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花 01-02月號/2020 第83期
本期專輯,聚焦東京的音樂聖地──下北澤、澀谷、高園寺與阿佐谷, 並特邀高妍(漫畫家)、曾稔文(DSPS主唱)、望月哲(音樂Natalie編輯部)與東京音樂敗家日記(音樂自媒體), 藉由四位職人帶路,分享他們私心偏愛的東京放送場所
大人的漫畫一〇〇冊 再到後來,我們終於也在現實裡遇見了漫畫般的故事與人。 依舊捧著漫畫的我們,也長成了所謂的「大人」。
進擊的巨人 三萬字總調查 獻出心臟的決斷之役 PLANETS編集長宇野常寬 談《進巨》的多重詮釋路徑 文學、神話、哲學、歷史的巨人專門論
● 以全書160頁篇幅,向香港重要的作家西西致敬 ● 內附西西年表,整合西西生平與寫作歷程,兼及社會、文藝事件之對照,拉闊視野,更見西西創作生命的深與廣 ● 10位畫家、插畫師——Dirty Paper, Bouie Choi, 林東鵬,Coney Leung、小萊、Vivian Ho、Carm...
專題「島」 • 專訪活躍於工程界和環保運動的黎廣德,分析「明日大嶼」的罪與愚和香港出路。 • 劉克襄特別專欄第一發,與大媽同遊上山尋找野豬,對比港台野豬命運。 • 克里米亞半島夾在俄國與烏克蘭之間,韃靼人又處於文化邊緣, Seyare Kokche細述堅持發聲之必要,四首譯詩同場刊載。 • ...
認識一點點原住民──原住民的身分和原住民的名字 有些人覺得原住民享有某些特權,對其他人來說很不公平,有些人覺得原住民過去長期被歧視對待,本來就應該獲得一些補償,有些人覺得原住民個個很愛喝酒常常髒髒的,有些人覺得原住民個個運動神經很強又很會唱歌──大多數人都知道這類刻板印象不會很準,不過很難完全...
摒除勞俗,讀一首楊牧的詩,進入文學的星圖,時辰的練習曲還在虛空召喚神祕;時代前進,也依舊有人問起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學院的樹倒下,而人們沒忘記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驀然回首,見詩人仍伏案,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詩人離世四年後,收錄五卷共三十冊的楊牧全集完整面世,這龐大縝密浩繁的工程,收納了其一生的...
《Watch Taiwan觀・臺灣》季刊 圖文滿載的臺灣史推廣雜誌《Watch Taiwan觀・臺灣》季刊,創刊於 2009 年,是全國第一本大眾向臺灣歷史圖文雜誌,每期主題結合最前沿的臺灣史學術成果及當代社會關懷,以另類觀點、趣味的敘事,重新呈現歷史素材。除獲得歷史愛好者、教師社群及愛書人之...
YOASOBI 小說╳音樂的轉換魅力 「無論從音樂、從小說、從MV進入作品都好。 我們希望大家能夠自由地享受YOASOBI的作品。」 ——Ayase 跨越了小說、動畫、MV等媒介,YOASOBI的音樂始終能將角色幽微的心境呈現得細緻而透徹,翻開複雜的和弦和華麗的敘事,真正吸引著樂迷...
有時候會被宣傳得像是神話──關於閱讀這回事 做出版生意,當然覺得「閱讀」是件重要的事,教育體系甚或整個社會氛圍,大抵也把「閱讀」視為重要的事,某些活動為了鼓勵閱讀而發起,某些說法讓閱讀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和偉大的意義。 奇妙的是,事實證明,這些說法在絕大多數時候,不會讓人真的產生閱讀的興趣。 閱讀...
跨界,也跨向世界──台灣推理的奇幻旅程! 近年來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的台劇,出現犯罪推理題材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其中不乏從本土推理小說改編的作品,也有國內推理小說作者加入編劇團隊的例子。 為什麼影視工作者越來越重視這類題材?或者反過來說,選擇這類題材,對戲劇製作而言有什麼好處、什麼優勢?...
這獎那獎到底有什麼不同?世界性文學獎一次看! 某些書或作家的宣傳詞有「諾貝爾文學獎入圍」,有些書明明既叫好又叫座但卻沒有資格參加某個文學獎,某些獎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其實你不知道到底哪裡厲害,某些獎你根本不知道是在頒什麼意思的。 每年10月左右是許多國際文學獎公布獲獎名單書單的熱門時段,每...
2023讀墨年度華文大獎!專屬於你的犢家告白! 讀墨年度華文大獎邁入第二屆,成為歲末華文出版重頭大戲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因為這個獎項並非單找業內人士或專家學者評選,而是邀集讀者一起決。 作家們進入票選名單的資料,必須在每年限定期間內出版新書、新書曾經進入過Readmoo讀墨的暢銷榜,並且...
