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資訊 您可以使用簡潔好用、容易學習的 Markdown 語法撰寫書籍資訊。 基本語法請參考:Markdown 語法中文解說 * 編輯器不支援超連結 *書籍簡介(請控制在 30-250 字內。Readmoo 多數頁面顯示的書介來自於此欄。)
商品名稱:Ivan 測試檢核 出版社: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測試) 商品名稱:Ivan 測試檢核 出版社: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測試)
莎士比亞晚年創作力漸減,作品以傳奇劇為主,包括《泰爾親王配力克裏斯》、《辛白林》 、《冬天的故事》、《暴風雨》等四部。這些作品技巧成熟,浪漫主義色彩濃厚,在古老而離奇的故事中,表現出和解、寬恕等主題,藝術形式時有失之於流俗之弊,但莎士比亞對人文主義理想的堅持,依然可見。
三齣悲劇。《特洛埃勒斯與克蕾雪達》(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描繪特洛伊戰爭與戰爭中一段愛情故事,雖然定位為悲劇,也有人稱之為喜劇,或逕稱之為「黑色喜劇」或「荒誕喜劇」。《泰脫斯安特洛尼格斯》是莎劇最血腥、最暴力的一部。《雅典的泰門》則為莎士比亞最後一部悲劇。
這兩部戲是莎士比亞喜劇中的笑劇。笑劇是以滑稽的情節及笑鬧的場面,表現劇中角色行爲的矛盾,又稱為鬧劇、趣劇。但笑劇不是純笑鬧,在熱鬧的情節之後,仍有嚴肅的主題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如《馴悍記》探索的是兩性關係,以及愛情、金錢的價值。《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濃厚的生活氣息,贏得恩格斯贊嘆為:「單是《溫莎的風...
朱生豪英、漢語造詣高,譯筆流暢,典雅傳神,頗能保存原作神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獲得各界好評。他自述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宗旨,在於盡可能保存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也要以明白暢曉的字句,忠實傳達原文意趣,避免逐句硬譯。至今吾人閱讀莎士比亞,仍以朱生豪與之後的梁實秋譯文為主。
《裘力斯該撒》即俗稱之《凱撒大帝》,雖以凱撒的名字為劇名,但真正主角為謀刺凱撒的布魯特斯(布魯圖),莎劇許多經典名句出自於此。此齣與描述安東尼與埃及艷后愛情故事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同樣改編自古羅馬歷史。
《麥克佩斯》即《馬克白》,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作品,簡短緊湊,講野心漫無節制所導致的悲劇。莎士比亞晚年創作的《科利奧蘭納斯》,是古羅馬歷史悲劇,雖非四大悲劇之一,但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反映人性弱點,也可與四大悲劇媲美。
《奧瑟羅》(奧賽羅)、《李爾王》,莎劇四大悲劇的其中二部。有別於嬉笑怒罵的喜劇,與批判封建時代的歷史劇,莎士比亞中期所創作的悲劇,深刻地探討人性問題。相對於「哈姆雷特」因優柔寡斷造成的悲劇,「奧賽羅」的悲劇則根源於妒忌猜疑。而《李爾王》蘊含強烈的社會價值批判,呈現世態炎涼的生命悲劇。黑澤明電影《...
莎士比亞中期的創作,以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最為知名。四大悲劇討論人類的性格缺陷所導致的不幸。《哈姆雷特》即《漢姆萊脫》,是四大悲劇最早完成的創作,其悲劇的形成,肇因於優柔寡斷的性格缺點。劇中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
三齣戲劇同屬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皆大歡喜》是齣田園喜劇,精彩浪漫的愛情故事,表現出純真與嘲諷、浪漫與寫實的主題對比。《第十二夜》被譽為最經典的喜劇,愛情亂局顯現的離奇狂亂,讓此劇成為「史上最瘋狂、最幽默的愛情喜劇」。《終成眷屬》雖列名喜劇,但同時是齣問題劇,又稱為「陰暗的喜劇」。
莎士比亞的戲劇,除了喜劇和悲劇,就是歷史劇。顏元叔教授認為,莎士比亞的政治觀念很強,所有劇作都含蘊對社會秩序的追求,於歷史劇尤其明顯。《約翰王》寫13世紀歷史,《理查二世的悲劇》、《亨利四世》前後篇寫14~15世紀的百餘年間,後者成就尤高。
朱生豪大學畢業,在世界書局工作後,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集》,I935年動工,次年8月,完成的第一部莎劇,即是《暴風雨》。他預估全集約一百八十萬字,在兩年內譯完。孰料中日戰爭爆發,為躲砲火,輾轉流離,譯稿或毀於烽火,或在逃難中遺失。在困境中,朱生豪翻譯不輟,無奈天不假年,1944年12月26日病逝,...
