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征,征服了「中央歐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將現今的新疆與蒙古納入版圖,牢牢控制西藏。乾隆皇帝誇耀大清盛世的「十全武功」,泰半都是這場西征的成果。
清帝國摧毀了當地另一個同樣也想成就自身霸業的帝國:準噶爾蒙古帝國。透過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外交策略、軍事行動與經貿進逼下,準噶爾帝國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幾乎遭到連根拔除。
「中國西征」雖然開啟大清歷史的偉大篇章,奠定中國版圖的疆界基礎,卻也埋下日後宗教與種族衝突的種子。
為何十八世紀準噶爾帝國滅亡,
會讓新疆、蒙古與西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新清史宗師挑戰民族主義的經典之作.全球唯一中譯本
★大清盛世的輝煌篇章,卻是大草原游牧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今天的中國版圖,其實是清帝國在1600-1800年間向西擴張的產物。中國西征,征服了「中央歐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將現今的新疆與蒙古納入版圖,牢牢控制西藏。乾隆皇帝誇耀大清盛世的「十全武功」,泰半都是這場西征的成果。
然而,清帝國並非佔據一塊無人地帶。清帝國摧毀了當地另一個同樣也想成就自身霸業的帝國:準噶爾蒙古帝國。透過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外交策略、軍事行動與經貿進逼下,準噶爾帝國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幾乎遭到連根拔除。
「中國西征」雖然開啟大清歷史的偉大篇章,奠定中國版圖的疆界基礎,卻也終結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數百年來的無邊界時代,更埋下日後宗教與種族衝突的種子。
★七種語言、三方視角.首次完整呈現
要全盤檢視中國西征的歷史,就不能只有清帝國的單一視角,也不能僅仰賴中文史料。本書以「中央歐亞」為歷史舞臺,並將西征的大清帝國、東進的俄羅斯帝國,以及意欲匡復成吉思汗霸業的準噶爾蒙古帝國,同樣視為此一舞臺上的主角。
為了處理本書驚人的時空跨度與多方視角,本書除了中文與英文史料,還嫻熟兼採蒙文、滿文、俄文與日文等多達七種語言的史料。唯有藉由過去中文世界較少企及的多方視角,既關照帝國征服者塑造歷史的方式,亦挖掘歷史失語者的低聲呢喃,才可能完整描繪三大帝國彼此相爭、橫亙兩百年的精采史詩。
★地理環境、外交戰略、軍事後勤、全球比較.面面俱到分析
所謂「中央歐亞」,西起烏克蘭大草原,東至太平洋沿海地區,北從西伯利亞森林的南緣,一路向南延伸到西藏高原。此區自然環境多變、語言文化與民族複雜,廣袤千里且缺乏明顯邊界。
當大清、俄羅斯與準噶爾三大帝國在此交會,環境如何形塑其經濟、貿易模式與社會文化?如何影響三方之間的國際關係與合縱連橫?任何稱霸此一區域的帝國,又是如何克服山川地貌對軍事後勤與政治統治造成的障礙?
本書不只跳脫征服者與民族主義的單一視角,更將清帝國與歷史上其他殖民帝國進行比較。《中國西征》看似從中國史出發,卻整合了政治、經濟、環境、軍事等面向,並將中國西征的歷史,重新放回全球史的脈絡。
★中國西征的故事,改變理解中國、帝國與殖民歷史的方式
在十八世紀以前,游牧民族也曾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要參與者。中國西征以後,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也終結了自由來去的無邊界時代。世界史上的偉大篇章翻過新的一頁,游牧民族卻永遠喪失與定居農業社會競爭的機會。但是,中國西征的歷史從未遠去。
清帝國摧毀準噶爾,寫下征服者的故事。不只改變了世界對中央歐亞的認知,也改寫了「中國」的定義。這樣的敘事,也被日後的中華民族國家繼承。新疆、蒙古與西藏自此被視為中國領土,中國也自認各族皆統一在多民族國家之下。
《中國西征》的歷史,反映了「中國」被建構與詮釋成中國的過程。本書透過豐富多元的史料,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新省思歷史上變動的「中國」定義與不同可能。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後,如何掌控今天的新疆、蒙古與西藏?後代史家如何將這種控制正當化,影響後世的中國(華)民族主義?又是如何改變中國對伊斯蘭世界與蒙古的關係?當今中國政府在這些地方的治理政策,又與當年清帝國的作為有何呼應?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的歷史,至今仍深刻影響當代中國
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是否仍在歷史失語者的耳邊迴響?
