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靜如詩,狂亂若魔,周芬伶凝照自性與他者的至情散文
從清雅茶湯到反送中激辯,從縹緲煙繞到大疫年抒懷
在脫俗之際入世,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沉吟
── 張曼娟首次書寫中年的覺醒.幸福的定義 * ── 超過260萬人搶讀按讚的文章; 引發4、5、6、7年級生熱烈討論專欄。 這個不上不下的生命階段,該有什麼樣的風景?
一切存在著的都傷害了我。 我和你都是等待被虎撲的羊。 ★收錄2015年梁實秋文學獎首獎作品<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收錄2013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佳作作品<精神病院皮下鉤沉>。
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性別的...... 奇形怪狀的台灣歷史,慘絕人寰的愛慾重生 今年最駭人的小說 這是屬於女孩的必經之路嗎?這是屬於台灣的國族寓言嗎? 張亦絢長篇小說代表作
*《花東婦好》之後,散文大家周芬伶的超越之作:映照心靈兩極,冷酷與深情的對話。
*雨客來的時候總在下雨,花客卻在花謝之後到來。有些人等錯了,有些人不用等就會來,這意謂著人生毋需安排,它自有走向。
*從花雨、茶香,乃至醫客與生死離別,在此大疫病時期,她透過醫與病,形塑另一種共通體。
「原來愛不是喜歡,那什麼是喜歡呢?」
「因為不能相互喜歡而相互折磨,就像雨客與花客。」
「原來我不夠愛他,他也不夠愛我。這才構成痛苦。」
「能說得出來的都不是愛。」
澄靜如詩,狂亂若魔,周芬伶凝照自性與他者的至情散文
從清雅茶湯到反送中激辯,從縹緲煙繞到大疫年抒懷
在脫俗之際入世,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沉吟
僻居校園一隅瓦屋,偶有雨客、花客、兒客、貓客、茶客、香客等友親學生往來其間,他們或相伴深談,或激辯質問,或停憩待一切止息,她看見他們的心,同時也望見自己,人與我既是分離的,也是一體的,每一次解離,都為了更多的理解。
在微雨與花綻之際煮茶焚香談書寫字,閑步花竹小徑,看盡人間的瘋狂、決絕與癡傻。字裡有消散的煙,流動的欲望,來去的人,至美而哀。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捕捉「雨霖鈴,花紛飛,人漸去,香仍在」的空冷燃滅,餘情繚繞。蛇有靈,樹有情,人間有更難解的憂思蔓結,只能不斷書寫探求愛,以趨近於心靈。在她筆下,那些鬼、人、精、妖都是自然的事,唯有傾耳靠近,才能得到天語。
「有一種死叫死在生中,有一種生叫生在死中,如同沉香。」
「但願我是。」她說。
關於封面:
客體,與主體相對,是來去自如的流動,設計發想時便朝「流動、動態、曲線、感性」的方向思索,藉由不規則的煙繞,隱喻記憶的往復,而每一位書中的「客」,都代表一個個鮮明生動的故事。(Akira Lai)
作者簡介
周芬伶
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台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等。
她的文字就是生命與生活的真實倒影。她應該是我所遇見最為誠實的散文家。--陳芳明
原來人事與人世的幸福不過一場小團圓,有些小團圓卻只能在身後才明白。這三學分,想忍住眼熱,請阿芬幫我加上。--蔣亞妮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