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這個社會,是一個沒有屋頂的精神病院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於1918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本白話文小說。內容是講述日記的主人,是一位患有「被害妄想症」的「狂人」,而這裡所說的「狂人」就是「精神病病人」的意思。
【編者序】
這個社會,是一個沒有屋頂的精神病院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於1918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本白話文小說。內容是講述日記的主人,是一位患有「被害妄想症」的「狂人」,而這裡所說的「狂人」就是「精神病病人」的意思。
簡單說,《狂人日記》就是一本罹患「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人」,在發病期間,所寫的日記,而日記的主人,透過偏執的視角,看到自己周遭的人,不論是,街上不認識的路人,還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好像都要害他,而以上這些症狀,就是一般罹患「妄想症」的病人,會做的典型反應。
在《狂人日記》小說中,這個有妄想症的精神病人,在日記中寫道:「自己想害別人,但又怕被別人害,所以每個人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彼此…」因為,他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吃人」的陰謀,每個人都帶著疑心,互相防備。
然而,魯迅就是想透過,這個「精神病人」的內心世界,來暗批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吃人的文化,並用這種極端的表現手法,深刻揭露,人性的自我壓迫和扭曲,以及暗喻這個社會,其實是一個沒有屋頂的精神病院…
姑且不論,魯迅的這本《狂人日記》是否真的如他在序言所提,是他一個患有,「被害妄想症」的朋友,在確診發病期間,所寫的日記,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本對「被害妄想症」症狀,有充分了解的人,所寫出來的短篇小說。
因為,在《狂人日記》這本小說中,對「被害妄想症」沒有「病識感」,會找盡各種理由,來「合理化」周遭人,要迫害自己的「妄想」,描寫得入木三分,也就是魯迅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應該是有實際到精神病院,做過田野調查,或是諮詢過,精神科醫師的醫學專業意見。
由於,《狂人日記》這本小說的內容文體,文白夾雜,因此,為了讓讀者,可以清楚聽懂,魯迅在序言介紹《狂人日記》的由來,以及小說內容,想要表達的意涵,筆者就直接用比較現代的語言,來超譯《狂人日記》整本小說的內容,而且,在書中每篇日記的開頭,會加入筆者,對該篇日記內容,點評的「標題前言」。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