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我,最好最詳盡,同時也最真實的一本書。
---------顏尼歐.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
追逐那聲音……音樂、電影、人生!
世界級大師最後口述自傳,珍貴樂譜手稿、創作心法與歷程
《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荒野大鏢客》、《四海兄弟》、《教會》……
500多部配樂作品,用音樂譜寫出的一部電影史
最會寫劇本的導演,最會拍電影的小説家 創作《薄荷糖》、《綠洲》、《密陽》、《燃燒烈愛》等多部賣座片 李滄東導演25年的創作人生
【台日同步出版,坂本龍一最後親校作品】 創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世界級的音樂家.人生的精彩終章 從《音樂使人自由》到《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以文字為樂器書寫留給後世的決定性自傳。
一個不會任何樂器,也不懂得使用錄音控台的人, 卻能贏得八座葛萊美獎,被歐美音樂界的巨星視為「傳奇」。 我不懂音樂,但我很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作者 里克・魯賓
國際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第一部正式自傳。 親身敘述前半生,不斷迴盪在生命中的音樂。 全書選錄自歷時2年又2個月的長篇專訪。 小時候,我就感到非常納悶,人怎麼會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坂本龍一
功夫巨星李連杰首部著作 60年人生歲月,25載佛法因緣 我不論是在俗世的生活、電影工作、慈善事業,或是求學佛法的歷程中,都曾遭遇種種的問題與困難。為人兒女有其痛苦,為人父母也有其痛苦,這場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到底有沒有輪迴?而我又是誰? 這些年來,我深受藏地古聖、吟遊詩人、一位真正心靈自由的勇士──...
★ 一代名導黑澤明唯一親筆自傳,紀念大師誕辰 110 週年珍藏新版! ★ 全書收錄大師成長場景與工作實況珍貴照片! ★ 新版特別收錄台灣新電影教母焦雄屏、知名影評人馬欣重量級導讀跋文!
蕾瑟藉由按時序逐一帶入的十五首四重奏建構了精彩的敘事,帶著讀者走過形塑了生活在20世紀的蕭士塔高維契,其獨特而指標性的人生諸多個人、政治和職業事件。藉由串起與作曲家的朋友、家人及同事的訪談,以及和演奏過這些四重奏的當代音樂家的對話,蕾瑟為蕭士塔高維契身為人及身為音樂家提供了新的視角。
★《紐約時報》暢銷書 ★ 當今最完整梅莉・史翠普傳記,紀錄其演藝事業與情感生活 ★ 首度詳細介紹成名前的早期表演,收錄八頁珍貴歷史照片 ★ 大量好萊塢與百老匯側寫,一窺美國電影及劇場圈內幕後 ★ 《紐約時報》知名藝文作家麥可.舒曼精彩執筆,亞馬遜四顆半星超高評價 一個天才演員的專業養...
巴赫。卡薩爾斯。橫跨三個世紀,一場音樂史詩的探索之旅 《經濟學人》:讀完這本書,你將從此對大提琴另眼相看! 張正傑、焦元溥、劉岠渭等大師級老師強力推薦。
★ 坂本龍一長達十年的深刻思想紀錄,絕無僅有的珍貴集結。 ★ 256則訪談全收錄,毫無保留、全面剖析教授的音樂世界。 ★ 深入坂本龍一的哲思,討論範圍極廣,緊扣時代脈搏。 ★ 「反傳記」書寫體,呈現坂本龍一最真實、直接的話語&思緒。 ★ 繁中版沿用坂本龍一御用設計師中島英樹原版書衣,極具收藏...
從數百次失敗,如何成功走出一條暢銷、受獎無數的音樂路? 殘酷舞台上,「贏了增加信心,輸了也要變成經驗」——島崎貴光
最好看的吉卜力故事, 最爆笑又感人的創作現場。 日本讀者盛讚:「這就是吉卜力30年多來的精選輯。」 鈴木敏夫暢談與高畑勳、宮崎駿合作的過往, 與19部吉卜力動畫的幕後故事與秘辛
──寧願活著痛,也不要躲著活── 主演《鴻孕當頭》《全面啟動》《雨傘學院》 獲選《時代》雜誌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 首位登上《時代》封面的跨性別者 艾略特.佩吉唯一親筆自傳 這不僅僅是突破框架和跨越性別的故事, 更是世上任何人找到真實的自己, 必經的成長旅程…… ★「展現真我...
