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超過二十年的思想精粹 見證人文經典《想像的共同體》誕生 班納迪克.安德森從被殖民經驗再探民族主義的起源 從世界瞭解東南亞,也從東南亞瞭解世界 ★ 東南亞殖民經驗、民族主義起源與發展的時空切片 ★ 呈現被殖民經驗、集體主體性發展過程中,繁複幽微的樣貌 ★ 以比較的視角、文學的解構,對...
破解300多種勒索軟體, 拯救全球400萬名受害者,省下數十億贖金 卻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 ★宛如《一級玩家》碰上《社群網戰》的燒腦之作 ★普立茲獎得主與提名人攜手共寫、《紐約時報》《經濟學人》一致好評、榮獲美國奧迪有聲書大獎 請注意,您的所有檔案已經被鎖死! 您已永遠失去這...
世道愈是黑暗,愈需要看見光明。 他自願被關進慘絕人寰的奧許維茲集中營, 蒐集情報,組織反抗,最後成功脫逃, 向世人曝光邪惡的存在,成為後人敬仰的典範。 以性命為賭注的勇氣之書.揭露暴政的第一手紀錄
「我額頭上的靶心,也不能使我下跪」 誠實面對恐懼、永不放棄自由, 一段穿透黑暗,滅頂與生還的故事 ◆ 首部維吾爾知識分子對中國種族清洗的證詞 ◆ 見證暴政底下的扭曲人性,以及個體生命的堅韌勇敢 ◆ 翻譯15國語言,國際名家感動推薦
自從「經濟制裁」誕生後,戰爭與和平的分野就永遠改變了。21世紀最重要的戰爭形態,都是把制裁當作外交談判桌上的武器,試圖用經濟手段來改變對方的行為。 問題是,經濟制裁真的有效嗎? 康乃爾大學的新銳歷史學家穆德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從歷史中找尋答案。《經濟武器》裡話說從頭,娓娓道來人類...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作者姜以琳對北京菁英高中進行了歷時七年的民族誌研究。她發現,這四個階層是北京菁英高中生之間共同的默契。每個人都有所屬的階層,而且期待彼此扮演適合自己階層的角色,各歸其所、各安其位。以「學神」為首的校園地位系統,不斷強化著對「天才」的崇拜,與對成績墊底學生「學弱」的蔑視。這些菁英高中生在校內學習的...
作者布魯梅爾擁有三十年外交經驗,他以幽默風趣的文筆,帶領讀者縱橫千年世界史,剖析國家贈禮的奧祕,以及每一件禮物背後的含義。無論是想增廣見聞、充實歷史知識的一般讀者,還是有志於國民外交與強化送禮手腕的現代公民,都不能錯過這本知性與樂趣兼具的讀物。
走過血色大地的死亡深淵,更要看見東歐如何重獲新生 認同糾葛 × 族群劃分 × 帝國邊陲 × 宗教歧異 × 國家神話=一本東歐版《想像的共同體》 波蘭、立陶宛、白羅斯、烏克蘭──── 四個東歐民族,四百年歷史經驗, 無數次探究「我們是誰」的實踐,哪些值得臺灣人借鑑? 800萬人次聽講的東歐史...
◆全球第一本.憲法的世界史◆ 當今最具原創力的歷史學家 琳達‧柯利,書寫全新典範的大膽之作 ★ 「如果諾貝爾有歷史獎,我會提名她。」────吉兒‧萊波爾,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 沃夫森歷史大獎得主、2021年坎迪爾歷史...
日本暢銷五十萬冊! 授權世界十三種語言 在經歷疫情、世界動盪局勢時, 日本人為何選擇擁抱這本書? 打破常識框架的衝擊宣言: 氣候變遷即將帶來文明崩壞的危機, 唯一的活路:是現在就要開始尋找的第四種選項!
二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舉,成了名符其實的鬼地方。 為了治療歷史的傷,以理性自豪的德國人,只能求助於怪力亂神的民間偏方。 豐富的田野 × 從未曝光的文獻史料 × 接連不斷的不可思議案件 = 德國版的靈異治療事件簿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獨裁者的廚師+跳舞的熊 三書套書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天生的故事人,波蘭最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之一,在業內素以簡潔靈動的語言運用而聞名。他關於歐盟非法移民的報導曾獲「歐洲議會新聞獎」,《跳舞的熊》評論家譽為「宛如米蘭.昆德拉版本的《與狼共舞》」,《獨裁者的廚師》獲世界美食家圖...
