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考

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Thinking in Systems : A Primer

26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6/01/19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9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6031793
  • 字數: 132,343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光有善意與熱情無法解決問題,你需要的是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以整體、動態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
是複雜動態系統中「化繁為簡」的智慧。
提升系統思考的能力,才能克服思考盲點,
面對複雜性的挑戰,進而徹底解決問題。

工作,其實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然而,有些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或是即使換人想方設法也找不到對策因而疲於奔命。事實上,這是因為面臨「複雜性」的挑戰,牽涉到「系統性的問題」。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15

    混沌失序成新常態,什麼是勝出的新路徑? 搶先掌握未來十年的競爭法則 訂閱經濟最成功典範,十年內擴及190國、訂戶直追兩億 執行長首次公開,在混亂邊緣致勝的經營哲學

  • 電子書: NT$ 300

    別檢討「人」,要檢討「制度」! ​ ✮2023-2024日本最暢銷經營管理TOP1✮ ✮暢銷商管書《數值化之鬼》作者新作,系列突破122萬冊! ✮出版至今,蟬聯Amazon商業榜TOP1 ✮今周刊.商業周刊報導! ✮台灣學界及商界名人共同推薦! ✮超過4000家企業引進識學管理。 ...

  • 電子書: NT$ 338

    人生的品質 取決於思考的素質 拯救瀕臨破產的日航、帶領京瓷持續創新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 分享貫穿工作與生活的27個思考方式 一本帶你撥雲見日、突破現狀的「人生解答之書」

  • 電子書: NT$ 420

    ☆全世界企業界、管理者、金融業者、渴望進化的人都在看☆ ☆淬煉40年、價值1,500億美元的成功法,不藏私公開☆ ☆年度最強商管書,無人能及☆ ☆企業和個人進化必備經典☆ 比爾•蓋茲盛讚:「瑞.達利歐曾給我非常寶貴的指導和忠告,你在《原則》一書中都能找到。」

  • 電子書: NT$ 360

    《逆思維》、《恆毅力》、《零阻力改變》等暢銷書作者 強力推薦!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INC.》、《行為科學家》選書推薦 兩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力薦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作者最新力作 現場實驗 × 行為經濟學 × 賽局理論,完全剖析各種誘因設計的底層邏輯 行爲經濟學家葛...

  • 電子書: NT$ 500

    台灣半導體業的實力與挑戰,一位資深科技記者的30年觀察 從Made in Taiwan到Made by Taiwan   作者林宏文浸淫科技業三十年,在場邊第一排見證台灣半導體業從成長、茁壯到光芒四射。他根據過去的採訪筆記與評論,透過台積電成功背後的故事、張忠謀的管理哲學、競爭策略與傳承交棒等第...

  • 電子書: NT$ 360

    全球局勢變化莫測,市場廝殺,企業生存更難。 有危機,就有意想不到的輸贏;一流人才、一流團隊不會被動等待。 頂尖商學院正夯的一門學問,為最壞的狀況做最好的準備, 關鍵思維 × 管理工具 × 企業實例,開啟贏家的韌性修鍊!

  • 電子書: NT$ 294

    如果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大谷翔平、達比修有與佐佐木朗希! 現任千葉羅德海洋隊總教練、2023世界棒球經典賽投手教練──吉井理人, 公開讓凡才追上天才,讓天才站上世界舞台的最強團隊領導法, 真正的領導,不是勉強他人,而是讓他們學會思考!

  • 電子書: NT$ 315

    不做傳統銀行,把自己當科技公司 十年躍升世界最佳銀行,星展執行長親揭成功心法 ★ 哈佛商學院譽為近年轉型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 獨家收錄》星展執行總裁高博德 商周專訪實錄

  • 電子書: NT$ 294

    文組出身,躋身男性為主的一流國際網路企業決策圈 職場工作亮麗,也不保證人生一帆風順 鄒開蓮不藏私的人生告白,即使充滿挫折,也要勇敢先說Yes!

  • 出版日期:2018-06-19
    電子書: NT$ 338

    如果你心中對於能否擊敗對手有那麼一絲懷疑,請立刻拿起這本書。 ──《競爭大未來》共同作者、策略大師 哈默爾(Gary Hamel) 第一本讓歐洲首席經濟學家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的策略書 金融時報、高盛集團「年度最佳商業書獎」決選名單

  • 電子書: NT$ 285

    不改變,就等死! 一流人才聚在一起,為什麼變成二流團隊?甚至只能展現三流績效? 一定有一種工作方式,能讓團隊的表現不打折,甚至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有的!這種團隊運作方式就叫Scrum! Scrum:不只從A到A+,還要快速拿到A+! 「Scrum」一詞源於橄欖球賽的「爭球」,...