焦元溥繼《聽見蕭邦》後,睽違四年新作──《樂之本事》!張懸設計統籌! 愛和音樂是最美的同義詞 穿越古典樂的迷思高牆 你將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主題曲
超過40萬訂閱人氣YouTuber 收錄歷年來在YouTube頻道「NiceChord 好和弦」 最受歡迎的80道音樂主題 不管你是做音樂的人,還是聽音樂的人──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然後把台灣的音樂變得更好吧!
▌一直以來,顏尼歐.莫利克奈力求創造電影的聲音,
這一次,我們將聽到他為自己發聲
本書是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 與年輕作曲家亞歷山卓·德羅薩 (Alessandro De Rosa) 多年對談的成果。這是一段密集而深刻的對話,但又清晰而準確,它談到了生活、音樂以及生活和音樂相互接觸和影響的奇妙而不可預測的方式。
書中呈現了大師畢生音樂理念,也是一次深刻的自傳式生平回顧。顏尼歐詳細地講述了他的旅程:在音樂學院學習的歲月,以及與不同導演的合作,從李昂尼到帕索里尼,再到貝托魯奇和托納多雷,從狄帕瑪到阿莫多瓦,再到塔倫提諾……
這位大師首次打開了他的創意實驗室的大門,向讀者介紹了他音樂思想的核心思想,顏尼歐清晰而誠實地告訴我們作曲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展現了電影中音樂與影像之間神秘而矛盾的關係,以及絕對音樂實驗背後的創作緊迫感。深入了解大師超過半個世紀的電影配樂創作,不斷探索音樂在能量、空間、時間方面的表達價值。
▌關於音樂與畫面……
深入討論電影中的音樂,乃至於聲音
即使影像暗去,他的音樂仍能繼續說故事
•為什麼觀眾會被電影配樂帶動?
我覺得電影要用看的,而不是聽。走進電影院的人期待的是「看電影」。那麼,音樂就處於一個相對隱蔽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用一種相對狡猾的方式讓自己被觀眾接受。
•究竟是什麼聯繫著音樂和畫面?
音樂和畫面都有各自的意義,以及各自期望表達的意義,但是在此之前,二者首先都要在限定的時間,對訊息進行調節與分配,才能連繫在一起。或長或短,一首曲子從發展到尾聲,在音符和休止間往復,一格格畫面也拼接成一組鏡頭。
•音樂與畫面相關連時,最主要的功能是什麼?
每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背後,都隱藏著一個真正的故事,那個才算數。所以,音樂要把那個被隱藏的真正故事清清楚楚揭露出來。音樂要幫助電影表達其真正深意。就像是帕索里尼所說,音樂能「讓概念情感化,讓情感概念化。」
•音樂和畫面是怎麼結合的呢?
在技術面層面,音樂的應用,都是在靜態畫面和動態畫面這兩項參數中進行的,其中涉及靜止和節奏、畫面深度和音化順序、縱向和橫向。橫向應用是出現在流動的畫面中;縱向應用則關注畫面的深度。
▌顏尼歐與名導們交手的火花……
塞吉歐‧李昂尼∣帕索里尼∣貝托魯奇∣朱賽佩‧托納多雷∣昆汀‧塔倫提諾∣泰倫斯‧馬力克∣約翰‧卡本特∣阿莫多瓦∣布萊恩‧狄帕瑪∣羅曼.波蘭斯基∣奧利佛.史東
•音樂偏好太過強烈的昆汀‧塔倫提諾
塔倫提諾為音樂所搭配的情境,常常與我的設想完全不同。從某種意義來說,和他一起工作,有時讓我感到勉強,因為我會有點害怕為他寫新曲子……
•《海上鋼琴師》中「前所未聞的音樂」
我第一次讀《海上鋼琴師》劇本的時候就注意到,上面寫著「前所未聞的音樂」。這是原著小說中的原句,描寫主角「1900」的鋼琴演奏,當然,文字很美……但如果接下來,輪到你來把這個「前所未聞」化成樂曲,你會怎麼做?
•難以捉摸的阿莫多瓦?
