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南向,是投資者尋找商機、謀求生存活路的經濟戰略
新世代的南向,是以更寬廣的角度,誠心探索、建立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本書六位身分、研究背景各異的作者,他們或許非「南向」的先行者,卻是抱持著想要真正認識某個邊陲部落,或是挖掘社會議題、關心人權與環境的態度,身體力行在東南亞蹲點做採訪或田野調查。在他們的研究報導中,可以看到許多以往被忽視的議題故事。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 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 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當月選書四冠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犯錯, 那,你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出征的人? 一本社群時代的自我保護指南! ╚════════════════════╝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貧困的屍體 / 凍死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專文作序 ★
報導者深度專題「廢墟裡的少年」,完整深入圖文集結 收錄2018臺灣新聞攝影大獎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 2018 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獎
川普當選、英國脫歐不是民主政治的選擇, 而是「劍橋分析公司」的精心算計! 當大數據、心理學成為武器, 選民變成操弄工具, 我們該如何抵擋民粹風暴的強勢逆襲?網路選戰未來又將如何不斷撕裂民主?
「這世界的現實就是人人要尊嚴,但尊嚴呢,可不是人人要得起。」 這是北京城裡不可言說的低端禁忌,潛居地下室的底層勞動人口悲歌 毛澤東曾歌頌他們,現代中國的經濟奇蹟要歸功於他們 但是現在,他們卻面臨被「切除、清理、掃蕩」的命運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見證了這一切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聖戰」,並非「左手古蘭,右手彎刀」的血腥殺戮。 「文明」,原來是西歐列強國家體系在十八世紀後方才整備的特殊論理。 從伊斯蘭聖戰觀點與西方文明論述的歷史進程著眼,看見當代世界政治最大的衝突根源! 兩種政治論理數百年的衝突與消長,造就了當前全球的政治局勢。在媒體的片段報導中,讓人們誤以為「聖戰」...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用記者的眼、人類學者的心、地理學家的魂
認識我們從未真正理解的東南亞
我們與東南亞的距離
說起東南亞,過去許多人想到的不外是投資經貿的新市場,或是充斥動亂、貧困、社會內部歧異紛雜等既定印象。然而在新移民與移工大量加入臺灣島嶼社會、經歷多元文化洗禮的我們,如何突破刻板印象,採取持平的角度認識東南亞,甚至發展出不同於以往的互動關係?
本書六位身分、研究背景各異的作者,他們或許非「南向」的先行者,卻是抱持著想要真正認識某個邊陲部落,或是挖掘社會議題、關心人權與環境的態度,身體力行在東南亞蹲點做採訪或田野調查。在他們的研究報導中,可以看到許多以往被忽視的議題故事:
中國因素:中國的投資計畫,為馬來西亞帶來哪些政治、經濟的影響?
填海造陸:新加坡擴張國土的野心,造成哪些跨國界的環境威脅?
原住民族:菲律賓的傳統部落,怎麼面對現代的開發課題?
邊陲發展:台塑在越南中部設廠,如何影響當地漁民與漁村的處境?
世界遺產:從馬來西亞喬治市的燕窩產業,反思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
別具意義的是,每一則報導皆以臺灣能找到對比情境的「關鍵字」為切入視角,讓我們不僅理解東南亞相關的案例故事與現象,也有機會為臺灣帶來許多經驗參照與反思。
*亞細安(ASEAN)又稱「東協」,為「東南亞國家協會」的簡稱*
本書特色
1.圖解歷史:本書第一部分採用清晰的圖表解說,引領讀者認識二戰後全球冷戰框架下,東南亞各國追求獨立的歷史,以及過程中彼此互相角力、爭取領土範圍到邁向合作的動態變化。
2.關鍵字主題單元:建立起近代東南亞歷史知識背景後,本書第二部分引導讀者透過五大關鍵字:原住民族、填海造陸、中國因素、邊陲發展與世界遺產,深入淺出剖析不同的東南亞當代發展課題。
3.多元視角:作者群身分及研究背景殊異,提供多元、多樣化的觀看角度;不僅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尚未探勘過的東南亞議題故事,同時也帶領讀者突破同溫層、反思自身習以為常的成見與刻板印象。
好評推薦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張正
《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組資深編輯 吳象元
季風帶文化發行人 林韋地
作者簡介
林佳禾 (策畫主編)
唸過新聞傳播、都市規劃與科技社會研究的雜食者,從學生時代起前往東南亞調查、採訪至今已有十多年經驗,主要關注城鄉空間、人口流動與近現代發展經驗。曾任職紙本雜誌、網路媒體和出版社。走讀東南亞是一輩子都會做的事。
胡慕情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畢,曾任台灣立報及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文字記者,現為鏡週刊文化組採訪主任,著有《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
郭育安
中正哲學系、台大地理所畢業。關注馬來西亞遺產、人與動物關係,以及食農議題。在地理學、臺灣東南亞、科技與社會等學術領域已有相關的發表(或複審中),亦有網媒知識相關寫作。2019年榮獲臺灣東南亞研究學會碩士論文首獎。
游婉琪
自由撰稿人,現旅居英國攻讀約克大學應用人權碩士,關注新移民、性別等人權相關議題。曾任報社文字記者六年,後轉為獨立記者,合作媒體包含報導者、端傳媒、蘋果日報、聯合報等,致力於替弱勢發聲,讓社會朝公平正義邁進,盼有天歧視不再,多元族群都能在臺灣這片土地自由呼吸。
萬宗綸
新加坡研究者。目前就讀於愛丁堡大學語言學博士班,學術網站《GeogDaily地理眼》創辦人,自身長期關注新加坡的語言、身份議題與社會內部歧異,致力於複雜化大眾對於新加坡的理解。著有《安娣,給我一份摻摻!透視進擊的小國新加坡》(遠足出版),文章亦見於轉角國際、鳴人堂、關鍵評論網等平台。
賴奕諭
菲律賓研究者。目前就讀於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系博士班,長期關注菲律賓及東南亞區域的左派政治、原住民族抗爭及政治暴力等議題。除了學術研究之外,更致力於面向社會大眾的知識推廣工作,包括在轉角國際、故事等議題平台的持續寫作,並積極參與原住民族國際交流事務、文化及人類學科普等相關計畫。
(依姓氏筆畫排列)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