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 06月號 2020 第263期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經典雜誌 06月號 2020 第263期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30.1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頁數: 164
紙本書定價:NT$ 180
電子書售價:NT$ 120
可購買品項 售價
電子書 NT$120
經典雜誌(12期+2期) NT$1600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成功訂閱後,將由下一期新刊開始派送。訂閱不與站上其他優惠併用。

購買領書額度

263期
【人樹之間】把森林當田耕

★本期封面★
封面攝影/王力平
在森林中如何搬運一棵巨木?伐木人陳進樹以登木釘爬上大樹,架設鋼索與滑車,進行集材作業。斧斤走入翠微岑,台灣過去的林業經營,曾以掠奪自然為手段,留下的歷史傷痛,讓國人視伐木為畏途,然而,今日的伐木僅為了自給自足,除了伐採的經濟目的,更重視的是取用自然的環境倫理。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144

    本期專輯,聚焦東京的音樂聖地──下北澤、澀谷、高園寺與阿佐谷, 並特邀高妍(漫畫家)、曾稔文(DSPS主唱)、望月哲(音樂Natalie編輯部)與東京音樂敗家日記(音樂自媒體), 藉由四位職人帶路,分享他們私心偏愛的東京放送場所

  • 電子書: NT$ 144

    大人的漫畫一〇〇冊 再到後來,我們終於也在現實裡遇見了漫畫般的故事與人。 依舊捧著漫畫的我們,也長成了所謂的「大人」。

  • 電子書: NT$ 144

    進擊的巨人 三萬字總調查 獻出心臟的決斷之役 PLANETS編集長宇野常寬 談《進巨》的多重詮釋路徑 文學、神話、哲學、歷史的巨人專門論

  • 電子書: NT$ 0

    認識一點點原住民──原住民的身分和原住民的名字 有些人覺得原住民享有某些特權,對其他人來說很不公平,有些人覺得原住民過去長期被歧視對待,本來就應該獲得一些補償,有些人覺得原住民個個很愛喝酒常常髒髒的,有些人覺得原住民個個運動神經很強又很會唱歌──大多數人都知道這類刻板印象不會很準,不過很難完全...

  • 電子書: NT$ 180

    終於有一塊立足之地  不再被問從何來,也不再往那裡去  陳義芝

  • 電子書: NT$ 180

    摒除勞俗,讀一首楊牧的詩,進入文學的星圖,時辰的練習曲還在虛空召喚神祕;時代前進,也依舊有人問起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學院的樹倒下,而人們沒忘記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驀然回首,見詩人仍伏案,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詩人離世四年後,收錄五卷共三十冊的楊牧全集完整面世,這龐大縝密浩繁的工程,收納了其一生的...

  • 電子書: NT$ 95

    《Watch Taiwan觀・臺灣》季刊 圖文滿載的臺灣史推廣雜誌《Watch Taiwan觀・臺灣》季刊,創刊於 2009 年,是全國第一本大眾向臺灣歷史圖文雜誌,每期主題結合最前沿的臺灣史學術成果及當代社會關懷,以另類觀點、趣味的敘事,重新呈現歷史素材。除獲得歷史愛好者、教師社群及愛書人之...

  • 電子書: NT$ 144

    YOASOBI 小說╳音樂的轉換魅力 「無論從音樂、從小說、從MV進入作品都好。 我們希望大家能夠自由地享受YOASOBI的作品。」 ——Ayase 跨越了小說、動畫、MV等媒介,YOASOBI的音樂始終能將角色幽微的心境呈現得細緻而透徹,翻開複雜的和弦和華麗的敘事,真正吸引著樂迷...

  • 電子書: NT$ 0

    有時候會被宣傳得像是神話──關於閱讀這回事 做出版生意,當然覺得「閱讀」是件重要的事,教育體系甚或整個社會氛圍,大抵也把「閱讀」視為重要的事,某些活動為了鼓勵閱讀而發起,某些說法讓閱讀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和偉大的意義。 奇妙的是,事實證明,這些說法在絕大多數時候,不會讓人真的產生閱讀的興趣。 閱讀...

  • 電子書: NT$ 0

    跨界,也跨向世界──台灣推理的奇幻旅程! 近年來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的台劇,出現犯罪推理題材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其中不乏從本土推理小說改編的作品,也有國內推理小說作者加入編劇團隊的例子。 為什麼影視工作者越來越重視這類題材?或者反過來說,選擇這類題材,對戲劇製作而言有什麼好處、什麼優勢?...

  • 電子書: NT$ 0

    這獎那獎到底有什麼不同?世界性文學獎一次看! 某些書或作家的宣傳詞有「諾貝爾文學獎入圍」,有些書明明既叫好又叫座但卻沒有資格參加某個文學獎,某些獎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其實你不知道到底哪裡厲害,某些獎你根本不知道是在頒什麼意思的。 每年10月左右是許多國際文學獎公布獲獎名單書單的熱門時段,每...

  • 電子書: NT$ 0

    2023讀墨年度華文大獎!專屬於你的犢家告白! 讀墨年度華文大獎邁入第二屆,成為歲末華文出版重頭大戲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因為這個獎項並非單找業內人士或專家學者評選,而是邀集讀者一起決。 作家們進入票選名單的資料,必須在每年限定期間內出版新書、新書曾經進入過Readmoo讀墨的暢銷榜,並且...

  • 電子書: NT$ 0

    2023 書市大回顧!Readmoo 讀墨電子書年度百大暢銷榜! 每年的年度暢銷榜都反應了當年的書市狀況,不過之前從未有哪一年的戰況如此激烈;2023年的年度暢銷榜直到公布之前,前幾名都還處在「有幾個讀者買書就會改變排名」的緊張狀態,實在太刺激了! 不過看暢銷榜不是為了尋求刺激──暢銷榜...

