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和某人握手、擁抱某個人、親吻某個人的臉頰,
不論什麼都好。
我想念那些人們每天在做的小事,
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這是一本透過剖析人性層面來深思罪與罰的書。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
分手,此生最該好好學的一件事 深理論x軟故事,台大教授二十年兩性課程精華,唯一一本實用系分手治癒書 獻給曾經愛過、正在戀愛,或是失去愛的你們
台大超人氣「愛情社會學」課程精華,讓你在微笑和思考中,重新學會「愛」! 深理論×軟故事,以社會學分析愛情,比喃喃自語有理,比神回覆精闢!
台灣的企業要走入世界,英文能力是絕對必要的,但是會英文並不等於會英文合約,而且讀懂和會寫也常常不是等號的,因為英文合約是非常專門的。 事實上,要想充分掌握英文合約並不容易,因為這不僅是單純的「英文」能力或單純的「法律」能力就可勝任的,蓋因「英文合約」裡有很多細節,並不是一般的美語補習班所能提供...
本書希望可以透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實務組織的案例、不同的工作表單以及示範,來協助讀者瞭解「以成效為導向的方案規劃與評估」這個方案模式的重要觀念,並一步一步地構思及生產出貼近服務對象、對服務對象有所助益的方案。也希望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的引導,來整理自己寶貴的「實務智慧」,為人群服務累積更多實踐的知...
隨著政治情勢的轉變,三民主義學科從台灣各大學、高中學科中消聲匿跡,升學不考了,早期各大專院校紛紛成立的三民主義研究所,也一一改名轉型,然而作為中華民國的憲政基礎,《三民主義》至今仍有研讀的價值。《三民主義》版本,最早是孫文於1919年所撰的《文言本三民主義》,1924年孫文演講「三民主義」,經整理為...
如果說,中環是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城市中心,上環就是香港華人社會大展鴻圖的地方。原來,中環曾經有共濟會的會所、孫中山先生並不是第一個在香港密謀革命的人、上環南北行有香蕉、蘋果和橙賣,就是沒有西瓜賣!
閱讀,是在密林裡尋找一片樹葉。 閱讀,是深夜裡孤獨地攀登七道階梯。 閱讀,是駕駛插翼跑車,跨越夢想的界限。 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 不論錯過了多少機會,不論多麼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 《越讀者》初版於2007年,...
※全兩冊(上、下),不分售。 第一部完整且具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代表30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巔峰之作,成為現今西方人有系統地瞭解中國哲學的少數著作之一。其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此書的許多觀點均為前人所未發、後人所不能改的學術定論。
寫論文這件事,相信深深困擾著許多人。大多數的人其實都想寫好論文,只是不得要領,不知該從何著手。本書的撰寫目的就是希望幫助需要寫論文,卻不得其門而入,不知該從何尋找適切可行的題目;或是不知該如何撰寫研究成果,使其展現較高學術價值的初學者而寫的。作者希望將自己多年寫論文和指導學生的實際經驗,整理成類似教...
張蔭麟是最早以語體文寫出中國先秦史的歷史學者,引述文獻也以語體文譯介出來,而且詮釋史實,能提出擺脫傳統觀點的一己之見。《中國上古史綱》,原名「中國史綱.上古篇」,是《中國史綱》的一部分,而《中國史綱》原係張蔭麟三十歲時應教育部之邀,撰寫的高中歷史課本。為求通俗,不引原文,不加腳注,純以白話文寫作。可...
瑞典第一大報得獎記者暢銷著作
銷售超過220萬冊
我想念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和某人握手、擁抱某個人、親吻某個人的臉頰,
不論什麼都好。
我想念那些人們每天在做的小事,
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這是一本透過剖析人性層面來深思罪與罰的書。
本書以近似小說筆觸和敘述的方式,撰寫真實人生的故事,而她希望透過這些真實故事可以讓更多人思考關於罪行、正義、生命與懲罰的議題。
為了范恩.羅斯這位只剩7天生命的男人,本書作者從瑞典飛越整個大西洋,來到美國德州。范恩‧羅斯因殺害兩條人命被判死刑,作者見到他的時候,他在人世的生命,只剩最後一星期,每一天都是倒數計時。范恩‧羅斯已經服刑10年9個月10天,他想說明這些年的生活、他最想念的是什麼、最後悔的是什麼。
還有他想解釋,只剩七天可活,是什麼樣子。
除了記錄了與這位美國死刑犯之間的訪談,這本書作者還訪問了:
監獄的牧師,這位牧師曾聽過150多位死刑犯最後的告解;
典獄長,他執行過89次死刑,從來沒有一個人活得走出來;
一位因偽證與檢察官失職而遭判死刑的無辜冤獄者;
一位因妹妹遭到殺害而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的姊姊;
一位因女兒遭到謀殺而傷心欲絕的母親;
一個愛上死刑犯、卻只能在丈夫死後第一次碰觸到他的女人;
一位報導過374次死刑的記者。
這些人的故事都是因為范恩.羅斯這個男人以及他犯下的罪行而被記錄在本書。這是一本令人深深震撼的一本書,同時也揭露了死刑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每個人的故事都不同,只有一個事實無可抹滅:那就是他們的人生全都因此而被改變了。
作者簡介
卡瑞納.伯格費爾特(Carina Bergfeldt)
生於1980年,是一位得獎記者暨犯罪小說作者。她是瑞典最大報紙〈Aftonbladet〉的專欄記者,她的專欄A Week With Death首次集結出版就有超過220萬名讀者閱讀,這代表了整個國家四分之一的人口都閱讀過這本書,也是這家報紙最成功的專欄。她報導過的議題包括了印度的群體強姦案、墨西哥的毒品販賣,以及查德的飢荒。她曾獲得2012年Swedish Grand Journalism Award“Storyteller of the Year”,以及2013年Best Writing Style等獎。
李念祖
東吳大學法研所兼任教授
高榮志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
黃益中
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蘇建和
司改會工作人員/蘇建和案當事人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