《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煩惱》(另譯:《無事生非》),名列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另一齣為《第十二夜》或《暴風雨》)。其中《仲夏夜之夢》是莎劇最受歡迎、演出最多的喜劇,富有幻想色彩與浪漫情調,劇本裡的夏夜森林、精靈魔法等,讓全劇充滿歡娛氣息。相較於《仲夏夜之夢》的熱鬧逗趣、《無事煩惱》的風趣...
胡適提倡傳記文學,不遺餘力。不但鼓勵大家寫自傳,也親自示範,除了晚年的口述自傳,這本《四十自述》也是胡適身體力行、鼓勵自傳書寫的成果。不同於梁啟超傳記取材於「英雄人物,偉大事蹟」,胡適恰好相反,比較注重凡夫俗子成功的過程,因此提倡自傳寫作,對象不分販夫走卒或王公貴族。他視自傳為史學的重要材料,是要「...
梭羅這本經典著作,不僅是自然寫作的典範,書中表達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理念,也被環保運動人士,崇尚自然生活者奉為聖經,1985年獲評選為「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之榜首。此書譯本甚多,詩人徐遲譯本最為通行。徐遲說:「這是100多年前的書,至今還未失去它的意義。」尤其80年代,環保觀念、簡樸生活意識逐漸...
《台灣通史》是第一部依中國傳統史書體例寫成、具備通史性質的台灣史,時間起於隋朝大業元年,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仿記傳體,分為紀、志、傳,時間橫跨逾千年。雖然此書多處誤謬,部分史料如<朱一貴起事檄>、<鄭成功致荷蘭守將書>,甚且出自杜撰。中國學者鄧孔昭曾撰寫《臺灣通史辨誤》,針對《臺灣通史》全面辨誤,舉...
在詩人學者楊牧眼中,許地山和沈從文一樣,是五四以來最令人著迷的「說故事者」(story-teller),許地山編出來的故事,有「問題小說」的特色,在故事中揭露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許地山曾留學美、英,研究宗教、哲學、民俗學等,因此作品頗具宗教色彩,學養見識超過一般作家。他的小說富有傳奇色彩與...