2023 書市大回顧!Readmoo 讀墨電子書年度百大暢銷榜! 每年的年度暢銷榜都反應了當年的書市狀況,不過之前從未有哪一年的戰況如此激烈;2023年的年度暢銷榜直到公布之前,前幾名都還處在「有幾個讀者買書就會改變排名」的緊張狀態,實在太刺激了! 不過看暢銷榜不是為了尋求刺激──暢銷榜...
「你最光榮的時刻是何時?我呢,就只有現在啊!」 青春鬪魂物語 日本現場直擊.漫畫家對談.運動敘事手法.湘北戰術解析 井上雄彥藝術論.日本寫實派漫畫.運動文學淺談 漫畫封面大跨頁全集合
【字花 no. 83 ︴啟首語】
地下行
/關天林
跨年時寫啟首語,算甚麼儀式?或者一切都沒有結束,也不存在舊與新。窗外傳來一陣陣抽搐似的喧騰,平靜更顯得沉寂。城市在倒數中下沉,終於到達無法遺忘的高度。
在 #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裡,余心離開了升降機永遠無法降落地面的「華麗安居」,流浪到「憂鬱棲居」,在這裡,除了下沉,別無其他可能,但下沉本來就充滿可能:
要多深才為之深淵?
以「呎」計嗎?(不。)
以「米」計嗎?(不是。)
以「噚」計嗎?(一千噚。三千噚。五千噚。都,不,夠。)
那以「尋」計嗎?(是,以「尋」計。)
尋不完。(沉不完。)
我城陷落於抗爭的日夜、傷痛的記憶,但也由此追尋到一線生機。以前常戲謔the city is dying,當此地真的被絕望包圍,感官和心志,是能適應黑暗,甚至找到「微暗之火」的(用納博科夫小說名)。
沒錯,不只記憶。記憶是安全的,過去卻是危險的,而且因為似乎脫離了當下而更危險,隨時被此刻纏結以至闖入,探險者必須全身心投放。#HKUrbex 耐心等待我城的功利時間打開縫隙,然後駭進懸置的異域,官能擴大為想像,未知擴大為歷史,如果地底可視為負數的空間,那些禁閉、廢棄之所,其實就在地表消失,而遁入地底增殖,只不過探險隊用頭燈照射著而作家以想像建構著,兩者同樣以地下潛行姿態,開掘著發展線性以外的生存的異數。
然而地下世界曾經被寄託為城市的希望、現代的命脈:一節節高速列車,一群群融入文明社會的乘客,以及紀念碑似的多層車站和站與站之間的安逸與預期……直到恐襲發生,直到效率反噬為歷史的空白,直到資本機器製造行屍走肉,地下鐵似乎成了某種現代的終端,徒具城市最多的冷金屬。#馬克歐傑 談巴黎地鐵及「非地方」的經典,訴諸當今香港,可以如何重讀?#唐睿 和 #鄧正健,帶著他們的經驗與思考,攤開雙城地鐵的路線圖,尋找尚未畫出的迴路與出入口。
#RulaJurdi 的長詩〈同軸電纜〉以深埋地底的資訊傳輸絕緣技術,隱喻一種絕緣的地理,從巴勒斯坦的人道危機被無數屏幕蒸發於無形中看到的,是遍及全球的善忘。這首詩是必要的提醒,跨越時空的科技並沒有把人類連結起來,麻木反而向下延伸得更根深柢固。
善惡、美醜、時間,一切在沉積,何不在中間層的廣漠地幔,想像一場未來的考古?#李進文 開啟這場旅程,鑽進 #林東鵬 畫作的背面,乘地鐵直奔幽冥,穿過礦苗,發現植物的根關心另一個世界的形成,而 #洪茲盈、#張婉雯 和 #李奕樵,以 #李卓媛 的記憶攝物為記,摸索當下在未來的輪廓,心底則是相信,情感或會隨物質凝固,敘述卻可在深處交織,就像 #龔萬輝 的小說裡那個荒廢車庫水塘,仍然淹沒不了熱情與幻滅的遺痕,當好奇的電筒有天照向逐漸遠離光明的我們,我們又能絮絮講述甚麼時間的故事?#曹疏影 在遠行的終末,以破碎之狀環視某種與萬有同在的領空:「我和你,一點光亮/沒也無所謂,等待地心濡出的內海/暴露我們,在所有的光芒裡」。
我們仰望、前瞻,左右顧盼,最少的就是低頭俯看雙腳了,所謂的眼觀鼻、鼻觀心——如果心臟跳動的水平就是地表,我們一早就在地下,行走著,卻不以為蹣跚,不以為漂流失根。我想像,地下猶如耳朵,深處蜷曲著耳蝸。地表上,閃爍眩迷的雙目所不關顧的雜聲和低音,終於沉埋,而被地層保存著,化為歷史不見光的螺旋,滋養著未來的傾聽。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