「跳舞的熊」是吉普賽人延續數百年的傳統。馴熊師在小熊幾個月大時,就把熊從媽媽身邊帶走、釘上鼻環,並訓練小熊跳舞與各種把戲。接著,熊與馴熊師就成為生命共同體,吃、喝、生活、工作……無時無刻都一起度過。 沙博爾夫斯基是天生說故事的能手,他以熊的境況譬喻了人們的境況:自由不是一種不經學習就能...
最會說故事的波蘭作家回來了!耗費三年,沙博爾夫斯基踏遍俄羅斯這個地表最大國度的各個角落,實地走訪多位親歷過俄國與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的廚師。透過廚房的門,揭開俄羅斯權力中樞的神祕面紗。從末代沙皇到今日普丁,這些權傾一時的俄國領導人究竟吃些什麼?飲食是否反映他們的為人與統治風格?更重要的是,在凡事都...
在本書中,洪財隆回顧他在各個時期,參與過的國際經貿協定(含兩岸ECFA論戰)、公平交易案件審議,特別是和美商高通公司的和解談判。說到經濟,民間經常著眼開放和成長,洪財隆卻看到更值得追求的面向:台灣的經濟自主、社會公平和成長品質的提升。因此,不能只有「成長」這單一目標。經濟學也不只是數學模型,其中...
1970、80年代,法國社會為死刑議題激烈交鋒。當時法國反對廢死的聲浪,不亞於今天的台灣。但是巴丹岱爾逆風而行,在幾場重大刑案中為死刑犯辯護,闡述理念。1981年,巴丹岱爾以法務部長身分向國會提交廢死法案,並發表演說。最終法案在國會一字未改獲得通過,經密特朗總統簽署後,法國成為第36個廢除死刑的...
比《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更巨大的成就 趁貧富不均再度引爆崩盤前,抓住挽救世界經濟的最後機會 .最全面的診斷:跳脫西方、橫跨千年.全球第一本經濟不平等全史 .最細緻的分析:169張圖表,以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的多元角度完整檢視 .最有力的改革藍圖:翻轉你我的經濟思考模式,改變1...
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重新檢視橫跨二十餘國長達二百餘年的數據,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財富分配動態,藉此提出一套系統而全面的解釋。他運用龐大的歷史實證資料,論證了「資本報酬率通常會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有錢人財富累積的速度其實遠遠快過一般人工作收入增加的速度;富人將愈來愈富,而貧...
一百年來,不同世代、族群、性別的人們,在臺灣懷抱過足球夢。我們的足球夢,穿越時代而綿延,與彼此共鳴。然而,這個夢也受到各種力量的干預。本書作者林欣楷挖掘出臺灣失落的足球記憶,勾勒深刻影響著足球發展的體制印記。這是一本歷史之書,也是一本為臺灣足球請命之書!找回足球生根於臺灣土地的生命力!
臺灣是一座「無住之島」。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房價與人均所得比將近十倍,房價更被國際評比為「極度不可負擔」。 身處無住之島的無助青年,真的有可能打破炒房致富的惡性循環,重新定義「家」的價值,找到居住正義的新方向嗎? 這正是長年研究都市改革的廖庭輝,希望透過本書解答的問題。本書藉由...
本書突破過往對大航海時代「西方衝擊,亞洲回應」的舊史觀,凸顯日本、福建商人這些舞臺上的主角。本書將日本、福建商人、西班牙放在「馬尼拉體系」、亞洲互動的脈絡中看,讓我們對各方歷史得到嶄新而有趣的認識!例如,原來德川家康、豐臣秀吉、伊達正宗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戰國大名,也和西班牙人有互動。海上貿易影響...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走出學術圍牆,走入歷史記憶現場。 戰後德國、美國南方如何致力釐清過往?德國轉型正義的漫長道路,怎樣塑造了更寬容多元的社會?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美國南方奴役黑人……這些發生在歷史上、父輩的罪惡,今日人們應當如何看待?釐清過往,面對歷史上的錯,何以能幫...
在古代日本,未開發的自然被認為是神聖的空間,人類不能輕易跨入。但這樣的自然觀,到了江戶時代卻發生重大轉變。有一群本草學者,開始有系統地研究自然、認識自然。幕府時代的後期,也曾發展出與近代歐洲相近的開發自然、富國思想。明治維新之後,江戶時代累積的本草學研究成果,被吸納進西式的學科分類中,對臺灣也曾產生...
