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不下來、做事沒耐心?
請替孩子找回「動覺專注力」
坐不住、拖拖拉拉、功課寫超久、寫字就手痠,許多看似分心的行為,其實是因為孩子的「身體能力」不佳,也許不是孩子過動,而是我們偷走了孩子可發展身體能力的遊戲。
讀懂冰山下的真心話 為什麼親子溝通總是碰壁?因為真心話藏在看不見的情緒冰山裡。運用李崇建的薩提爾對話法,圖解情緒冰山,甩掉無效的溝通慣性,搭配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的冰山懶人包,重新啟動:從單向「聽話」到雙向「對話」的親子關係。
圓山文化、荷西時代、海蝕作用、永續能源.....,這些課本上的名詞,只能透過讀字認識嗎?能不能親身體驗? 108課綱學素養的最佳體現,破解課本之壁的良藥,學習不必刻苦、玩樂不等於耍廢。親子天下一月號《2021 跟著課本去旅行》規劃13條島內深度旅遊路線,橫跨社會人文、數理自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
【本期主題】 看懂新課綱關鍵字 素養,是什麼?怎麼學? 處於快速變遷中的世界,要幫助孩子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素養,成為未來教育的新關鍵字。面對未來的新教育,從學校的教學到父母的教養,都必須重新校準。
為孩子打造情緒自癒力 兒少心理健康亮紅燈!?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自殺已成為15~24歲的前三大死因;在美國,13~18歲的孩子,有25%罹患焦慮症。 你家孩子自信心不足,害怕失敗嗎?你擔心孩子有憂鬱傾向嗎? 根據《親子天下》最新調查,近半數的9~15歲孩子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
最詳盡、最深入的「實驗教育」完整報導 實驗教育三法開放,全面衝擊現有的教育體制 讓孩子為「自己而學,為未來而學」 您和孩子做好準備了嗎? 親子天下為您統整最基本的概念、最完整的資訊、最有用的資源!
科技翻轉中國教育 中國大動作啟動教育改革,將科技引進中小學及家庭,驅動更有效的學習。這些學生未來將是你我孩子的同學或同事,直擊中國如何提升下一代?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影音全紀錄,即將上映! 在教育這條路上,愈來愈多人,正在為台灣的孩子打造不一樣的學習途徑,他們有的剛上路,有的已經走了超過二十年。這群人你我可能不認識,他們的面貌也不熟悉,親子天下歷時七個月拍攝他們的教育實踐,透過四支五分鐘的微紀錄片,帶您看見他們默默耕耘的行動和帶...
自主學習資源100+ 學會如何學,打下終身學習基礎 孩子拿到手機或平板總是用來打怪或聊天,親子每天都上演3C大戰,其實,用對3C能幫助孩子學得會、學得好。 自學家庭、知識網紅、翻轉老師、年輕網路創業家,10個用科技有效幫助學習的故事,私房推薦100個優質線上學習資源, 影音頻道、a...
從被動消費到主動創造 STEAM好玩具100 動手玩,體驗解決問題的執行力! 生活中無處不科學,但書本上的科普知識總令人感到難以親近,孩子沒興趣學? 不妨用STEAM玩具拉近孩子與艱澀科普知識的距離, 動手玩,輕鬆有趣學知識,並在解遊戲任務的過程中,發展主動思考、觀察、解決...
矽谷現場直擊 史丹佛、台大都在教的創新課程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發明工作的能力 未來65%的工作還沒出現、機器人取代人類的世界近在眼前。 在世界最棒大腦匯集的矽谷,從企業到學校都在學設計思考, 這套思考方法,讓孩子從同理心開始,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從生活周遭開始,建立相信我可以改變現...
看見思考力 小小孩就能學 哈佛大學的21個思考練習 台灣108新課綱與世界各國的教改方向,都希望養成主動思考、不被動等答案的人才。 思考聽起來很抽象、很難教嗎? 其實思考不是額外加一堂哲學課,而是學習的一部分; 思考也不是大學才來教,愈早開始愈能養成思考習慣。
教孩子身體權──掌握紅、黃、綠燈身體界線,避免兒少性侵 「房思琪」事件,引發父母教孩子保護自己身體的焦慮 親子天下六月號帶父母認識,從小小孩到青少年都該明白的「身體權」 與孩子談性,總是尷尬 除了性教育如何啟齒的關鍵6問,也提供25個適合親子共享的書單、電影片單 協助父母放輕鬆,...
從「學」才藝到「玩」才藝! 新世代父母都讓寶貝學什麼?2016年春季號《親子天下baby》帶家長一窺新的幼兒才藝課趨勢,從學單一技能到多元的遊戲式學習,玩音樂律動、玩土、玩戲、玩畫、玩自然、玩動物、玩科學又學英文…,全台特搜35個特色學前親子課,一本帶家長完全掌握幼兒才&hellip...