思路獨特、勇於批判的李宗吾,25歲那年,認為宗法孔孟,不如宗法自己,因而改名「宗吾」。他博覽史書,察知歷史上成功的英雄豪傑,無不臉厚心黑,他把心得撰寫成「厚黑學」,1912年,在成都《公論日報》連載,嘻笑怒罵,文筆犀利,很受讀者歡迎。1934年,結集出版,成為暢銷書,海內外流傳甚廣。
德齡在清朝宮廷,以女官身分,與慈禧太后朝夕相處兩年。本書以英文寫作,以第一人稱敘述,描述慈禧太后日常生活的起居、服飾、言行與習性,是對慈禧太后的文字寫真,是第一手觀察,也是宮廷生活的現場報導,這些資料頗有歷史價值。
1955年,以常民(全民)為對象,推動國語教育的《國語日報》,轉型為兒童教育刊物,改以兒童為對象。1959年結集出版、王玉川(1896-1990)主編的《三百字故事》,便是《國語日報》兒童文化時代的成績。全套十五集。由於簡短有趣,很受歡迎,出版迄今,歷久不衰。
1955年,以常民(全民)為對象,推動國語教育的《國語日報》,轉型為兒童教育刊物,改以兒童為對象。1959年結集出版、王玉川(1896-1990)主編的《三百字故事》,便是《國語日報》兒童文化時代的成績。全套十五集。由於簡短有趣,很受歡迎,出版迄今,歷久不衰。
1955年,以常民(全民)為對象,推動國語教育的《國語日報》,轉型為兒童教育刊物,改以兒童為對象。1959年結集出版、王玉川(1896-1990)主編的《三百字故事》,便是《國語日報》兒童文化時代的成績。全套十五集。由於簡短有趣,很受歡迎,出版迄今,歷久不衰。
1955年,以常民(全民)為對象,推動國語教育的《國語日報》,轉型為兒童教育刊物,改以兒童為對象。1959年結集出版、王玉川(1896-1990)主編的《三百字故事》,便是《國語日報》兒童文化時代的成績。全套十五集。由於簡短有趣,很受歡迎,出版迄今,歷久不衰。
美國癌症協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成立於1913年,致力於防癌宣導和癌症的防治、檢查、診斷、治療以及病友服務,義工多達兩百餘萬人,為美國政府之外提供癌症研究基金的第二大非營利組織,也是全球最大的防癌組織。《癌症一〇一問》為防癌教育宣導的出版品。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有好幾種中文譯名,約翰.彌爾、約翰.司徒亞特.密勒(穆勒)都是,他是歐洲思想巨擘,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邏輯樣樣精通,最為人嘆服的是,他未曾上學,在父親嚴格的家庭教育下,三歲開始學希臘文,童年時期即閱讀了重要經典名著,習得許多知識。他的著...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成名作,講述一段淒婉的愛情故事,1848年出版後大受歡迎。中文譯本於1899年2月出版,書名《巴黎茶花女遺事》。這是中國第一部西洋翻譯小說,譯者林紓(字琴南),不識外文,他與懂法文的王壽昌合作,並以此開創翻譯事業,以文言文翻譯出版180餘部作品。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嚴復以翻譯《天演論》等西方啟蒙經典而名重一時,雖然並不以詩知名,詩作也不多,部分詩作偏於議論,喜歡用典,時有意境不深、餘味不足之失,但從詩中可看出他的政治態度與理想,包括對洋務派的不滿,對維新派和光緒皇帝的同情,尤其戊戌政變失敗後所寫的一些名作,如<戊戌八月感事>等篇,真摯感人。其詩風語言樸實,...
張蔭麟是最早以語體文寫出中國先秦史的歷史學者,引述文獻也以語體文譯介出來,而且詮釋史實,能提出擺脫傳統觀點的一己之見。《中國上古史綱》,原名「中國史綱.上古篇」,是《中國史綱》的一部分,而《中國史綱》原係張蔭麟三十歲時應教育部之邀,撰寫的高中歷史課本。為求通俗,不引原文,不加腳注,純以白話文寫作。可...