  • 電子書: NT$ 144

    「你最光榮的時刻是何時?我呢,就只有現在啊!」 青春鬪魂物語 日本現場直擊.漫畫家對談.運動敘事手法.湘北戰術解析 井上雄彥藝術論.日本寫實派漫畫.運動文學淺談 漫畫封面大跨頁全集合

  • 出版日期:2024-02-17
    電子書: NT$ 120

    4 朵 拉 英雄歸來

  • 詳細資訊

    263期 【人樹之間】把森林當田耕

    ★本期封面★
    封面攝影/王力平
    在森林中如何搬運一棵巨木?伐木人陳進樹以登木釘爬上大樹,架設鋼索與滑車,進行集材作業。斧斤走入翠微岑,台灣過去的林業經營,曾以掠奪自然為手段,留下的歷史傷痛,讓國人視伐木為畏途,然而,今日的伐木僅為了自給自足,除了伐採的經濟目的,更重視的是取用自然的環境倫理。

    ★深入現場★
    維也納街頭宣導新冠肺炎的口罩海報。被八個國家團團圍住的內陸小國,打了一場漂亮防疫戰,這得歸功於政府積極應對、政策透明度及人民配合度。
    ──奧地利:內陸小國的抗疫大戰 撰文/楊佳恬

    ★特別報導★
    中藥過去因為缺乏科學檢測及量化指標,使得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難以被證明。隨著濃縮製劑的出現,補足傳統中藥的不足,也讓民眾多一種選擇。
    ──傳統中藥的科學化:看懂科學中藥與水煎藥 撰文/吳佳珍 攝影/黃世澤


    ★本期推薦 精選專題★
    北市車陣中,天藍色的共享機車穿梭其中。台灣私人運具連年成長,但道路、停車空間有限,介於私人與公共間的共享運具,得以帶來改變契機嗎?
    ──【共享之域】「共享」的運輸:減少私人汽機車的考驗 撰文/陳芛薇 攝影/劉子正

    飼主用購物推車推著一群毛孩子出門蹓躂,購物推車裡備受呵護的牠們,是不可取代的生命,又或是被物化的「寵愛之物」呢?
    ──【動物人間】當代寵物文化:牠是家人還是可以被取代的物品 撰文/黃宗潔 攝影/安培淂

    查覺有人靠近,前腳攀掛、鼻頭穿出了三角孔洞。新北三芝區動物之家除了辦理收容,更傳達正確的動物保護觀念,期許流浪動物有個希望的未來。
    ──【動物人間】在動物收容所:等著屬於牠們的家 撰文/李娉婷.攝影/安培淂

    長江流域工業區白煙裊裊,江裡生物則備受威脅。近幾十年如搭上經濟發展特快車的中國,面臨著該持續發展經濟,或退一步搶救生態的兩難。
    ──【中國視窗】浴火重生的長江:過度經濟導向後的生態省思 撰文.攝影/金峰

     

    【編者的話】

    你家裡有毛小孩或喵星人嗎?疫情爆發以來,是牠們的陪伴,讓你度過一個又一個心理與空間上,雙雙都備受煎熬的日子嗎?「寵物」,或者說其實就是我們的「家人」,自古以來即已有之,但在凡事都被商品化的當代社會,除了牠們的類別擴及貓、狗、蛇、鳥、鼠、猴、刺蝟、蜥蜴等生物外,難以想像的是,連同我們把牠們帶回家的方式,竟也出現了和房子、車子、禮服、影印機等一樣,是可以透過租借而得來的奇特現象。

    「租」動物,這種掐頭去尾,無視牠的生、也不在乎牠的死,只是「選擇性」享受牠們成長過程中,最萌、最可愛那一面的作法,存有太多爭議。何況有租就有退租,面對跟人類一樣有喜怒哀樂,會撒嬌、討拍,也會回饋以無比療癒功能的生命,視寵物為玩物的態度,怎麼說都無法令人苟同。

    「在社會大眾普遍的印象裡,『搞動保』是一件有點神經質的事情,帶著悲情與道德壓力」這是本期【動物人間】系列中,撰寫〈在動物收容所──等著屬於牠們的家〉一文的李娉婷所說;但若希望動物保護觀念普及化,就要跳脫這樣的思維,把收容所轉為教育空間,是此刻該努力的方向。東華大學華文系黃宗潔教授的〈當代寵物文化──牠是家人還是可以被取代的物品?〉,則將人類與寵物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透過社會、文化、心理等面向,一一加以梳理,把寵物議題放大到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中檢視,讓我們更接近問題的核心,也擴大了我們的視野。

    截稿前最後一刻才遠從歐洲寄來的〈奧地利──內陸小國的抗疫大戰〉一文,是台裔奧地利籍音樂人兼作家楊佳恬,在地的第一手觀察。從被稱做「歐洲病毒輸出國」,到變身成歐陸第一個強制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國家,這段從輕忽、驚惶,到落實防疫措施的過程,是奧地利疫情從失控到可控的原因,也是東西方國家文化差異的反映。

    文稿召集人潘美玲所執筆的封面故事〈伐木人──把森林當田耕〉,從老伐木人個人的故事談起,牽起漫長的台灣林業史中,伐木技術與大眾對伐木觀感的變遷。撰述陳芛薇的〈「共享」的運輸──減少私人汽機車的考驗〉早在幾個月前便寫好,卻礙於疫情吃緊,直至疫情趨緩的今天才刊登,也算好酒沉甕底。最後,撰述吳佳珍的〈傳統中藥的科學化──看懂科學中藥與水煎藥〉一文,不管有無疫情,相信都能一解民眾對於科學中藥的種種好奇。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陳世慧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