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三條主要旋律:城市、飲食與回憶,融入同一道甜美的聲線。疏離或親膩、媚行或清麗,在充滿靈動感的文字中,我們與她與城市還有回憶,形成一種鏡像的多重映照,若即若離、似在台北這個城市又不在,所有的滋味都吞了下肚,但餘下的是什麼呢?
繼《我輩中人》與《以我之名》後,張曼娟中年覺醒三部曲 28篇真情澄澈的散文,28個生命凝視,在時間的巨大沙漏中書寫中年的艱難與豐饒
這是一本奇書 三兩句即醒腦,轉個彎就撞見幽默。 這是一本奇書, 他借草、借木、借露水、借咳嗽、借哈欠之後, 遂成字、成句、成文、成一把薄薄的月光意象。
七年級女作家以細膩真情的散文描繪多元族群女性和自身的生命故事,打破多數台灣人對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的刻板印象。女身裡似有一片汪洋,細膩心緒隨潮汐漲落,女人的肚腹更似大海,神祕柔軟以能孕育生命,一如海明威寫下老人與海的搏鬥,張郅忻也寫下「女人與海」的生命故事,可以綺麗,也可以堅強。
「為什麼那麼孤獨 但我仍覺得是幸福的呢?」 人每往中間游一步,就會發現自己更邊陲化一點; 邊緣人的位置,是看這世界最清楚的地方。 暗黑系文字拾荒者——馬欣,獻給喧囂塵世的深情書寫。 描摹遊走於孤獨邊緣的一張張黑白臉容,揀選心靈疫情下的寂寞殘渣, 我們都是這世界不被理解的怪胎,在繁盛與荒蕪之間求生。...
《四時瑜伽》是一個瑜伽初心者與工作狂重症,三年來週週做瑜伽練習的收穫,像柏油路裡頭閃著光的玻璃碎片,感受到每一次微小而確實的,在時間裡頭經歷各種變化生成。
這片沙漠的風情萬種, 讓我學習著去愛每一個人, 和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如果人生就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旅程── 流浪文學的起點,我們愛上三毛的原點。 三毛逝世 30週年 紀念版
王家衛人生首序 暢銷作家李舒最新隨筆集 細數半世紀前的優雅與風情 佳人與雅士的傳奇往事 如那一抹夕陽下的餘暉 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遺落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
出去、回來,以為走得夠遠
卻不過一頓飯的時光
當下,關於我們
在這城市中如奶如蜜,香甜誘人
因為你,我吃下了一座城
我們該以何種姿態在這城市生存?記憶或是遺忘,留下或是離開,簡單的二分法竟是如此難解。當愛上一個人時,又該怎麼辦?食色本性,勾引纏綿,相依相偎。吃下肚去,怕從此煙消雲散,只好化為一縷記憶的香,緩緩吐出,又輕輕舔嗜。了而未了的,不過一些小事情。這些小事情,足以構築一個城市。宛如你的唇,染紅當下的色。——廖之韻
如同許多現代女孩,廖之韻在城市中居住、吃食、讀書與戀愛,城市的更移轉變與她的成長,有一種對位、呼應、賦格。都在心中響起多聲部的感觸。
她將生命中的三條主要旋律:城市、飲食與回憶,融入同一道甜美的聲線。疏離或親膩、媚行或清麗,在充滿靈動感的文字中,我們與她與城市還有回憶,形成一種鏡像的多重映照,若即若離、似在台北這個城市又不在,所有的滋味都吞了下肚,但餘下的是什麼呢?美麗與哀愁盡在其中。無論是十六歲、二十歲或是更多的歲月,每一個當下,都不容輕率流逝。在廖之韻的創作中,每一刻都氣韻生動。
【作者簡介】
廖之韻
詩人,從16歲開始寫詩迄今,著有詩集《以美人之名》,習慣用詩的角度看世界。
遊蕩於城市中,寫詩、寫文、寫故事,作品常出現如電影般的畫面。某個春夏交替的季節生於台北市,台大公共衛生學系、心理學系雙學士。
曾任雜誌和出版主編,目前從事文字創作也採訪編輯。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