史蒂文生完成精彩的冒險小說《金銀島》後三年,又完成科幻、心理小說《化身博士》。小說題材觸及雙重人格和人格分裂,探討善惡的人性命題,從書中本尊與化身的兩個名字Jekyll and Hyde,成為心理學「雙重人格」的代稱,即可想見這部英國文學經典名作的影響力。
《荒漠甘泉》是基督教靈修讀物中最普及的一本,是一日一頁的靈修小品,作者將讀經的默想,配合《聖經》經文,以及若干神學著作,化為一則則智慧語句。由於文筆流暢,平易輕淺,出版後風行全球,也吸引不少非教徒閱讀。
《荒漠甘泉》是基督教靈修讀物中最普及的一本,是一日一頁的靈修小品,作者將讀經的默想,配合《聖經》經文,以及若干神學著作,化為一則則智慧語句。由於文筆流暢,平易輕淺,出版後風行全球,也吸引不少非教徒閱讀。
富蘭克林集政治家、作家、科學家、哲學家、出版家、外交家、實業家於一身,曾參與美國獨立建國運動,與傑佛瑞共同起草《獨立宣言》,被譽為美國的完人,是人道與理性的化身,受到舉世尊崇。他窮苦出身,刻苦自學,在自傳中,富蘭克林記述他自我完善的道德計畫,以及奮鬥的過程,激勵了無數讀者,堪稱勵志書的經典。
看「國民黨第一支筆」,記錄大時代的風雲。 陳布雷追隨蔣介石22年,是蔣介石的文膽、智囊,有「國民黨第一支筆」之稱。1948年11月13日,國共內戰風雲變色前夕,59歲的陳布雷留下遺書自殺身亡,死因眾說紛紜。在自傳中,陳布雷繫年敘述五十年的生涯,宛如民國史、國民黨史及蔣介石生平的縮影。
齊白石享年九十四歲,《白石老人自述》記敘他八十八歲之前,從窮小孩到拜師學藝,終成大師的歷程。敍述平實,語氣真切,不論是自述口吻或文字記載,都和其人其畫一樣,天真率直,樸實無華,生趣活絡的世俗人情在他筆下開展,即使對藝術興趣缺缺者,也可當故事書看。
『落花生』和『春底林野』二文,在初中國文教本裏被列為散文的範文。『落花生』記敍家里種,收,煮,食花生一事,因而論及落花生的特色,勉人應充實自己,質樸厚重為是,不要金玉其外以衒世欺人。文字簡潔圓潤,並充溢著透徹的智慧。『綴網勞蛛』,『換巢鸞鳳』是他的小說,兼有中國舊小說和印度古文學二者之美,而別具風格...
在詩人學者楊牧眼中,許地山和沈從文一樣,是五四以來最令人著迷的「說故事者」(story-teller),許地山編出來的故事,有「問題小說」的特色,在故事中揭露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許地山曾留學美、英,研究宗教、哲學、民俗學等,因此作品頗具宗教色彩,學養見識超過一般作家。他的小說富有傳奇色彩與...
作者有感於中國經典,未經整理,閱讀困難,令一般讀者望而生畏,於是在1942年以深入淺出的筆法,要言不煩,引介中國古代文、史、哲經典。凡13篇,見解精闢,親切易懂,出版至今近七十年,影響深遠,是學子接觸經史子集的入門指南。
鍾理和,臺灣文學史重要的客家籍作家,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創作於1959年的自傳體短篇小說<原鄉人>,描寫敘述者(即鍾理和自己)從小對中國的複雜情愫,以及前往中國大陸的心路歷程。李行導演將它搬上銀幕,且原鄉意涵經兩岸政治人物賦予不同解讀,鍾理和、原鄉人等名詞,遂為更多人所悉。然而其中內涵,卻...
楊喚(1930~1954)是一位天才詩人,25歲那年,在平交道遭火車輾斃,留下抒情詩和20首兒童詩。 楊喚的童年灰暗而不快樂,因此藉由寫童話詩及童話,來託寄對童年的嚮往。成長後生活窘迫,他以愛情的詩歌,表達深摯的戀念,以憤怒的詩篇,向醜惡的現實挑戰。 楊喚被譽為台灣兒童詩的先驅,所創作的...
此書原名《蒲壽庚考》。作者桑原隲藏,是20世紀日本近代東洋史學先驅,著作《宋末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的事跡》,蒲壽庚是宋元之際到中國發展的阿拉伯商人,此書考證其個人事跡,兼及論述唐宋元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海上交通、貿易往來。1929年中華書局翻譯出版,譯者陳裕菁增補甚多,改名為《蒲壽庚考》,為中...
