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的技藝-經驗、情感與人類學的詮釋:我與花蓮Truku人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田野的技藝-經驗、情感與人類學的詮釋:我與花蓮Truku人

自我、研究與知識建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9/01/09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9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5727840
  • 字數: 28,132
電子書售價:NT$ 40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購買領書額度

田野的技藝-經驗、情感與人類學的詮釋:我與花蓮Truku人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40

    田野的技藝-後台故事:做田野與寫文章

  • 電子書: NT$ 315

    鼓舞六〇、七〇年代學運風潮的經典代表 「新左派之父」馬庫色的《單向度的人》 萬毓澤審定 & 李明璁導讀 出版已逾五十年的左派經典,全新繁體中文版隆重問世。 擁有投票選擇主人的權利,並不表示你就不是奴隸。 能坐在沙發上任意切換電視頻道,在百貨商場或網購平台比價血拼,在消費場所享受休閒娛樂...

  • 電子書: NT$ 336

    ★當代最知名社會學家新作,首度引進繁中版★ 紀登斯的社會學大師課,開課了! 解析68個關鍵字》社會學不難,掌握這些概念就夠

  • 電子書: NT$ 228

    ★ 第一本集體書寫的臺灣性別文學史 ★ 性是權力的根源,文學是社會革新的力量 寫給每一顆騷動心靈的臺灣.性啟蒙讀本! ★ 電子書獨家加值「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線上導覽別冊 ★ ★ 收錄未曝光展間照片,特展現場一覽無遺 ★

  • 電子書: NT$ 350

    從古希臘到當代,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社會學才由最初的雛形,逐漸發展成一門堅實的科學領域,同時也融會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發現、思考、見解。《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就是一本簡明清晰、深入淺出介紹這段過程的著作。

  • 電子書: NT$ 294

    打破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 讓「厚數據」引導你精準切入創新流程, 看見未被滿足的需求!

  • 詳細資訊

    「田野」不只是去一個地方;「田野」是一種理解的過程

    田野是什麼?

    田野就是「田野工作」(fieldwork),這個概念誕生於20世紀初,人類學祖師爺馬凌諾斯基在初步蘭群島的研究方式成為人類學方法論和認識論的核心──與當地人共同生活、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參與觀察──人類學徒必須經歷超過一年的田野洗禮,才能「轉大人」。田野彷彿是人類學的成年禮,但田野過程中,研究者的角色、主觀經驗、與當地的互動、權力位階關係、政治歷史脈絡等,都會影響其對當地文化的認識與詮釋。

    如何理解?何謂客觀?是研究者們在異地不斷反思的課題。

    世紀中,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田野中人性面的書寫、研究者的現身,成為另一種思考及書寫趨勢,也引發更多討論及爭辯。到了世紀末,不僅田野地點、研究對象改變了,研究者更來自四面八方,不限於英美主流文化圈;「田野」也不再是人類學的專利,社會學、政治學、地理研究等,只要有機會接觸「他者」,同樣都必須面臨田野的難題。一百年前帶有濃厚殖民意味的田野,似乎有了不一樣的面貌。

    田野其實也是「故事」;研究者「走進」別人生活、企圖「說出」一個好故事。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必須面對許多知識養成過程中,甚至是個人成長、人生裡的疑惑,與思考。所以田野不可能只是「工作」,田野的理想透過是經驗的接近,而能用不同的眼光了解對象。所以田野也不可能只是「工作」,因為田野的過程勢必會或多或少轉化研究者對知識、對世界,甚至是對自我的認識。

    田野,其實是一種理解的過程;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以及理解自己。

    這本書是一群(當年)初出茅廬的台灣研究者所寫下的田野故事。有些場景我們可能很熟悉:永康街的社區改造運動,人類學家不但介入,還得幫忙解決問題;九二一地震後,有些聚落改變、甚至消失了,研究者如何面對研究對象消失的問題?太魯閣族正名運動,內部有什麼不同聲音,部落菁英跟耆老如何看待所謂的「正名」?

    有些議題,我們可能也思考過:對大洋洲小島的原住民而言,有權力的外來者就是「whiteman」,台灣去的研究者既不「white」也不是「man」,「文化包袱」不只存在於研究者,也存在於被研究的對象,要如何打破當地人的刻板印象?前進東南亞,面對台商與華商的研究者,看似語言文化親近,但實際上到底一樣、不一樣?

    如果你不是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生,也不打算跨進這個領域,但或許你對了解異文化有點興趣,對研究者到底在做什麼感到好奇,這本書是研究的「後台」。書裡有爆笑的窘狀、有悲傷的別離、有恐懼和徬徨的時刻、也有自剖和深邃的體悟。

    如果你對於互動、理解、在地、認同……,對所有與「他者」有關的一切感到困惑,這本書是一群台灣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最深刻的分享。從初進田野的跌跌撞撞、適應期的文化衝擊與調適、深入田野後的思索,到田野與個人生命的體悟。他們寫的是自己長期田野的經驗,也寫下了他們對生命、對所學的反思。

    這本書除了寫給人類學、社會學學徒,在當代,也是寫給所有有機會與異文化遭逢的我們。

     

    主編

    郭佩宜,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芭樂人類學》主編

    王宏仁,任職於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巷仔口社會學》主編

     

    作者群(依文章出現順序排列)

    林開忠,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張雯勤,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

    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趙綺芳,倫敦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舞蹈系

    莊雅仲,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容邵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龔宜君,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顧坤惠,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邱韻芳,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原住民專班

    林秀幸,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