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早在十八世紀便有先民發現環境適合種茶,並將山丘改造成茶園。十九世紀西方人拍攝的大屯山照片中,山坡上遍佈茶園,這裡已是重要的茶產區。
陽明山也因為「茶」,成為一座與世界相連結的山。這些茶經過大稻埕、淡水外銷至歐美各國。日治時期,因應國際競爭,總督府推動茶產業轉型。陽明山本地茶農合資成立公司,購入機器,改變製程,甚至率先投入生產紅茶,開創榮景。戰後,臺茶繼續蓬勃發展,1970年代的巔峰時期,使得大屯山區出現製茶場林立的盛況。80年代的尾聲,國際出口減緩,島內市場右面臨中南部茶葉競爭,加上勞動人口流向製造業,陽明山的茶產業始步下歷史的舞台。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 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台灣成為美食王國,不是沒有道理! 《蚵仔煎的身世》作者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 這回話說重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晚近2、30年間,「生活史研究」已成為歷史學日益受到重視的次領域。本書共收入10篇論文,所選論文不局限於史學研究者的作品,更吸收人類學、社會學、空間地理與建築學界的成果,作為跨學科對話的基礎。以「時間/空間」為基底的生活史研究,以及由時間、空間及環繞物質生活面向而勾連起來的社會文化關係。
台灣是個移民之島,住民先後來到台灣,隨著政權的轉移,歐洲殖民者、鄭氏王朝、清治、日治、國治時期,來來去去。台灣移民史歷年來很少成為貫時性的研究主題,若有也只是依不同的統治者所制定的移民制度做斷代性的論述,大都偏向當時的移入、定住的相關法規。對於台灣人的移出,則到近一、二十年來才開始有研究成果,也克服...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臺語課本九十年前就有了? 阿公小時候讀的三字經和百家姓是MADE IN TAIWAN的特別版本? 那個年代的臺灣孩子,都讀什麼書長大?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陽明山,一座被「茶」塑造的山
「茶」為這座山帶來了多元的族群,更讓這座山與世界相連
走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中,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有些茶樹混生在雜木林中,附近還有用途令人好奇的石屋遺跡?走在許顏橋、三板橋上,你是否曾經好奇,是誰修築了這些道路?其實,這些都是兩百年前,一種特殊的人為生產活動在山留下的線索。
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早在十八世紀便有先民發現環境適合種茶,並將山丘改造成茶園。十九世紀西方人拍攝的大屯山照片中,山坡上遍佈茶園,這裡已是重要的茶產區。
茶產業不可能憑空而生,是人帶來了茶種和技術,因此茶產業史也是人群的歷史。大屯山原是平埔族活動空間,清代漸有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等地的移民向平埔族租地種茶。人群也帶來信仰,三芝的尪公信仰,三芝、淡水的九庄輪祀大道公,士林的合諴宮媽祖遶境,都與種茶密切相關。今天陽明山上的許多古道、橋樑,也是因應早年運茶需求而建造。茶產業讓多元族群共同生存在這片土地上,歷史上卻沒有發生過械鬥的紀錄。簡言之,茶業塑造了陽明山的人文地理。
陽明山也因為「茶」,成為一座與世界相連結的山。這些茶經過大稻埕、淡水外銷至歐美各國。日治時期,因應國際競爭,總督府推動茶產業轉型。陽明山本地茶農合資成立公司,購入機器,改變製程,甚至率先投入生產紅茶,開創榮景。戰後,臺茶繼續蓬勃發展,1970年代的巔峰時期,使得大屯山區出現製茶場林立的盛況。80年代的尾聲,國際出口減緩,島內市場右面臨中南部茶葉競爭,加上勞動人口流向製造業,陽明山的茶產業始步下歷史的舞台。
如今陽明山上的茶產業的榮景不再。然而,造訪陽明山的遊客,倘若細心觀察,仍然可以找到野化的百年老茶樹,或發現石造的茶寮遺跡,可以走在茶農、茶商往返的古道上,那些因茶產業而生根的民間信仰也存續不絕。這座山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仍然在時間中持續地進行著。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有關陽明山茶產業史的專書,看見兩百年來陽明山茶產業變遷。
★ 了解今日陽明山人文地理,橋樑道路、住民記憶、民間信仰中茶產業的影響。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調查,歷經三年計畫研究成果。
★ 師大台史所助理教授陳志豪研究撰寫,從清代土地契約、商業紀錄,日治時期土地與產業調查報告,加上田野調查、訪問地方耆老,完成這本貫通古今的陽明山茶業史。
★ 內附彩色照片,讀者可按圖索驥尋訪陽明山茶業遺跡。
作者簡介 |
陳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歷史地理研究,以淺山丘陵地區的歷史變遷為題,著有《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等研究。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18年起,委託陳志豪帶領師大臺史所師生,進行清代、日治、戰後的陽明山地區茶產業調查研究。該計畫歷時兩年,結合史料研究、田野調查等工作,完成陽明山地區兩百年茶業史研究報告與影音成果。為了向讀者大眾介紹陽明山的歷史與人文,陳志豪重新改寫過往的研究報告,將學術研究成果寫成《草山紅》這本面向大眾的公共史學著作。期望這段歷史的發掘,能帶領讀者們在走訪陽明山時,獲得更深刻的旅行體驗。
邱垂豐(行政院農委會茶改場副場長)
洪伯邑(台大地理系副教授)
涂豐恩(《故事》創辦人、聯經出版總編輯)
陳宗仁(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張隆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鐵志(《VERSE》文化媒體創辦人)
許佩賢(國立師範大學台史所教授)
黃貞祥(清大生命科學院助理教授、《Gene思書齋》創辦人)
瞿欣怡(作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