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的呼蘭縣城。1940年1月,為避戰亂,移住香港。在香港,懷念故土,於是以故鄉生活為原型,完成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兩年後病逝,年僅31。《呼蘭河傳》以女童的角度描述,有人物沒有主角,有情節沒有主軸,故事平淡,卻淡中有味,藝術成就不凡。
《白鯨記》情節簡單,結構清晰,看起來不過是捕鯨船船長追捕大白鯨的復仇故事,但作者下筆考究詳實,細節多所描繪,以致篇幅很大,三十萬字,八十四章,屢遭出版商拒於門外。後來雖然出版,卻銷售不佳,據云第一年只賣出五本,直到出版後七十年才翻身,作者梅爾維爾從默默無聞而聲名大躁,小說也成為美國文學史偉大的小說之...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給台灣的第一張診斷書! 蔣渭水於日治時期,組團領導民眾,展開非武裝抗日運動,在台灣近代史享有崇高地位。近幾年更成為各政治黨派爭相頌揚的對象,甚至國道高速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央銀行以其肖像作為流通貨幣圖案。然其政治主張分歧多變,各階段有各種主張,無法以寥寥數語定位。透過選集,直接閱讀蔣渭水的文章,...
《時間之書》是里爾克最著名的抒情詩集。分為<僧侶生活之書>、<朝聖之書>、<貧與死之書>等三部。台灣詩人方思把書名譯為《時間之書》,然而詩作主題和時間並無直接關係,詩集處理的主題是「祈禱」。中國詩人綠原譯本命名為《定時祈禱文》,楊武能譯名《祈禱書》,較為貼切原意。台灣不少詩人受此詩集影響,瘂弦自此詩...
1955年,以常民(全民)為對象,推動國語教育的《國語日報》,轉型為兒童教育刊物,改以兒童為對象。1959年結集出版、王玉川(1896-1990)主編的《三百字故事》,便是《國語日報》兒童文化時代的成績。全套十五集。由於簡短有趣,很受歡迎,出版迄今,歷久不衰。
1955年,以常民(全民)為對象,推動國語教育的《國語日報》,轉型為兒童教育刊物,改以兒童為對象。1959年結集出版、王玉川(1896-1990)主編的《三百字故事》,便是《國語日報》兒童文化時代的成績。全套十五集。由於簡短有趣,很受歡迎,出版迄今,歷久不衰。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書中主人公自白:「只因我出來應世的二十年中,回頭想來,所遇見的只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蟲蛇鼠蟻,第二種是豺狼虎豹,第三種是魑魅魍魎。」此書描繪當代光怪陸離的社會亂象,從官場、商場、洋場到賭館、妓院,透過近200個小故事,呈現清末社會的面貌。雖然描繪生動,但也不乏缺失,魯迅等人便抨擊作者描寫誇張失實...
書中主人公自白:「只因我出來應世的二十年中,回頭想來,所遇見的只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蟲蛇鼠蟻,第二種是豺狼虎豹,第三種是魑魅魍魎。」此書描繪當代光怪陸離的社會亂象,從官場、商場、洋場到賭館、妓院,透過近200個小故事,呈現清末社會的面貌。雖然描繪生動,但也不乏缺失,魯迅等人便抨擊作者描寫誇張失實...
廚川白村是日本作家、文藝評論家,曾有系統的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文藝思潮。文藝評論集《苦悶的象徵》討論文學創作、鑑賞、起源等問題,他認為「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鲁迅語)書中所提出的「文學是苦悶的象徵」一語,流傳甚廣。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是諷刺小說,也可視為具有政治意涵的歷史小說。它又是一部影射小說,小說以狀元金雯青與名妓傅彩雲爲主線,所寫人物,以兩百七十餘位現實人物為原型,而多所影射。或許為了迎合讀者趣味,譴責小說之外,這部作品兼有狎妓小說的特點。
《理想國》(又譯《國家篇》)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政治學、倫理學、知識論和本體論於一體,是想了解柏拉圖思想與古希臘文化的必讀經典。全書以對話體形式,藉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辯論內容,探討政治科學,闡述正義與善,描繪了一個理想城邦的樣貌,這理想城邦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烏托邦。
《官場現形記》,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藉一系列獨立人物連綴成書,道盡官場醜態,所寫人事皆有所本。雖然結構雜亂散漫,情節雜遝重複,但因揭露政治的腐敗,捕捉社會的面貌,詼諧諷刺,讀來過癮,很受讀者歡迎,是清末多部描繪官場惡習的小說中最有成就、流行最廣的一部。
徐志摩創作生涯僅十年,卻大放異彩,寫下<偶然>、<再別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他致力追求新詩的體裁格調,大膽實驗,以韻律和諧、意境優美,突破五四以後新詩的格局,散文也頗有所成。他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愛情故事被傳誦不絕,後經拍攝成《人間四月天》連續劇。
