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lizabeth Olsen出道前,Olsen這個名字已是好萊塢和時尚圈的熱門關鍵字,雙胞胎姊姊們是童星出身,自創The Row還被譽為Quiet Luxury的代表之一,前方是一塊壓力很大的招牌。但是,Elizabeth Olsen出道時,一直有種不疾不徐的氛圍,她沒有被家人的鋒芒遮掩,沒有被壓力擊垮;她鮮少出席派對,做了很多喜歡的電影,嘗試了各種戲路,走紅,只是剛好而已。
她想做的,一直只有自己。
在Elizabeth Olsen出道前,Olsen這個名字已是好萊塢和時尚圈的熱門關鍵字,雙胞胎姊姊們是童星出身,自創The Row還被譽為Quiet Luxury的代表之一,前方是一塊壓力很大的招牌。但是,Elizabeth Olsen出道時,一直有種不疾不徐的氛圍,她沒有被家人的鋒芒遮掩,沒有被壓力擊垮;她鮮少出席派對,做了很多喜歡的電影,嘗試了各種戲路,走紅,只是剛好而已。
她想做的,一直只有自己。
【編者的話】
乖乖執行者vs.瘋狂創意者,你要哪種工作夥伴?
我想起數年前,編輯圈有位狂人。在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只要他一出手,文章一篇流量百萬,一人扛起流量千萬,狂!不知怎麼地,這分狂也延展到他的待人處世,默默引發負面討論和不滿,管理上也是團隊的困擾,不了解他的人,用大頭症來解釋,但我總覺得,他是個心思單純至極的人,因為他眼中只有「自我與目標」,對於他人、環境,不想放心思感知。所以他可以對朋友很好,對必要權威示弱,對於人情世故,他懂,做不做是另一回事。身為管理者,我自然與他衝突不斷,後來,他離開了媒體圈,直至今日,我依舊欣賞他當初的創造力與行動力,也依舊苦惱那種反逆。
其實,媒體圈、設計圈各種創意輸出量大的產業,都有這樣的工作者,愈是視覺導向的人愈自我,呈現成果也愈好,團隊中也更需要理解他的人、相信他的人,最好是繞著他而轉的信徒。時尚圈更是如此。
幾乎每十年,時尚圈就產生一次大衝擊,最記得1997年前後,John Galliano、Tom Ford、Marc Jacobs分別入主Dior、Gucci、Louis Vuitton衝撞頂流時尚圈,這些法國、義大利品牌首度迎來英國、美國設計師當家,他們是一群破壞者,但破壞時也建設出絕大成就與超高獲利。
而後,Lee Alexander McQueen也是體制破壞狂,甚至Hedi Slimane控制狂每到一個品牌就把Logo換光光。對他們來說,破壞,是必要之惡。在一個產業,乖乖人與瘋狂人兩種缺一不可,我們總貪心期盼兩者合一,例如現在的Jonathan Anderson絕對完美,溫柔改革還賺錢。
這些曾經的狂人,把時尚產業胃口養大了;Fashion Business從曾經的Fashion端往Business一面傾倒。九月號是時尚圈最重要的時節,我們回憶起時尚史上重要的幾個逆反時刻。因為,已變成生意至上的時尚圈,亟需新世代破壞者創造一些失序。他們的壞,可以是刺激時尚圈的震撼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