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無奈悲歌 《阿Q正傳》是魯迅所創作的一部經典小說,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農村,內容講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阿Q,是一個被社會忽視、沒有錢,也沒有地位的社會邊緣人物。
編者序: 阿Q是現代社畜魯蛇的縮影 《阿Q正傳》是魯迅的經典作品,而這部小說成功的地方,不僅是讓人看到,魯迅那個時代,對於底層人物的冷漠與不公,也讓很多每天為了生存,努力掙錢、辛苦打拼的社畜們,在這部小說中,看到自己的身影。
編者序: 從「阿Q」身上,看見不想面對現實的自己 《阿Q正傳》是魯迅的經典作品,而這本小說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它讓很多在社會底層打滾掙扎的社畜們,在阿Q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以下編者要用四個關鍵字,來讓讀者了解《阿Q正傳》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
【編者序】 這個社會,是一個沒有屋頂的精神病院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於1918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本白話文小說。內容是講述日記的主人,是一位患有「被害妄想症」的「狂人」,而這裡所說的「狂人」就是「精神病病人」的意思。
《集外集拾遺補編》完整正體中文版 保留魯迅原始用字★並附表說明、對照 《集外集拾遺補編》於一九五二年,由魯迅的學生皆伴侶許廣平編輯出版。收錄魯迅在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三六年之間撰寫,未收錄至其他雜文集的作品。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裝可愛的文學導讀書,獻給青春學子, 也獻給想要重拾閱讀樂趣的成熟大人。 滲入書頁的一滴魯迅的透明之血, 為世界釀出剛剛好的空虛與孤寂! 小說家 劉芷妤、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翁稷安——專文賞析導讀...
《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完整正體中文版 保留魯迅原始用字★並附表說明、對照 本書收錄一九三五年出版的《集外集》、與在一九三八年出版並收錄入《魯迅全集》的《集外集拾遺》。
本書收錄一九三七年出版的《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以及《且介亭雜文末編》。
當遭遇壓迫,有誰發一句質問、提一句抗議? 當有人反抗,卻有些人還笑罵他們。 在「他們」的輓聯上,說是「遺臭萬年」。 本書收錄一九三三年出版的《偽自由書》、一九三四年《准風月談》、以及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花邊文學》。
有些壞, 是因為人性就是壞的; 有些壞, 是因為人性被變得壞了。 他是魯迅,現代中國最尖刻的「酸民」, 也是現代中國唯一無法制裁、無法反駁、無從抵抗, 甚至推崇備至的「異端」。 本書收錄一九二六年出版的《華蓋集》、一九二七年出版的《華蓋集續編》、以及一九二八年出版的《而已集》。
近代最偉大的中文作家──魯迅 對身處社會、環境的吶喊之作 ●收錄〈阿Q正傳〉、〈狂人日記〉、〈孔乙己〉等14篇經典小說 ●收錄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 彭明偉副教授 專文導讀推薦:〈為何今日要讀魯迅?〉
本書收錄一九三二年出版的《三閒集》《二心集》、以及一九三四年出版的《南腔北調集》。
《狂人日記》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 《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以其長期對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並在文章末發出了對社會的深切憂慮和期...
《阿Q正傳》寫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間,是中國作家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本質上是希望寫出一個近代中國人的魂靈來。 阿Q這一形象有其複雜的性格,但人物的內心世界並不複雜。在受人欺壓時用精神勝利法來使自己獲得感情上的平衡,他缺乏精神面的執著追求;反之,阿Q玩世...
《朝花夕拾》,魯迅的短篇回憶錄集,收錄了魯迅在1928年間所寫的回憶錄十篇。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1932年由北新書局出版。
廚川白村是日本作家、文藝評論家,曾有系統的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文藝思潮。文藝評論集《苦悶的象徵》討論文學創作、鑑賞、起源等問題,他認為「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鲁迅語)書中所提出的「文學是苦悶的象徵」一語,流傳甚廣。
《阿Q正傳》是響譽國際的中國近代小說,1921年開始發表於《晨報副刊》。作者魯迅透過阿Q這個小人物,嘲諷中華民族的病態,例如阿Q靠著「精神勝利法」,自我欺騙,極度自卑卻欺善怕惡,既可笑又可惡,既可悲又可憐。阿Q之名成為日常用語,影響之深遠由此可見。台灣作家楊逵,在1947年42歲時,將《阿Q正傳》譯...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收錄於魯迅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呐喊》。原文發表於1918年5月號《新青年》月刊,以一個「狂人」故事,揭露「禮教吃人」的傳統黑暗面。篇名、體裁取自果戈里的同名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