徐志摩創作生涯僅十年,卻大放異彩,寫下<偶然>、<再別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他致力追求新詩的體裁格調,大膽實驗,以韻律和諧、意境優美,突破五四以後新詩的格局,散文也頗有所成。他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愛情故事被傳誦不絕,後經拍攝成《人間四月天》連續劇。
徐志摩創作生涯僅十年,卻大放異彩,寫下<偶然>、<再別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他致力追求新詩的體裁格調,大膽實驗,以韻律和諧、意境優美,突破五四以後新詩的格局,散文也頗有所成。他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愛情故事被傳誦不絕,後經拍攝成《人間四月天》連續劇。
徐志摩創作生涯僅十年,卻大放異彩,寫下<偶然>、<再別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他致力追求新詩的體裁格調,大膽實驗,以韻律和諧、意境優美,突破五四以後新詩的格局,散文也頗有所成。他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愛情故事被傳誦不絕,後經拍攝成《人間四月天》連續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以詩化散文寫成,以小說體探討哲學,具有哲學、文學雙重價值。書中尼采假借先知查拉圖斯特拉之名,表達他自己的思想,尼采主要的哲學觀點,包括 「上帝死了」、「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超人哲學」、「權力意志」等,都可在本書中讀到。
徐志摩創作生涯僅十年,卻大放異彩,寫下<偶然>、<再別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他致力追求新詩的體裁格調,大膽實驗,以韻律和諧、意境優美,突破五四以後新詩的格局,散文也頗有所成。他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愛情故事被傳誦不絕,後經拍攝成《人間四月天》連續劇。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格林兄弟,德國民間文學研究者,兼通語言學、民俗學。他們從1806年開始,長期蒐集、整理德國民間流傳的童話和傳說,並經多次改寫、出版,前後費時45年(1812~1857年),兩百多則故事,收錄於《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即後代所稱的《格林童話》。其中《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睡美人》等故...
《阿Q正傳》是響譽國際的中國近代小說,1921年開始發表於《晨報副刊》。作者魯迅透過阿Q這個小人物,嘲諷中華民族的病態,例如阿Q靠著「精神勝利法」,自我欺騙,極度自卑卻欺善怕惡,既可笑又可惡,既可悲又可憐。阿Q之名成為日常用語,影響之深遠由此可見。台灣作家楊逵,在1947年42歲時,將《阿Q正傳》譯...
《老殘遊記》,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藉主角老殘的遊歷,表達所見所聞,抒發所思所感。作者劉鶚以描寫功力見長,寫人寫景避用套語爛調,盡量以新詞表現,胡適以「前無古人」四字讚賞他這部分的成就。迥異於傳統小說以情節為中心的敘事模式,這部記事體小說曾被抨擊為結構鬆散,學者夏志清則認為其手法接近現代的抒情小...
隨著政治情勢的轉變,三民主義學科從台灣各大學、高中學科中消聲匿跡,升學不考了,早期各大專院校紛紛成立的三民主義研究所,也一一改名轉型,然而作為中華民國的憲政基礎,《三民主義》至今仍有研讀的價值。《三民主義》版本,最早是孫文於1919年所撰的《文言本三民主義》,1924年孫文演講「三民主義」,經整理為...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收錄於魯迅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呐喊》。原文發表於1918年5月號《新青年》月刊,以一個「狂人」故事,揭露「禮教吃人」的傳統黑暗面。篇名、體裁取自果戈里的同名小說。
嚴復把赫胥黎六十八歲時演講稿整理而成的《進化論與倫理學》翻譯出來,出版時定名為《天演論》。此書宣揚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譯著出版後,風行全國,書中「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之說,在清朝政府屢屢戰敗、被國際列強打開門戶之際,帶給國人無比震撼。胡適於《四十自述》說道:「『天演』、『物競』、『淘汰』、『天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