  • 電子書: NT$ 338

    比爾.蓋茲:「想更上一層樓的管理者,必讀的一本書。」 1999 年,傳奇創投家約翰.杜爾拜訪Google。當時這間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沒有實際的事業發展計劃,但是他們抱負遠大,想的是年營收百億美元的未來。杜爾被佩吉和布林兩位創辦人說服了,押下19年創投職涯最大的賭注,挹資近1,200萬美元,條件...

  • 出版日期:2019-08-01
    電子書: NT$ 231

    「每一頁都有深刻的想法,每個故事都會改變你的工作、領導方式,以及你對世界的影響力!」──美國行銷大師 賽斯.高汀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管暢銷書 ◆摩根大通、《彭博社》《圖書館雜誌》年度必讀選書

  • 電子書: NT$ 294

    ★連續10年高踞亞馬遜分類榜TOP1 ★全球銷售破百萬冊,授權36種語言 ★TED同名演講全球4000萬人次觀看 Thinkers50 #18、新世代領導力大師西奈克首創黃金圈理論 揭露激勵人心與創造長期成功的真領導力! 真正激勵自己、打動人心的關鍵, 不是你做什麼,而是你為什麼而做!

  • 電子書: NT$ 450

    ★博客來、誠品一致選書推薦 ★與英美同步出版 諾貝爾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康納曼 醞釀十年 探測人類決策的最大黑洞

  • 電子書: NT$ 367

    ◎投資人最重要的素質是性情,不是智商。 ◎市場預言家的話只會餵飽你的耳朵,絕不會餵飽你的荷包。 ◎耗費20年所建立的聲譽,只消5分鐘就可摧毀殆盡。 ◎永遠要在事前弄清楚交易的內容,投資也一樣。 創業學教授帶162位學生6次親訪,不只股票,很多事連《雪球》都沒提到。

  • 電子書: NT$ 315

    蘋果、谷歌、YouTube 三巨頭CEO破天荒共同推薦! 你可能沒聽過比爾.坎貝爾,但從蘋果到谷歌都聽他的。 他是賈伯斯的商業教練,拯救貝佐斯走出逆境,從零培訓谷歌創辦人, 他教練矽谷頂尖團隊的方法與心法原屬業內機密,首次完整解密。

  • 電子書: NT$ 455

    柯林斯生涯研究無數企業,他發現卓越典範雖然罕見,卻絕非新鮮事,歷來每個世代都有領導人引領企業長期成功,而其中許多致勝關鍵不僅經得起時間考驗、更是現今企業面對快速變動的市場,迫切需要的指引。 在變化加劇的時代,柯林斯重回根本,增訂重新出版三十年前他生涯的第一本著作,那也是他與人生導師比爾‧雷吉爾...

  • 詳細資訊

    光有善意與熱情無法解決問題,你需要的是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以整體、動態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
    是複雜動態系統中「化繁為簡」的智慧。
    提升系統思考的能力,才能克服思考盲點,
    面對複雜性的挑戰,進而徹底解決問題。

    工作,其實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然而,有些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或是即使換人想方設法也找不到對策因而疲於奔命。事實上,這是因為面臨「複雜性」的挑戰,牽涉到「系統性的問題」。

    這本書就是希望帶領讀者進入系統思考的世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從了解「系統」開始。

    究竟什麼是系統?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三大構成要件:要素、連接與功能(或目標)。系統是一組互相連結的事物,在一定期間內,以特定的行為模式互相影響。系統可能引起外力觸發、驅動、衝擊或限制,而系統對於外力的影響,會產生反饋(feedback)的力量。系統可以是一棵樹、一片森林、一個人、一座花園、一家公司,甚至一個城市、經濟體、生態系或地球。

    當我們了解系統的定義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問題無法解決,代表這個問題是「系統性的問題」,它牽涉到整個系統的整體行為,而不是單一行為。唯有在適當的時機、正確的施力點找到對策,才能一舉解決。

    系統思考就是循環式的整體思考,系統內各部分的連結關係形成反饋循環,當系統接受輸入之後,輸出結果會再度回到系統中造成影響。當系統愈複雜,反饋就需要愈久的時間才會出現,形成動態循環。

    作者唐內拉‧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是系統思想家、環境科學家,師承系統動力學的創始人、知名的「世界模型Ⅲ」主要創立者傑‧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她也是「學習型組織之父」、《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老師。她參與合著的《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冊,引領全球關注永續發展的議題,是帶動社會觀念變革的經典著作。

