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向西行, 我怎能不 以月為信, 向你談談我的近況 或路過的雲?」 小野小町的艷麗熾烈, 伊勢的洗鍊脫俗, 赤染衛門的穩健典雅, 紫式部的物哀美學, 和泉式部的敏銳奔放, 式子內親王的細緻深情…… 日本史上最夢幻的六位女歌人,本書一次收錄!
本書從沖繩民眾的角度出發,透過第一手的口述證言和大量文獻,書寫美軍和日軍的激烈交戰之外,屬於沖繩平民──特別是沖繩18歲以下的孩童所經歷的沖繩戰。作者川滿彰從琉球王國遭到日本吞併談起,進而談到日本政府對沖繩孩童施行同化教育和皇民化教育,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沖繩的少年少女們被徵召為士兵及護士、加入學...
《古今和歌集》是繼《萬葉集》之後日本第二古老的和歌集,成書於905年的平安時代,是日本史上第一本天皇敕命編選的和歌集,公認為日本文學傳統的瑰寶。
2007年,薇薇安.邁爾的作品在芝加哥租用的倉庫中被人發掘,其拍攝技巧絕佳的影像和神秘的生平讓全世界為之著迷,令人想一探究竟。薇薇安死後聲名鵲起,世人更為她拍攝一部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紀錄片《尋秘街拍客》(Finding Vivian Maier)。本書奠基於詳盡的調查研究,娓娓道出薇薇安....
本書書名啟發自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創始館長亨利.朗瓦(Henri Langlois)所說的話:「默片電影是一門造形藝術。」在本書中,作者巴依尼以這個角度來看待整體的電影。多明尼克.巴依尼是朗瓦的繼任者,在電影節目的排片傳統之外,他更開啟了一系列電影與當代裝置、視覺和繪畫等造形藝術的電影展覽對話關係。
一封封書信和地下刊物,如何成為革命的發動機? 臉書和推特又如何限制人們的想像力? 本書帶你穿越時空,回到11個歷史現場 探索種種激進想法,透過不同媒介迸發的時刻。
本書呈現我們在911恐攻後過於高估基地組織的實力,基地組織領導人也透過宣傳,將自己誇張或等同於全球聖戰運動的主導勢力。其實過去我們並不了解,在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後幾個月裡,基地組織的實力就已嚴重耗損,甚至困難到無法實質控制和影響全球相關聖戰組織的情況。《賓.拉登文件》填補過去二十多年恐怖主義的實...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美國通史:本書以宏大、獨到且細緻的視角重寫美國歷史,揭露美國開國以來壓迫美洲原住民、非裔美國人和墨西哥移民的種種黑暗面,追溯美國種族主義和擴張行徑的根源,並予以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讀來大開眼界、動人心魄!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選集,被譽為日本的《詩經》,反映了七、八世紀日本人的文化與日常生活。本書從《萬葉集》共4500餘首和歌中,選譯360餘首風格、形式各異的名作,並以歌人為單位重新排序組合,便於讀者品讀每位歌人的獨特歌風。
《疼痛帝國》的故事始於同為醫生的三兄弟,雷蒙德、莫蒂默和精力充沛的亞瑟.薩克勒,他們撐過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窮困潦倒及駭人聽聞的反猶太主義。亞瑟曾在一間野蠻的精神病院工作,他找到了更好的治療方式,並針對藥物治療進行創新的研究。他在廣告行銷方面也很有天分,尤其擅長行銷藥品,還買下一間小型廣告公司。
本書描繪明治維新後第一位組閣的總理伊藤博文到最近的總理岸田文雄。在六十四位、一百個總理任期當中,日本如何從小國崛起為帝國,又因為過度擴張的野心而捲入戰火,最終戰敗被打掉重練,重新振興,成為今日的樣貌。
1972那年,三十八歲的寡婦珍.麥康維爾(Jean McConville)膝下十子,蒙面入侵者在貝爾法斯特將她從家裡強行帶走。這本書是步調如小說般緊湊的精密報導,基夫以麥康維爾的謀殺案為主軸,牽引出北愛爾蘭問題的歷史。他訪問了衝突雙方的參與者,將那個時代悲劇的毀滅與虛耗轉化成鏗鏘有力、引人入勝的長篇...
