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探想
0 篇書評

印度,探想

隨筆及短篇小說

2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8/09/05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7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9618076
  • 字數: 91,884
紙本書定價:NT$ 280
電子書售價:NT$ 196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本書收錄自赫塞1911年至亞洲旅行數月的多篇隨筆,可以窺得赫塞一直以來對印度及中國文化的熱愛。赫塞嚴厲批判歐洲社會腐蝕人心的戰爭意識,也以慈悲之心看待受到西方國家侵入而使文化蒙塵的亞洲諸國,同時卻也在百年之前就已預見了中國這一民族在未來世界舞台上的捲土重來。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特價 電子書: NT$ 160

    2004年BBC年度最佳戲劇獎〈北與南〉原著小說 工業時代的《傲慢與偏見》 書中描寫了英國十九世紀不斷改變的景觀與社會生活,以及維多利亞時代中的女性情感生活,作者藉此精湛地捕捉住當時英國各階層生活速寫,讓本書不僅是愛情故事,更帶出了工業革命下資本家與勞工的對峙與悲憫情懷,對人性有深刻的描繪。...

  • 電子書: NT$ 280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在台熱銷超越十萬冊 作者睽違七年,再推巔峰鉅作! 橫跨荷蘭、費城、大溪地,敘述了愛、冒險與探索, 愛瑪一生的傳奇,再一次愛與出走的感動旅程 ★李欣頻:「她的書一定要大力推薦!」 ★歐普拉雜誌評為「此生必讀!」 ★華爾街日報評為「二十年寫作生涯最具野心之作!」 ★美國前國務...

  • 特價 電子書: NT$ 187

    文學殿堂中寫給成人的「藝術童話」重溫心靈深處的願望 譯自德文,繁中版首次問市 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 電子書: NT$ 315

    1922年,紅色政權席捲蘇聯。 一位帝俄時期的青年貴族, 被迫在莫斯科一家豪華飯店度過餘生。 他以紳士風度對抗遭囚禁的命運,用品味緬懷過往的美好, 在劇變的時代,成為最不自由也最幸運的人。

  • 出版日期:2017-06-01
    電子書: NT$ 196

    德文原書直譯 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世界的第一道大門 赫塞寫作路徑的起點,青春年華的所有原型 《鄉愁》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的成名作,也是他的追憶性自傳。 此書是進入赫塞世界的第一道大門,開拓了無數文藝青年的視野,更成為許多纖細敏感心靈的永遠的故鄉。  

  • 出版日期:2013-04-30
    電子書: NT$ 210

    「她愛的不只是我的音樂,也愛我這個人,但是卻沒有熱情。我懷疑她對我展現的溫柔與善意歸因為不堪的同情心。假設有另一個健全、外表英挺的男子,而她像喜歡我一樣喜歡他,她可能就無法維持這麼久單純的友誼關係,這樣的想法揮之不去。因此我便常常反覆想著,我願意用我的音樂,以及所有我身上的一切,來交換一條健康的腿與...

  • 出版日期:2016-02-18
    特價 電子書: NT$ 225

    他代表了一個真正、純粹、古老而精神上的德國 他是德國最後的浪漫主義者 「(本書)如同文學珍品般吸引著我。為何如此?我明白這是唯一的答案:赫曼.赫塞栩栩如生地立於紙上、立於字裡行間。他不作戲、他不故作姿態、他涉險、他『癡迷(töricht)』,他用他的內心思考,他不耍弄空中樓閣。我十分喜愛這本小書,...

  • 出版日期:2015-06-30
    電子書: NT$ 210

    面對如此敏銳又如此懵懂 如此渴求又如此徬徨的「危險」年紀 即使是被引導得最好的年輕人在這其中也沒有導師 必須以自己的力量發現道路和救贖 引動 跨世代 跨時空 深刻共鳴的永恆經典

  • 出版日期:2017-08-24
    電子書: NT$ 294

    #日本暢銷作家白取春彥專文導讀 #風華再現──六、七○年代全球赫塞潮! #大文豪雨果盛讚「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 #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重要的作品。 #他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 「能為我們帶來銳變與勇氣,能徹底改變我們人生的書少之又少。但《荒野之狼》就是這樣的一...

  • 電子書: NT$ 210

    美與愛一樣不可量化。」 事事之所以甜美,在於事事並非永恆 《呼喚奇蹟的光》普立茲小說獎得主──安東尼‧杜爾 文采非凡的羅馬一年居遊記 (Roma, non basta una vita.) 人們說,窮極一生,也難以盡攬羅馬。 縱然《羅馬四季》是一本小書,但迴響熱烈。當年安東尼....

