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2024年09月號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豐年雜誌 2024年09月號

  • 出版日期: 2024/09/15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3.3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頁數: 116
電子書售價:NT$ 96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此雜誌目前尚未開放訂閱。

購買領書額度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詳細資訊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

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減少稻作面積,增加雜糧種植,是政府近年施政方針,臺灣稻作從品種到栽培管理,精緻優質的好米在飯桌逐漸普及,並且精益求精。而在另一端的雜糧,近年玉米栽培愈見普及,國產大豆產業鏈也已經建立雛形。

本期採訪最熟悉臺灣米糧產業發展、政策方向的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長期研究臺灣農業與貿易、並曾參與WTO談判的臺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稻米集團契作營運主體芳榮米廠,以及專攻雜糧大豆的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從各方向了解稻米、雜糧產業演變和當前進展。集團契作營運主體帶動地方乃至跨區的米糧生產,而在集團化規模化生產之外仍有小農嘗試自產自銷,為食農素養與農村傳承做出貢獻,新竹峨眉無負擔農場是代表之一。

誰知盤中飧,粒粒從何來?臺灣從大多數人曾參與農耕的農業社會演變至今,水稻也不再是過去的勞力密集產業,而日日餐食的米糧對於都市大眾,彷彿是極為親密的陌生之物,雖未必吃米不知米價,吃米不知米種、不知生產流程,恐怕是難以否認的常態。我們一併介紹主流及部分特色米種,和水稻產業的機械化運作情形,希望讀者了解農友所調侃的「打電話種田」如何實現。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