從八〇個關鍵詞出發,領略台灣狂飆八○年代風起雲湧的文化造型運動。 看創作者如何自我啟蒙,蓄積並傳遞新潮知識,以有限的資源,協力創造,不斷實驗,打造屬於台灣就地創生的美學靈光。
戰爭究竟會帶來什麼?在這本熱情洋溢、妙趣橫生,涵蓋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演化生物學、技術與軍事學說的傑作裡,著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伊安.摩里士回顧人類史上15000年戰爭驚悚、扣人心弦的故事,超越了戰鬥與殘暴,進而揭示戰爭對世界的真正影響。
塔布拉答,二十世紀初首位以西班牙語創作「俳句」的詩人,墨西哥現代詩和前衛主義運動的開山鼻祖。一日間的微形萬物,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盡成他歌詠的對象。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怎麼生活、怎麼思考、經歷了什麼?這些面向的問題,《說故事的人》在不同的受訪者身上感受到解答。《說故事的人》第一季編輯成書,講了十三組不同的人、不同立場的故事,讓有著精采故事、不被一般主流媒體青睞的人,有說出自己故事的管道。 三年多前范琪斐回到台灣,以她在美國三十多年的採...
美國政府歷年的工作報告談對外使命均是推廣民主憲政及三權分立制度。經歷過歐巴馬第二任期的模糊化與川普政府放棄推行顏色革命的努力之後,拜登政府領導的美國名號依舊是美利堅合眾國,但向外推廣的價值觀是美國極左偏愛的性別多元化,與美國此前的民主憲政並無沒多少關係。這些年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馬克.萊文的《美國的...
本書透過梳理第一手史料、訪談多位郵電案受難者,以及重現當年郵電工人創辦的刊物《野草》,深度描繪、再現戰後台灣勞工和底層民眾的苦悶和不滿,乃至紛紛投入抗爭的激情年代。對於重建台灣白色恐怖真相,反思轉型正義的當代意涵,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這是美國名導伍迪.艾倫第一本親筆自傳。他以戲謔的筆鋒寫出生命中遇到的人、起伏的事業生涯、熱愛的各種藝術作品,並正面回應糾纏他三十多年的醜聞和謠言。
莫切里是李奧納德.伯恩斯坦的門生,兩人曾經共事十八年;他也是在世界各地巡演、錄製唱片的知名指揮家。在書中,他協助我們從古典音樂中獲得快樂和喜悅。他首先帶領我們略覽音樂傳統,接著,莫切里細談音樂,幫助我們理解欣賞古典音樂時所聽見的內容為何,以及每一場獨特的音樂會經驗如何一再刷新我們對作品的看法。
《阿富汗文件》是美國《華盛頓郵報》知名記者的調查報導,敘述布希、歐巴馬和川普三任總統與其軍事將領,這二十年來如何年復一年地對大眾隱瞞這場「美國史上最長戰爭」的真相,也為之後塔利班再度佔領阿富汗埋下伏筆。
適逢《教父》首映50週年,《教父寶典》一書獲得充分授權,評註詳實且圖文並茂,收錄導演、製片、演員、劇組人員在籌拍階段的傾軋角力、拍片期間的幕後趣事,也搭配新聞報導與影評人的說法,呈現這部經典電影全方位的觀點。 翻閱本書就像柯波拉陪著你坐在沙發上,將電影重看一遍,也重拍了一次。
本書作者堪稱這個世代最優秀的政治記者,他以小說般的筆法、萬花筒般的取景,記述1978到2012年間美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次貸風暴、美國製造業衰頹、金錢對於政治的影響等,深入針貶美國深陷其中的重重危機,內容引人入勝,是作者格局最恢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