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換日線亮點人物邁入第三年,本次人選秉持著「在台灣放眼全球」的精神,在文史、藝術、媒體、體育、新創、科技到 CSR 等領域,為台灣開一扇國際之窗,展現新世代的活力與創意。
你值得國際級薪水 從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到疫後新常態的產業洗牌,「專注國內市場」已經不是各大 產業的選項,「全球佈局」亦不再是大企業的專利:新創公司 Appier 於東京證交所上市,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Gogoro 預計 3 月底於 Nasdaq 掛牌;Just Kitchen、91APP...
台灣製造 直送美國 ★ 中美貿易戰與科技冷戰,讓台站上近年最大一波投資浪尖。 ★ Google、亞馬遜、微軟、艾司摩爾等外商,都大力加碼台灣 再加上台積電醞釀已久的「異質整合」祕密武器, 三到五年後「台灣製造」的新樣貌,已逐步浮現。
NETFLIX─為全世界文化上字幕 疫情當前,它的市值超越迪士尼(2500億>2160億美元),還有電影導演宣稱串流將取代傳統影院。 NETFLIX不只改變全球觀眾看影劇的方式,也改變了全球影劇文化。全球各地戲劇因為NETFLIX開始 文化輸出,形塑了「新好萊塢」。 文化小國如台灣,也開...
2021 亞洲經濟大預測- 疫後亞洲 數位化大躍進 一場疫情,讓亞洲各國原本已進行多年的數位轉型,踩油門加速前進,不管是政府或企業,都在加速上線,疫情過後,一個領先全球的亞洲數位新世界將出現。
走進真實矽谷:全球頂尖企業如何培養人才? 矽谷幾經興衰,卻一直是全球引領科技潮流、頂尖企業齊聚的新創重鎮,也讓許多國際人才,對這塊土地充滿嚮往與想像。 然而,矽谷的真實樣貌是否均如此美好?矽谷的核心——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才們,面臨什麼樣的激烈競爭,又要具備哪些關鍵能力? 《換日線》本...
吃不起、租不起、買不起? 通膨亂世求生記 中美貿易戰和疫情,台灣好不容易在國際頭角崢嶸,但台灣經濟成長的高速列車,卻不是台灣每個人都能順利搭上。 有的人因疫情失業或減薪,有的人薪資追不上物價,當台灣物價節節高升,被高速列車甩開的人口愈來愈多,長遠將不利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 雖然台...
4大衝擊下的未來學習圖鑑 變局新人才 學習的定位正在改變。 世界如此動盪,學習還有意義嗎?教育曾經是一張前人繪製的地圖,我們可以按圖索驥,如今它是一個開放式的羅盤,學習者必須利用自己的知識,自主探索這個新世界。 面對動盪的世界,傳統教室學習必須改變,學習必須變得無人不學、無所不學。O...
有錢、有腦的人都來了 最強人才遷徙潮 新加坡真的很熱。 私募基金業者形容,要見的人全來了。 富豪、野心家、投機者、律師、銀行家、會計師、甚至企業主,他們全都聚集在此。 新加坡如何把人留下,台灣的就業金卡政策為何不足?
2022 換日線亮點人物邁入第三年,本次人選秉持著「在台灣放眼全球」的精神,在文史、藝術、媒體、體育、新創、科技到 CSR 等領域,為台灣開一扇國際之窗,展現新世代的活力與創意。
2022 換日線亮點人物名單:
郭怡汝: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不務正業博物館吧」創辦人
劉姝麟:TFT 為臺灣而教講師
劉君羿:Cake Resume創辦人
蔡博丞:丞舞製作團隊藝術總監
張志祺:簡訊設計創辦人、知名 Youtuber
盧省言:台師大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陳縕儂:台大資工系副教授
William Yang:台灣外國記者協會會長
曾荃鈺:中華奧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
何則文:職涯實驗室創辦人
編者的話
「職涯其實可以是一個 portfolio。我們如果能夠不執著於一份工作,就可以把視野和選擇打開。」——劉姝麟
「我們都說要尊重專業,但這不應該成為不嘗試其他事情的藉口。」——劉君羿
「我覺得工作是希望自己賺了錢以後,能夠有開心的生活,所以就算回到台灣薪水比較少,但可以過得開心比較重要。」——陳縕儂
「為什麼知識會有力量?不是因為知道比較多就比較厲害,知識不是拿來做階級壓迫的,而是用以說服大家、讓眾人一起產生好的行動。」——張志祺
「當你離開了壓迫,有了自由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原來是那些限制成就了你的自由。」——蔡博丞
「分享國外資訊並不是要吹捧『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呈現不同作法、成果差異,進而思考台灣自身的環境。」——郭怡汝
「真正持久的改變都是一點一滴達成的,性別平權也無法一次到位。」——盧省言
「推特是進行國際報導非常重要的工具,是世界認識台灣的渠道,也是記者的素材庫。」——William Yang
「就是因為喜歡才會做這件事、才願意去面對挑戰跟質疑。」——曾荃鈺
「海外朋友們讓我知道,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活出各種各樣的故事。」——何則文
這是《換日線》今年想為你寫下的 10 個故事。挑戰世界級舞台,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放下,放下所有外界給你的、你給自己的限制。
這一次,我們不鼓吹偉大的夢想,只想與你一起,從小處落實改變,每天都朝自由人生更靠近一點。而自由就是我們都能發自內心地,喜歡現在的自己。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