或以本身學術範疇之必要做階段性的爬梳。作者非科班專業,卻堅持一已之信念,沿此路徑壯遊,愈往偏僻之區披荊斬棘。長期的基礎調查,反而超越現有研究者的成績,更成為我們回顧過往的重要指引。
透過早田文藏生平的認識,無疑是了解日治時期臺灣植物調查和研究的重要脈絡。百年前這位植物學者在臺灣的種種調查和經歷,如今重新建構,勢必得需要花費更多苦功,逐一拚圖補文,才可能在生硬粗疏的史料裡,給予豐厚的表述。
若沒作者的執著傻勁,日治時期的自然人文勢必少了一大塊。回顧這條臺灣自然誌的小徑,瘦長而彎曲,草木蔚然茂密,幾無後繼者。走進去,或走過都是沒有掌聲的,縱使到了盡頭,仍只有孤獨的巨大寧靜。但作者繼續向前。
──詩人、自然生態保育工作者 劉克襄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