這是一本對監控體制極為難得的深入剖析之作。不僅曝光監控機制,也讓我們看見體制下的人性。對於臺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威權時代的歷史。
就算同樣用漢字,不代表我們都一樣! 跳脫中國中心論與漢字文化圈的「同文」迷思,重新以全東亞格局,一窺你所不知道的漢字漢文故事 ◤精通多國語言,作者自著自譯|中文版全新增補內容◢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從一位小人物的生平,看到整個世界:大英帝國最強海軍的幕後,文書、補給、眷屬生活是怎樣安排的?近代以前的洲際貿易網絡,如何漸漸被帝國官僚與戰爭機器取代?十八世紀,洲際之間的移民如何發生?又如何影響了家庭?女性走向邊疆社會的經驗,怎樣改寫了她們的生命故事?帝國會給予,也會奪取!個體商人、奴隸、女性,又是...
本書作者席代爾主張,統一其實不利於制度競爭與經濟創新。如果人類過去從未逃離大一統帝國,那很可能就不會出現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今天的我們也無法逃離無知、壓迫、匱乏與疾病。 換句話說,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千年分裂,正是歐洲日後在十七、十八世紀得以率先走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如果羅馬帝國沒有滅亡,或者羅馬式大...
本書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解讀歷史文獻,重現耶穌的生平與時代,也追索耶穌作為反抗者的一面,後來被淡化、湮沒乃至遺忘的原因。在雷薩.阿斯蘭《革命分子耶穌》中所呈現的歷史上的耶穌,也是一位改革者、一位試圖創造更好世界之人。
美國國家學院傳播獎得主、《巫師與先知》、《一四九一》作者查爾斯.曼恩經典之作 一四九三年,哥倫布的船隊在美洲建立第一個歐洲殖民據點。 這批殖民者恐怕從未想過,儘管他們把歐洲的生活方式帶到美洲, 但他們卻也意外把美洲帶往世界。
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早在十八世紀便有先民發現環境適合種茶,並將山丘改造成茶園。十九世紀西方人拍攝的大屯山照片中,山坡上遍佈茶園,這裡已是重要的茶產區。 陽明山也因為「茶」,成為一座與世界相連結的山。這些茶經過大稻埕、淡水外銷至歐美各國。日治時期,因應國際競爭,總督府推動茶產業轉型。陽明山...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 用觀點為2016-2021年世界大事留下註記。 這是個不安的年代,考驗著人類能否做出新的思考、提出新的答案。
中國西征,征服了「中央歐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將現今的新疆與蒙古納入版圖,牢牢控制西藏。乾隆皇帝誇耀大清盛世的「十全武功」,泰半都是這場西征的成果。 清帝國摧毀了當地另一個同樣也想成就自身霸業的帝國:準噶爾蒙古帝國。透過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外交策略、軍事行動與經貿進逼下,準噶爾帝國曾經...
艾瑪.拉金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從九〇年代起多次祕密到緬甸查訪,她透過走訪歐威爾在緬甸的駐紮路線,對緬甸社會進行第一手觀察,甚至與當地知識分子組織讀書會。拉金以優美的遊記散文,娓娓道出緬甸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到被軍政府極權統治的悲劇;不但巧妙銜接歐威爾的生平著作與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更生動呈現了當地...
瑪麗‧柯爾文,是歐美家喻戶曉的偉大戰地記者。 在本書中,瑪麗的同事琳賽・希爾遜細膩地梳理了她近乎傳奇般的經歷。她獲得獨家授權,透過研究瑪麗從十三歲起就寫下的私密日記,以及對許多親友的深度訪談,經過多方深度調查,寫成這本動人心弦的傳記。
繼成名作《一四九一》與《一四九三》後,查爾斯·曼恩再次發揮他的記者精神,研究龐大的科學數據並採訪多位專家學者,其中包含環境專家、能源專家、農業學家、氣象學家、生物學家等;除此之外,他也實際走訪世界各地,和環保人士、政客、自耕小農、政府官員等人物交涉。同時他還發揮身為作家的本領,透過書寫兩位生態學巨人...