我們在1989年合作了電影《綑著你,困著我》。我至今還是沒搞清楚他對我的音樂到底喜不喜歡……他全程參與音樂錄製,沒有絲毫激動、熱情或者投入的跡象。幾年後我在柏林遇到他,問他到底喜不喜歡《綑著你,困著我》的音樂,他異常熱情地回答我:「喜歡得不得了!」說完還突然爆笑起來……
•為帕索里尼的《索多瑪120天》配樂
帕索里尼有一天下午他叫我跟他一起審片,但是方式很詭異:很多畫面只能看片段。電影上映時,當我在羅馬的美利堅電影院,第一次完整看完這部電影時,我忍不住對自己說「我的天啊!」,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些鏡頭他不讓我看……
•與塞吉歐‧李昂尼的相遇
1963年底,一位名叫塞吉歐‧李昂尼的導演想找我詳談一部片。這位導演出現在我家門口時,他的下嘴唇動了一下,這動作我太熟悉了。我問:「你是我小學時的那個李昂尼嗎?」他也問:「你是跟我一起去台伯河岸區大道的那個莫利克奈嗎?」太扯了吧……
•對音樂吹毛求疵的貝托魯奇
貝托魯奇能夠生動地把他想要的音樂類型解釋給我聽:他會用色彩來描繪音樂,也就是聯覺,或者告訴我音樂在他腦海中的「味道」。
•害羞的約翰‧卡本特?
有時候,就是因為語言障礙,讓我跟一些電影人難以精確交流。例如,約翰‧卡本特,他把他的電影《突變第三型》交給我配樂,他幾乎一句話都沒跟我說,而且當我們第一次見面,一起看完試片時,他居然突然消失了?
▌特別收錄專訪--名導、音樂家眼中的顏尼歐
「他讓我看到音色的重要性,他特別擅長譜寫旋律……他在寫譜時,腦子裡已經有了想要的音色。不是先有草稿,再分配樂器。他的音色是結構。在我看來,這是很多搖滾明星特別愛他的原因。」------塞吉歐•米切利 (義大利音樂學家、莫利克奈研究專家)
「莫利克奈應該一直在挖掘自己音樂人格的最深處,只不過每一次都用上不同的方法。他能用自己的音樂把導演包裹起來。我想,他比任何人都更理解電影音樂的性格,此類音樂既須恆久,又要短暫。」------貝納多•貝托魯奇 (義大利電影導演編劇、曾以《末代皇帝》獲得奧斯卡獎)
「顏尼歐傳授給我的祕訣,以及聲音和音樂在電影中所需的空間,引發了我更多思考……他總是能夠找到電影中適合變成音樂的那段沉默。」-------傑里亞諾•蒙達特 (義大利導演,代表作《死刑台的旋律》)
「他總能把自己和自己的音樂與某一位導演的音樂、知識、文化格調交織再一起,顏尼歐能夠挖掘導演的「音樂幻想」,轉換一下,為他所用。」------朱賽佩‧托納多雷 (義大利電影導演,代表作包括《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
作者簡介
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
義大利家喻戶曉、享譽國際的音樂大師。畢業於羅馬聖西西里亞音樂學院(Conservatorio di Santa Cecilia),主修小號及作曲。精通各種音樂表現形式,早年曾在唱片業擔任編曲及指揮,隨後成為劇院、廣播、電視、電影領域作曲家。他的電影配樂作品近500首,絕對音樂作品逾100首。1995年獲威尼斯影展終生成就金獅獎,2007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2016年憑藉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電影《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
亞歷山卓‧德羅薩(Alessandro De Rosa)
義大利作曲家,在顏尼歐‧莫利克奈的建議下開始學習作曲。曾在羅馬師從莫利克奈同門好友鮑里斯‧波雷納(Boris Porena),後畢業於荷蘭海牙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nservatoire in The Hague)。他曾以作曲與編曲的身分,與Yes樂團的強‧安德森(Jon Anderson)合作。現為自由音樂家,與Rai(Radiotelevisione Italiana,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及RSI(Radiotelevisione Svizzera di lingua italiana,瑞士義大利語廣播電視公司)合作,並擔任Pastelle音樂公司的A&R主管及人才經理。
譯者簡介
邵思寧
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莫利克奈真愛粉,最榮幸的事是2019年趕赴羅馬現場聆聽大師告別巡迴音樂會。
審校者簡介
季子赫
旅歐鋼琴家,室內樂演奏家,藝術文獻翻譯。曾就讀於荷蘭鹿特丹音樂學院、荷蘭海牙皇家音樂學院、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音樂學院。獲鋼琴演奏碩士和雙演奏家文憑。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