作者簡介 |
濮德培(Peter C. Perdue)
新清史重要領軍人物,過去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和東亞語言學系,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與日本社會經濟史、邊疆史與世界史。涉略與精通語言高達14種,包括中文、蒙文與滿文。著有《疲憊的大地:1500-1850年間國家與湖南的農民》。2006年以《中國西征》一書獲得美國亞洲協會最高學術榮譽的列文森獎。
譯者簡介 |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專職翻譯。譯有《廣場與塔樓》《凱因斯對戰海耶克》《午夜的佩拉皇宮》《時光的製圖學》《古蘭似海》《我的應許地》等書。
蔡偉傑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學系碩士、博士。現任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著重於帝國、族群、移民與法制史領域。近年來除了從事學術研究以外,也透過網路媒體,積極推廣蒙古及內亞的相關歷史知識。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族群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
☆美國亞洲協會最高學術榮譽 列文森圖書獎(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
★《維梅爾的帽子》作者、古根漢學術獎得主卜正民(Timothy Brook):
「當代學界之傑作。亞洲研究領域已經有數十年未有這種作品,從未有人以如此全面的眼光來寫形成於十八世紀的內亞。本書涵蓋兼具地域廣度與時間厚度,智識層面涉及之淵博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的戰爭文化:帝國與清朝軍事》作者、紐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
「奠基在多種語言上的嚴謹研究,濮德培令人信服地主張大清征服中央歐亞地區對當地與全球都同等重要。本書引領讀者深入探究邊疆環境、國家成形與大眾傳播時代之前對歷史紀錄的控制等交互關聯的議題。其研究之細緻,替比較帝國史與近代認同形
成研究樹立新的標竿。」
★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杜倫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人麥克.狄倫(Michael Dillon):
「文字優雅,論點縝密,書中所選插圖精美絕倫。」
★《古代中國與其強鄰》作者,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對十八世紀的中國來說,成為帝國究竟意謂什麼?本書對此議題追根究柢,出色研究了帝國擴張與邊疆歷史。濮德培對大清帝國的擴張進行大量而詳細的研究,替近代早期中華帝國、俄羅斯帝國與鄂圖曼帝國的比較研究貢獻了重要面向。本書締造了真正傑出與一流的學術成就。」
★《中國歷史評論》,華盛頓與李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教授貝杜維(David A. Bello):
「濮德培認為完善的軍事後勤是中華帝國能夠鞏固中央歐亞的關鍵因素──這種精密與完善也能在作者書寫的編排中看見。本書掌握史料之廣泛,堪稱英語世界對此一議題最完整的研究──或許沒有哪種語言能有此等研究,能夠如此廣泛地觸及當今中國與世界史上如此眾多的議題。」
★《外交事務》雜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白魯恂(Lucian Pye):
「濮德培這部重要著作,挑戰了過去史家過度側重中國與西歐列強鬥爭的做法,認為更重要的歷史事件是大清帝國、準噶爾蒙古與俄羅斯帝國對中亞統治權的爭奪。本書追溯大清如何崛起,如何建立對西藏、新疆與內蒙古的統治宣稱並延續至今:透過軍事征服與鎮壓,貿易政策、經濟發展與高效管理。濮德培拒絕屈服於陳舊的傳統思維,成功賦予這一議題新生。」
★《中國研究書評》,胡仲揚(Franklin J. Woo):
「不只是一本深入中央歐亞政治與文化的傑作,還是一部批判性思考與糾正過去歷史寫作錯誤的典範之作。」
★《美國歷史評論》,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學系教授艾騖德(Christopher P. Atwood):
「對清朝與準噶爾蒙古這場曠日廢時的百年戰爭,首次有人以西方語言進行廣泛研究。大清究竟是如何擊敗準噶爾蒙古、確保其對中央歐亞的征服成果?無論是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或是對此一主題有興趣的學生與讀者,這本開創之書都是必讀。」
★《太平洋事務》,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榮退教授黛安娜.拉里(Diana Lary):
「一本豐盛之書,文筆優美,圖文並茂,製作精美。光是拿著、讀著,都是一種享受。本書有個戲劇性的主題:十七至十八世紀的大清如何征服中央歐亞。作者夾敘夾議,講述的雖然是歷史故事,但又充滿現代意義。大清版圖的擴張,對當今中國、北亞、中亞的地緣政治仍舊留下巨大的影響。本書學術基礎無可挑剔,作者使用了多達七種語言的豐富史料,足堪稱為權威之作。」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荷蘭萊頓大學教授吳勞麗(Laura Newby):
「濮德培為了解釋大清如何征服中央歐亞,對超過百年的邊疆關係、軍事戰役、後勤與外交戰略進行研究。他以乾隆皇帝作為引子,從大清王朝的故事開始講起。但是,
濮德培又不厭其煩地表明,這本書不只是大清帝國的故事,而是大清、俄羅斯與準噶爾蒙古這三個偉大帝國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亞大陸中心爭權奪利的故事。濮德培巧妙地從大量各國一手史料中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藉此回應了中國近代史學界許多重要課題:民族與國家認同、邊疆管理,以及中國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中國柏拉圖論文集》(Sino-Platonic Papers),首爾國立大學教授金浩東 (Kim Ho-dong):
「本書講述最後的游牧帝國(準噶爾蒙古)如何瓦解,如何在十七、十八世紀遭到中華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兩大強權瓜分。本書細節牢牢建立在中文、滿文、蒙古文與俄文等多種不同語言的史料基礎上。濮德培的興趣之廣令人驚嘆,幾乎涵蓋了整個歐亞大陸;而他對歐洲史與社會科學領域文獻的掌握之深也令人震驚。無怪乎讀者能信服於他的比較歷史論述,並對本書結論深信不疑:大清國的形成與歐洲國家的形成並無多大區別。這本書應該推薦給所有亞洲史與歐洲史學生與學者。本書毫無疑問是美國史學界的輝煌成就,更替未來歷史分析立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新標竿。」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