靜不下來、做事沒耐心?
請替孩子找回「動覺專注力」
坐不住、拖拖拉拉、功課寫超久、寫字就手痠,許多看似分心的行為,其實是因為孩子的「身體能力」不佳,也許不是孩子過動,而是我們偷走了孩子可發展身體能力的遊戲。
你知道你家小孩的「身體能力」嗎?能走多遠?可以從多高的地方跳下來?能跑多快?單槓可以吊多久?單腳站立可以站幾秒?這是日本醫學博士、腦科學專家前橋明在其暢銷書《動得夠,孩子更好教》中對現代父母的提問。
「身體的能力」是什麼?有比升學考試必需的英語、國語、數學、科學等能力還重要嗎?我家小孩身體很健康,還需要「身體的能力」嗎?事實上,「身體的能力」和小孩最基礎的學習力,也就是專注力息息相關。前橋明點出了現在日本的「小一班級崩壞」問題,愈來愈多小一生容易出現專注力不佳、情緒煩躁、不耐久坐等現象,探究原因,除了睡眠不足、早餐不足,還有就是運動不足,因此他在日本大力鼓吹父母帶著孩子進行大量的「戶外遊戲」,透過能運用身體大動作的遊戲,提升孩子「身體的能力」。
台灣的兒童發展專家、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光光老師)也提出了「孩子要先能動才靜得下來」的主張。他說,許多令父母、老師困擾的問題,如孩子老是坐不住、扭來扭去、安靜不下來常跑跑跳跳,或是一寫字就手痠、功課寫超久;動作慢吞吞、搞不清狀況老要別人唸或是拖拖拉拉等,其實都和「動覺的專注力發展」有關係。
【編者的話】
孩子的遊戲權,需要你來爭取
開學了,這一期的雜誌卻大聲呼籲讓孩子玩得瘋、動得夠,感覺和開學時需要靜下心專注的氣氛很違和。但你知道嗎?孩子要「動得夠才靜得下」,而且在玩瘋的當下,他們的大腦正在練習專注。
幾年前我們處理專注力的議題時,封面的畫面是小孩挺直背脊、乖乖坐好,眼神專注看著前方;但你知道嗎,小孩光是要能挺直背脊、乖乖坐好,需要身體能力的支撐,而你知道自己的小孩背肌或腹肌耐力夠不夠?他的體適能可否支持他有「坐好」一節課的能力?
也因此這期雜誌我們再度處理專注力,調轉方向,從孩子的身體能力出發,視角從「遊戲」切入。我們主張找回孩子的「動覺專注力」,首要之務就是把遊戲權還給孩子,透過有挑戰性的遊具,例如高速滑梯、可有多種擺盪方式的鞦韆、需要用自己身體操控的「地球儀」等,來協助孩子發展身體大動作。
在孩子年幼時,提供符合其身心發展的遊戲空間,給予這些豐富多元的遊戲刺激;到了小學階段,孩子的身體能力可以更進一步,精熟使用自己的身體,進行更冒險、更有挑戰性的遊戲。
動出專注力並不是我們自己喊得高興,這十年來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動得夠才靜得下,台灣也出現了專門研究兒童運動與認知發展的學術機構。雜誌中我們採訪了這方面的學者專家,用科學數字告訴你,運動與遊戲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使其更專注。
我們也蒐羅了全台三十個擁有這些挑戰性遊具的公園遊戲場,而且全數免費,鼓勵父母假日帶著孩子進行戶外遊戲,並放手讓孩子冒險。
與夥伴們一起完成這期雜誌的過程中,我們才發現台灣兒童遊戲空間的貧乏,發想封面視覺時,美術同仁找了許多國外公園遊戲場的照片提供攝影記者參考,最後卻發現,在台灣我們找不到遊具如此豐富、多元的公共遊戲場來拍攝。最「豪華」的台中鰲峰山公園和日本沖繩、北海道或法國、德國的遊戲場放在一起,仍然相形失色。
也是媽媽的美術同仁感嘆著自己的孩子無法享受和國外一樣好玩的遊戲空間,但我們的失落很快被一群熱血媽媽所激勵,成軍快兩年的「還我特色公園聯盟」(特公盟)積極的發動公民參與,真的促使公部門動起來改造公園遊戲場,採訪到出刊這一個多月,特公盟的臉書上已公布了好多場的公園改造說明會。
邀請你打開這期雜誌,閱讀特公盟媽媽們的故事及「第一次陳情就上手」說明書(見一○○頁),和特公盟的媽媽們一起加入翻轉公園遊戲場的行列。孩子的遊戲權,需要身為父母的你我一起發聲、採取行動爭取與捍衛!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