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最關注地球環境和人類生活條件的紀實攝影師 透過攝影讓我們看見大自然的美:森林、沙漠、非洲、南極洲 也向大眾揭露那個我們不願面對的世界:戰爭、飢荒、種族大屠殺 他關注的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在德國知名導演溫德斯眼中,他以上帝的視角俯看世界 最富人道精神的紀實...
天生說書人、《跳舞的熊》作者 沙博爾夫斯基 令人食指大動卻不寒而慄的報導之作 如果獨裁者最愛的滋味,廚師最知道,那有沒有可能,這些掌廚人不只是餵養獨裁者,還窺見了獨裁掌控人心的祕密?
從古希臘到當代,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社會學才由最初的雛形,逐漸發展成一門堅實的科學領域,同時也融會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發現、思考、見解。《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就是一本簡明清晰、深入淺出介紹這段過程的著作。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他是現代新聞報導攝影的奠基者 是畫家、冒險家,是佛教徒、無政府主義 是一個相信直覺,重視誠信,不願被束縛的自由靈魂 他曾無數次出現在二十世紀歷史巨變的現場,包括: 二戰結束時的巴黎、共產革命前夕的中國﹑甘地被刺殺的前一刻 布列松以他的專注力、敏感度、幾何感, 將二十世紀人類的悲喜劇捕...
一百年前,一九二○年, 二十八歲的青年文學巨星佐藤春夫,在偶然機緣之下來到臺灣旅行; 一百年間,文豪以旅行見聞為題材寫成文學作品,成為源泉,持續啟發後人的靈光。 旅者與在地居民,原鄉與異地風景,古典與現代化浪潮,彼此交織,成就一段豐富故事……
人追尋的是「神」,還是神聖版的自己? 眾神的歷史,是否就是我們人類的故事? 人類又該如何超越偏見迷思,踏上更豐盛的精神旅程? 在本書中,阿斯蘭展現了全球化時代、多元信仰的寬廣視野,帶領讀者走上一趟從古到今的大旅程,從薩滿的洞穴到城市的教堂,從戰火中的耶路撒冷到大爆炸的宇宙。他從...
本書作者羅伯特與伊莎貝爾分別來自英、法兩國,這對史家夫妻檔走筆寫過海峽兩岸三百年來的生死貧富、勝敗興衰,字裡行間結合英式幽默與法式瀟灑。書中不只有兩人共識的結晶,還能不時看到相左的歧見。無論您是專業歷史研究者,還是好奇兩國文化的讀者看客,都能在本書找到知識與樂趣,乃至對自身所處世界的啟示。
從《躁動的亡魂》看見太平天國戰爭在人心中的刻痕。戰爭如何中斷日常?人們如何面對失序與動盪?如何處理遍地屍骨與紀念逝去親人?如何重拾內心的確定感,重建被戰爭粉碎的世界?本書透過方志、傳記、詩集、外交文獻與傳教士報告,帶領讀者看見這些刻痕,看見當時人們最切身的經歷:失親之痛、對官府失能的憤怒,以及摻雜腐...
作者寇延丁以其長期關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眼光,充滿驚奇與感動地觀察了這一趟孩子的民主實驗之旅。這個歷程,既讓她一定程度拾回剛從獄中被釋放後受傷的身心,重新對人性、對「活的」、「可操作的」民主在中國發展感到樂觀;但其後幾年,潛伏的悲觀也愈來愈難以忽視,與此對抗、對話,需要莫大的強壯意志、勇氣、理性與行...
臺灣現代舞發展的歷史,就是臺灣人追尋「身體的自由」的歷史。《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以細緻而優美的文筆,生動地描繪了現代舞在臺灣的發展,從現代舞之父石井漠、朝鮮的半島舞姬崔承喜,影響了臺灣的蔡瑞月、李彩娥等一代人,再到如今人們熟知的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等。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睽違七年 宏觀典範之作 本書結合兩位最優秀的政治與經濟學家,回應當前全球關心的重大課題: ◆ 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進入通往自由的窄廊?這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嗎? ◆ 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是自由嗎?專制國家締造經濟榮景後,能夠回頭保障公民自由嗎?數位極權國家崛起,會終結自...
過去四十年來,基因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以往,遺傳學從研究單一或個位數基因的功能入手。現在,研究者卻發現,必須全盤地考量整個基因體的上萬個基因,如何來為我們人體打造出各種組織器官,甚至產生複雜的人類行為,才能解開基因之謎。這就像是發現基因是一個社會,理解社會中的經濟現象必須從宏觀的角度,使用更大量的資...
