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臻和黃鈺螢把好戲量這個劇團放到今天香港社會價值面臨巨變的社會脈絡裡,再以理論作為參照。他們用訪談,用一個個青年人的面孔,把社會、理論和劇團的論述揉合。一班年輕人在街頭打拼、拋頭露面、埋身肉搏、開拓空間,重奪人民使用街道的權利。中國藝術家徐冰講過:「藝術沒有魔術,只有關懷。」這班年青人究竟得了什麼?失了什麼?且聽聽他們娓娓道來。這本書,有血有肉有汗有淚,主角個個面目清晰,性格鮮明,在邵家臻和黃鈺螢生動的文字下,他們通通曉飛。
繼《我輩中人》與《以我之名》後,張曼娟中年覺醒三部曲 28篇真情澄澈的散文,28個生命凝視,在時間的巨大沙漏中書寫中年的艱難與豐饒
這片沙漠的風情萬種, 讓我學習著去愛每一個人, 和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如果人生就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旅程── 流浪文學的起點,我們愛上三毛的原點。 三毛逝世 30週年 紀念版
王家衛人生首序 暢銷作家李舒最新隨筆集 細數半世紀前的優雅與風情 佳人與雅士的傳奇往事 如那一抹夕陽下的餘暉 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遺落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
好戲量:「戲劇源自生活;戲劇使我們更了解生活、改變生活。戲劇必須以人為本,戲劇讓我們跟身邊的人溝通,戲劇讓生命觸碰生命。」
現實生活裡,你懂得好好地跟身邊的人溝通嗎?你懂得無保留地表達自己嗎?
「好戲量」——是一個戲團、是概念、是現象、是形容詞、是風風火火的熱門話題、是劇場傳奇、是青年參與的異數。在劇場、在天水圍社區、在旺角街頭、在六四集會、在七一遊行、在大學校園、在網絡討論區、在報章新聞、在警察檔案中,好戲量都是無處不在,或者說,是太無處不在了。正因太無處不在,容易引起人們的注視,亦因為他們「別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劇場取向、文化定位、宣傳策略、參與方式、操作模式,經常成為爭論的對象。由2001年成立至今,有關爭議像是沒有停止過。好戲量的爭議還會持續多久,沒有任何人知道答案。只是「好戲量爭議」仍是每個關心青年參與的人都該細讀的材料,無論讀後的感覺是心神戰慄,或掩卷嘆息,它都在說明一些本土青年社群的文化現象。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