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幸福童年的祕密》與《夏娃的覺醒》兩本名著之後,關注兒童福祉的心理學家米勒在本書中進一步提出,童年受虐經驗對當事人的健康戕害極深,就算內心否認,身體卻會洩露祕密。米勒分析了眾多著名作家與當代個案的病史,她發現,以孝順為名而壓抑、甚至虐待兒童的「黑色教育」,將在身心留下一生的傷疤。
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 獻給現代亞當和夏娃的啟蒙之書 聖經故事中,夏娃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而被逐出伊甸園。兒童心理大師米勒認為,這故事正好隱喻了傳統教育中一味要求服從、否認孩子真實心聲的教育方法。
TED演講超過400萬人點擊瀏覽。亞馬遜讀者4.7顆星好評支持。 這是一本震撼世界的革新之作!幫助我們治癒自己、孩子,以及全世界! 童年的傷和壓力,身體會記住,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 本書教你辨識自己身上是否有這顆炸彈和拆解之道。
★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全新經典,終於誕生! ★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300天長踞暢銷榜,街頭巷尾人手一冊! ★榮獲日本2014年商業書大賞第三名,作者古賀史健榮獲評審特別獎! ★獲選《經理人》雜誌2014年4月商管選書。 ★戴爾.卡內基:「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
德國心理學經典,銷售超過百萬冊,15國語言授權 你害怕讓人透不過氣的關係?或者時時恐懼會被拋棄? 你對日復一日的生活感到徬徨?或者對改變感到不安? 本書帶你發掘心頭烏雲密布的原因,陪你在心理上重返現場, 瞭解與接納恐懼,對舊傷做適當彌補,勇氣與力量將再度萌生。
★心理學基模療法(Schema Therapy)暢銷經典 ★長銷超過20年、全球超過40萬讀者受惠,自我療癒,找回更好的人生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的環境, 而是不斷重複相同模式,讓自己卡住的人生困境。 別人傷害我們一時,我們不應該傷害自己一輩子。 情緒傷痕綁架了思考與行為,讓我們陷落困境而不...
★Amazon五顆星、紐約時報、科克斯評論 一致好評 ★TED超人氣演說近四百萬人點閱 你夠了解自己嗎?明明平時待人和善,卻對家人沒有耐心?為何我們有時開朗健談,有時卻內向沈默?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你?如何能更透徹了解自己,發揮潛力? 我們都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複雜,需要一種思考自己與他人...
本書從日本許多名人青少年時的「壞行為」出發,直搗人心深處「害怕惡」又「想作惡」的矛盾心理,提出發人深省的建議。勇敢接納孩子天性裡的惡,並不意謂縱容孩子胡作非為,而是要拿出更大的耐心傾聽、不過早論斷是非,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突破成長瓶頸的門道。
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寵兒生出唐氏症寶寶、異 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基督徒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
我們不該小看孩子受到的壓力和創傷, 因為即使是無心之舉, 也有可能為孩子帶來無可磨滅的影響
亞馬遜網站4.5顆星好評★★★★☆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不畏爭議之作
打破「黑色教育」的世代傳遞,釋放戕害身心的童年祕密
「我寧願病發而讓妳滿意,也不願無病而惹妳厭惡。」——普魯斯特 致母親的信
繼《幸福童年的祕密》與《夏娃的覺醒》兩本名著之後,關注兒童福祉的心理學家米勒在本書中進一步提出,童年受虐經驗對當事人的健康戕害極深,就算內心否認,身體卻會洩露祕密。米勒分析了眾多著名作家與當代個案的病史,她發現,以孝順為名而壓抑、甚至虐待兒童的「黑色教育」,將在身心留下一生的傷疤:
‧吳爾芙自幼被哥哥性侵,卻不敢告訴父母,一生為憂鬱症所苦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的無力感,源於他壓抑對童年教養的憤怒
‧卡夫卡想與專制的父親溝通卻不被支持,他四十歲便因肺結核而撒手人寰
‧少女罹患危及性命的厭食症,所排拒的是以愛為名的教養謊言
自古以來,東、西方文化皆標舉「孝敬父母」為至高道德,但米勒卻向世人呼籲,這些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戒律,便是使人染上身心疾病的潛在囹圄。光是寬恕施虐者,並無助於真正的和解。無論是治療師或當事人,都需要努力掙脫「孝順」的綑綁,才能促成心靈的真正解放。
關於童年的記憶,我們的意識或許說了謊,但身體卻是真相的守護者。讓勇敢揭發幸福幻象的愛麗絲‧米勒成為陪伴你的知情見證者,學習面對童年顯性或隱性的創傷,讓生命更美好。
作者簡介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1923.01.12─2010.04.14)
愛麗絲‧米勒是一位以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及其對成年生活影響而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她顛覆了傳統的兒童心理觀點,提醒世人認識父母對兒童造成的侵犯,在歐洲引起重大迴響。終其一生,她以激進的人本態度,希望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
米勒出生在波蘭猶太家庭,二戰期間倖存於納粹迫害,1946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瑞士最古老的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1953年獲得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她長期關注兒童受虐議題,並認為受虐不只意味著身體或性的暴力,一個更隱蔽的虐待形式──由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虐待,更是米勒的關注重點。在米勒眼裡,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和教派主義,都與此有關;那些被虐待及被迫終身緘默的孩子們在長大後,曾經歷的創傷會繼續對自己、也對他人產生破壞性的傷害。
米勒在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的研究也有相當成果,曾分析獨裁者希特勒(Adolf Hitler)、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卡夫卡(Franz Kafka)的童年創傷和生命歷程的關連。
米勒在2010年辭世,享年八十七歲,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為廣大讀者開啟了看待兒童心理的新視野,著名作品有:《幸福童年的祕密》(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Evas Erwachen: Über die Auflösung emotionaler Blindheit)與《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Die Revolte des Körpers),心靈工坊出版;以及《你不該知道》(Du sollst nicht merken,中文書名暫譯)等。
譯者簡介
林硯芬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碩士班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聽擊者》、《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等書。
真心推薦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史英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丘彥南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佳燕 (家庭醫學科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聯盟發起人)
李崇建 (作家、教育工作者、千樹成林創意作文班創辦人)
幸佳慧 (兒少文學作家)
林蔚昀 (專欄作家、波蘭文學譯者)
洪素珍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人們已因「以暴養暴」的理解而反對體罰教養;然而對於世界源源不斷的病痛與衝突,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米勒綜合自身、臨床、文學作家的多方經驗與研究,仍給出一個驚人的解釋觀點。那是更挑戰社會禁忌,直接向「孝敬父母」此一天條戒律的控訴。這本書,對深陷苦痛的人們不僅給出一道出口,對我們紛亂的社會,也有解咒之效。——幸佳慧(兒少文學作家)
童年不會只有一次,因為它一直和我們共處至今!——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愛麗絲‧米勒揭露了只有極少數人肯承認的事實:那些在育兒慣例的偽裝之下,加諸於兒童身上的異常痛苦與心理傷害。——莫里士‧桑塔克(Maurice Sendak,繪本《野獸國》作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