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寫於一七七四年,是這個時期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德國文學因為這部作品而登上了世界文學的舞台,它同時也帶動了英法浪漫主義的興起。內容以日記的方式寫成,描寫一個才氣出眾的少年維特,他不隨俗、不妥協,因而在他週遭的庸俗環境中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洞悉著生命和自然的本質,認定人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抒發他最鮮明的生命力。當他發現了夏綠蒂那樣質樸、深情的女孩時,他情不自禁地湧現出如歌似夢的熱烈情懷,夏綠蒂幾乎是他意志世界的完美影像。整本書裡生趣盎然的大自然與那種戕害天性的庸碌呈現明顯的對比。這部小說具有無比的美與力,更具有將熱情轉化為現實行動的能耐。
胡適提倡傳記文學,不遺餘力。不但鼓勵大家寫自傳,也親自示範,除了晚年的口述自傳,這本《四十自述》也是胡適身體力行、鼓勵自傳書寫的成果。不同於梁啟超傳記取材於「英雄人物,偉大事蹟」,胡適恰好相反,比較注重凡夫俗子成功的過程,因此提倡自傳寫作,對象不分販夫走卒或王公貴族。他視自傳為史學的重要材料,是要「...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以詩化散文寫成,以小說體探討哲學,具有哲學、文學雙重價值。書中尼采假借先知查拉圖斯特拉之名,表達他自己的思想,尼采主要的哲學觀點,包括 「上帝死了」、「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超人哲學」、「權力意志」等,都可在本書中讀到。
《少年維特的煩惱》(德語: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是第一部讓歌德在德國幾乎一夜成名的小說。本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並在那裡成了暢銷書。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由此而來的成功給歌德的一生帶來了名譽和財富。《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初版屬於狂飆突進運動的風格,而修訂版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小說中的主人公——他的行為僅僅取決於他的感覺——是感傷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作者簡介
歌德(1749-1832),出生於法蘭克福,作為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德國威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偉大人物。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