  • 出版日期:2017-06-30
    電子書: NT$ 196

    德文原書直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成長小說 《徬徨少年時》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赫曼.赫塞最重要代表作之一。 小說描繪少年辛克萊身在兩個世界:一個充滿了慈愛、典範、愛與智慧,另一個則盡是謠言、醜聞、墮落與詛咒,兩個世界彼此分隔,卻又緊密相鄰。  

  • 詳細資訊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 自東方之行歸來歷時十餘年
    隨著創作《浪流者之歌》期間經歷的創作瓶頸、精神壓力
    不斷寫下他腦中從不停止的思辯,不斷向印度探問、冀求回歸生命原鄉的試煉之作

    是時候解放出來,擺脫對印度的思念。
    思念是一美好的事情,我是最後一個願意把它當成多愁善感取樂的人。
    但是感情和幻想有一個特點,實現某種升華之前,
    它們的力量、美麗和價值在逐漸增強,此外它們又會越來越有惰性,
    接著就會有其他幻想、其他情感從我們永不枯竭的靈魂深處升騰而出。
    然後帶走這場印度遊戲,帶走對印度的懷念……

    自1911年至亞洲旅行數月之後,赫塞對於東方、印度、中國的懷想,仍未停止,內在的追尋仍一直持續。他對於歐洲在精神靈性上的逐漸空洞化感到不滿,深信靈魂的答案就在東方。然而實際體驗了東方生活之後,他自承:

    印度精神還不屬於我,我還沒有找到它,我還在尋找。當時我也正是為此離開了歐洲,因為我的旅行是一種逃避。我逃離歐洲,幾近憎惡,我討厭它毫無品味的審美,喧囂嘈雜的集市,倉促匆忙的焦躁不安,還有粗魯愚蠢的追求享樂。

    我通往印度和中國的道路並非要搭乘郵輪和火車,我必須獨自找到所有那些神祕的橋梁。我必須停止在那裡尋求救贖、擺脫歐洲,必須停止在心中仇視歐洲,必須在感情和精神上擁有真正的歐洲和真正的東方,這條路持續了一年又一年,歷經多年的痛苦、不安、戰爭和絕望。

    本書收錄這段期間的多篇隨筆,可以窺得赫塞一直以來對印度及中國文化的熱愛。赫塞嚴厲批判歐洲社會腐蝕人心的戰爭意識,也以慈悲之心看待受到西方國家侵入而使文化蒙塵的亞洲諸國,同時卻也在百年之前就已預見了中國這一民族在未來世界舞台上的捲土重來。

    雖投入的是文學創作,赫塞也從未停止靈性的追尋,冀望從形上的心靈層次為人類尋得出路。本書收錄五篇短篇小說,其中〈新娘〉及〈羅伯特.阿吉翁〉是得自這段旅行中親身見聞,生動地描繪出因應當時愈來愈多歐洲人移居亞洲,生活及工作型態的大幅變化也碰撞出更多的文化磨擦。〈一位印度王的傳奇〉、〈森林人〉及〈印度式生命軌跡〉則像是《浪流者之歌》的前奏小品,赫塞透過小說型式將印度思想普遍的棄世修行、瑜伽靜心、輪迴等觀點融入故事之中,藉以探入源自印度的吠檀多哲學及之後對世界影響更大的佛教思想。

    作者簡介 |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出生於德國南部的小鎮卡爾夫,曾就讀墨爾布隆神學校,因神經衰弱而輟學。1899年,自費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未獲得公眾認可;1904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鄉愁》(Peter Camenzind,又譯《彼得.卡門欽得》,一舉成名。後來他辭去工作,專事寫作,先後完成《車輪下》(Unterm Rad, 1906)、《生命之歌》(Gertrud, 1910,又譯《蓋特露德》)、《藝術家的命運》(Roßhalde, 1914,又譯《羅斯哈爾特》)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赫塞移居瑞士並在1923年加入瑞士國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赫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主要長篇小說有《徬徨少年時》(Demian, 1919,又譯《德米安》)、《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 1922,又譯《悉達多》)、《荒原之狼》(Der Steppenwolf, 1927)、《知識與愛情》(Narziß und Goldmund, 1930,又譯《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和《玻璃珠遊戲》(Das Glasperlenspiel, 1943)等。其中《荒原之狼》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赫塞獲得歌德文學獎,及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簡介 |

    張芸,德語文學博士,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授。

    孟薇,德語文學碩士,煙台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講師。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9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