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心靈發展有許多重要歷程,這在世界各地的童話中都有跡可循,卻鮮少有人討論。閱讀童話就像潛入女人曲折的一生,無論是學會打破常規相信直覺、練就看清事情真相的功夫,或是遭遇邪惡並認識自己嫉妒、陰暗的一面,以及適時放手讓過往逝去等等,都是啟蒙之路所不可或缺的情節。讀懂其中的奧祕,足以超越日復一日的瑣碎,成為全新的自己。
在簡單純粹的童話當中,馮.法蘭茲找到許多超越個人、足以解釋人類心靈與道德運作的基本法則。本次她聚焦在人類陰影面與邪惡面的觀察,用22個童話搭配臨床案例,輔以民族學、神話學、字源學及意象與象徵的擴大比較,不僅還原這些黑暗故事背後隱含的深意,也指引了一條認識自己的路徑。
「我挑選了七個大家熟悉的格林童話,他們都是女性為主角的故事,觸及的正是七種不同的女性心靈面向,七個尋寶圖。用熟悉的故事做分析文本當然是刻意的,因為熟悉的故事在每一個人心裡都已然有了一些自己既定的看法,及至今集體對此故事的觀點,如果,我們可以將這樣古老、爛熟於心的故事拆解出不同的意涵,讓我們對自身所處...
《背離親緣》作者的憂鬱症經典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寫書探討憂鬱症時,要避免將憂鬱症美化或妖魔化都很不容易,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兩種錯誤都犯了。」但也許這樣的寫法才是最誠實的寫法。與其說我對憂鬱症的感覺介於感激和恐懼之間,毋寧說,我以很極端的方式感受到兩者。
繼《幸福童年的祕密》與《夏娃的覺醒》兩本名著之後,關注兒童福祉的心理學家米勒在本書中進一步提出,童年受虐經驗對當事人的健康戕害極深,就算內心否認,身體卻會洩露祕密。米勒分析了眾多著名作家與當代個案的病史,她發現,以孝順為名而壓抑、甚至虐待兒童的「黑色教育」,將在身心留下一生的傷疤。
★只要是人便有陰影,想要透過榮格理論更深入了解自我陰影的各個層面,就不能錯過這本含金量極高的作品。 ★本書以榮格的角度切入,協助讀者循序漸進了解自身的陰影。字裡行間有榮格理論的脈絡,亦有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點,此次作者強森再次發揮說故事的本領,帶領讀者進入既黑暗又光明的世界。
源氏是世俗眼光中的「完美男性」:容貌才情、權勢地位、妻妾愛情無一不缺,但河合隼雄身為心理學家,他直覺充滿光環的男主角並無存在感(不像真實的人)。他從作者紫式部的寫作心理動機來探討源氏諸多情人,分別代表了母親、妻子、女兒、娼婦四種形象,「這些,全部都是紫式部」。
當女性能辨識自己內心運作的隱匿本質並順其而行,
其威力相當於英雄屠龍、建立城鎮,
或是將人民自恐懼中釋放!
† 白雪與紅玫 †
每一個人所陷入的黑暗之事都可被稱為啟蒙,
因為你進入原本就屬於你自己的某些東西,而現在你必須從那裡出來。
† 睡美人 †
無法處理和克服受傷的情感,將為阿尼姆斯攻擊打開一扇門,陷入傷害、怨恨或壞情緒,
此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對什麼事情感到失望或情感受傷而沒有察覺?」
† 無手少女 †
許多女性克制自己不去學習或發展心智,因為覺得這麼做會落入阿尼姆斯的擄獲而無法結婚。
但是她內在想發展自己的渴望仍然存在,於是魔鬼會再度出現,而這次干擾的就會是她的婚姻。
† 六隻天鵝與七隻渡鴉 †
把負面意見或凶暴的情感用一種文明的方式表達,而不只是維持表象的禮貌,是一項困難的功課,
用神話學的語言來說,這是讓一個受詛咒成為動物的人,返回人形的偉大任務。
† 美麗的瓦希麗莎 †
變得有覺知的歷程,是指在心中必須對自己的正面和負面反應清楚明白,並且知道它們在哪裡。
本書出自榮格派童話分析大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不惑之年的講座集結,當時她已浸淫分析心理學超過二十年,經手過無數童話與夢境。且看她以睿智的洞察,解析映照在童話與人生間,彼此呼應的真相。
本書重點
‧榮格派童話分析大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以七個經典童話,說明女性心靈的特徵。
‧結合臨床經驗,點出常見的女性困境與議題,如負向母親情結、阿尼瑪女人、阿尼姆斯攻擊、過分自我犧牲等等。
作者簡介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
馮.法蘭茲博士是公認最傑出的榮格承繼者,更是童話心理解讀最具權威性的代表人物。她擅長於文學、語言學、拉丁文、希臘文以及古代歷史,並於1933年18歲時遇見榮格後,即追隨他直到他1961年逝世。期間她不僅將跟隨榮格所學習到的概念與方法運用於童話分析中,也為人作心理分析,累計分析了65,000個夢。
除此之外,她一生致力於發展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成立「蘇黎士榮格學院」,並四處講學不輟,常受邀到各地授課,內容結集成書,涉及童話、夢、神話學、煉金術、積極想像、共時性等主題,有多達20餘本作品,著作常以大量實際經驗與案例,佐以平易近人的語言講述,現已出中文版的作品有《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童話中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榮格心理治療》(心靈工坊出版)。
譯者簡介
黃璧惠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心理學博士,主修發展心理學。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臺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譯有《踏上心靈幽徑》、《英雄之旅》、《童話中的女性》(後兩本為心靈工坊出版)。
呂旭亞(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IAAP 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陳文玲(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兼X書院總導師)
喬色分(一一擬爾劇團藝術總監)
程威銓(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新井一二三(日本作家)
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榮格對人類心靈的貢獻,就是讓我們更能把象徵的語言轉換成心理的語言;而馮.法蘭茲則是讓我們把遙遠的、他人的童話放進當下的、自己的內在,讓我們與自己相遇。──呂旭亞(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IAAP 榮格分析師)
本書從女性視角分析童話微言大義,補充國族大夢片面神話觀點之不足。馮.法蘭茲利用榮格心理學理論潛入童話內在,分析之深刻,令人折服。──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