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對於重大精神疾病事件之深度追蹤報導 完整圖文集結 一本不一樣的精神疾病議題書籍 透過偶發的社會事件切入,展開理解,深化議題,並促進社會各界之對話
本書是安德森在二十一世紀初,對十九世紀晚期國際政治研究的一本專著。以十九世紀末的三位菲律賓人,小說家黎剎、民俗學者陸雷彝、旅居日本的革命份子彭西為主角,隨著他們一生經歷,綜觀當時的國際局勢與殖民地的革命。
為什麼美國總是進一步、退兩步?為什麼反動力量總是如潮水般未曾止息?美國當代公共知識分子塔納哈希.科茨(Ta-Nehisi Coates)爬梳建國歷史,寫下深刻且警醒的答案:白人至上主義是這個國家無可迴避的本質。 科茨的書寫揭露未曾和解的種族歷史如何陰魂不散,使黑人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皆蒙受不平遭...
十八世紀的英格蘭與中國江南兩地老百姓的平均壽命、人口成長速度、營養與生活水平都驚人地相近,也面臨同樣的資源限制與生態困境。江南的市場經濟型態,甚至比歐洲更接近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想。 那麼,工業革命為什麼出現在英格蘭,而不是中國江南?或者反過來問,英格蘭為什麼沒有成為中國的江南? 彭...
man of letters n.[C]有著字母的人;有學問者。 LETTER,字母,是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複數時也指文學、學問。透過語言的最小單位,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與世界,同時傳達與創造所感所思,所以LETTER也是向世界投遞的信函;《字母LETTER》是一本文學評論雜誌,為喜好文藝...
《受困的思想》是一本歷經十年,與糾纏臺灣的內部歷史以及外部現實對話的文集,作者以知識凝視臺灣近十年的命運,並在世界地圖上為之辯護,卻又已知這是普羅米修斯的折磨,是薛西弗斯的徒勞,然而世界的賤民階級所留下的「受困之思」,同時也在指向普羅米修斯自由的可能。
man of letters n.[C]有著字母的人;有學問者。 LETTER,字母,是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複數時也指文學、學問。透過語言的最小單位,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與世界,同時傳達與創造所感所思,所以LETTER也是向世界投遞的信函;《字母LETTER》是一本文學評論雜誌,為喜好文藝...
兼治中國近現代史、後殖民研究、全球化理論 當代重要學者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第一本在臺出版著作 土耳其裔的美國學者德里克,在學術生涯早期就憑藉對中國共產革命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的研究,在歷史學界奠定重要地位。一九九○年代之後,他的學術關懷擴展至後殖民、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
障礙者的情慾如同被密密封印,不被聽見,也不敢揭開。 深入追蹤特教學校性侵案的《沉默》之後,資深記者陳昭如持續關注訪談家長、社工、教師、障礙者,以及相關團體的多面向報導。
man of letters n.[C]有著字母的人;有學問者。 LETTER,字母,是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複數時也指文學、學問。透過語言的最小單位,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與世界,同時傳達與創造所感所思,所以LETTER也是向世界投遞的信函;《字母LETTER》是一本文學評論雜誌,為喜...
《發現人體》以全面而有系統的方式,介紹西方醫學及科學傳統對人類生理機制的認識歷程,書中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科學發現故事。例如十九世紀一位美國軍醫救治一名腹部遭到槍傷的工人,康復的過程中他的胃部傷口與皮膚傷口癒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可以從外部通往胃袋裡面的通道,意外成為瞭解胃部消化情形千載難逢的實驗對象。 ...
man of letters n.[C]有著字母的人;有學問者。 LETTER,字母,是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複數時也指文學、學問。透過語言的最小單位,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與世界,同時傳達與創造所感所思,所以LETTER也是向世界投遞的信函;《字母LETTER》是一本文學評論雜誌,為喜好文藝...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紀實報導。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
設計一胎化政策的不是人口學家,而是火箭科學家。它的實際效益並不大,後果卻是許多生命的悲劇,以及即將到來的巨大經濟衝擊。 展現中國國力的北京奧運開幕前三個月,四川發生強烈地震,災情慘重,甚至有整個村完全「絕後」,因為一胎化政策下每個家庭唯一的小孩都在震災中罹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