    本書是作者超過30多年的智慧結晶,書中詳述系統思考的3大特徵、6大障礙、8大陷阱與對策與12項變革方式,以及系統共舞的15則生存法則。在生活、工作、組織、環境、政策、社會和經濟等領域應用系統思考,好處包括:
    ◎掌握循環思考的訣竅,跳脫線性思考的限制。
    ◎找到「槓桿點」借力使力解決問題,以免事倍功半。
    ◎掌握發生各種事件的模式,從整體的視野採取長遠對策。
    ◎深入理解狀況與事件的來龍去脈,找出問題本質對症下藥。
    ◎避免「好心卻幫倒忙」,以防善意介入系統反而造成更大的破壞。
    ◎了解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系統而不是個人,脫離怪罪他人或自責的陷阱。
    ◎掌握系統整體的運作模式,面對複雜性的挑戰,從生活到工作都能有所準備。


    作者簡介
    唐內拉‧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
    系統思想家、環境科學家、環境記者、專欄作家,她師承系統動力學的創始人、知名的「世界模型Ⅲ」主要創立者傑‧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她也是「學習型組織之父」、《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老師。
    1972年,她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合寫了《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書,轟動全世界,為全球人口、經濟、環境問題的系統性研究,立下了典範。
     她曾撰寫「世界公民」(The Global Citizen)專欄長達15年,並以此獲得1991年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提名。曾流傳於網路的〈如果世界是100人村〉,就是改寫自這個專欄中「村子的現狀報告」(State of Village Report)的〈誰住在地球村?〉(Who Lives in the Global Village?)一文,梅多斯藉此呼籲人們應更關懷全球現況。1996年,梅多斯創立「永續發展協會」(Sustainability Institute),持續關注環境與永續議題。
     始終站在環境與社會分析研究最前線的梅多斯,1991年獲頒環境保護領域的「皮尤學者獎」(Pew Scholar),1994年榮獲「麥克亞瑟獎」(MacArthur Fellow)。自1972年至2001年去世之前,她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擔任環境研究的兼任教授近40年,致力於經濟學、環境科學和社會變革等領域應用系統思考和組織學習的方法。她著有《成長的極限》(合著)、《超越極限》(Beyond the Limits),以及專欄集結成書的《世界公民》等。

    譯者簡介
    邱昭良
    管理學博士,學習型組織研修中心‧中國學習型組織網創始人,北京學而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中國學習型組織促進聯盟主席、首席專家,國際組織學習協會會員,美國專案管理協會會員、專案管理師認證(PMP)、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特聘教授。著有《系統思考實踐篇》《學習型組織新思維: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系統生態方法》等,譯作包括《創建學習型組織五要素》《學習型組織行動綱領》等。

    媒體推薦

    ◎各界讚譽
    ●以永續發展領域的厚實基礎,作者唐內拉‧梅多斯將系統思考應用於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公共政策、企業管理等橫跨自然與人文社會領域的豐富案例闡釋,以及身為當代組織決策者及個體公民,如何因應動態複雜系統的實用建議與智慧領悟,絕對是本書相較於同類型書籍的最大焦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蕭乃沂

    ●系統思考是動態的、整體的、化繁為簡的思考模式,讓管理者能以全面鳥瞰整個系統的癥結,讓決策者以深刻洞視的思考找到問題根本,而本書是引導大家一窺系統思考的入門。——陳勁甫,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

    ●系統思考是成功的主管與領導者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職位愈高,愈需要「見樹又見林」的能力,唯有如此,方能規畫與洞悉系統運作的機制,進而做出正確甚至更創新的決策。——蔡惠卿,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任何一位希望創辦並成功管理一家公司、一個社區或國家的管理者,都需要閱讀這本書。如今,學習如何在系統中思考,已經成為實現變革的基本素質之一。本書是系統思考領域最好的一本書。——亨特‧洛文斯(Hunter Lovins),美國自然資本管理諮詢公司創始人和主席

    ●唐內拉‧梅多斯是我所認識的最睿智的人之一,她幾乎對於任何問題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潛在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問題。本書闡述了她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因此對於我們這些經常困惑於她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人來說,無異於無價之寶;這確實是一部經典。——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作者

    ●本書清晰易讀,有助於各行各業的讀者把握我們這個複雜世界到底是如何運作的,並善加利用。——盧安武(Amory Lovins),洛磯山研究所(RMI,Rocky Mountain Institute)主席暨首席科學家

    ●梅多斯具有一種獨特的能力,她引導人們超越複雜的概念,洞悉系統的神秘之美。在這本她去世後才出版的書中,她分享各種不同的系統如何以相似的規律運作,並為我們提供了改變內在的系統結構以取得更好結果的具體方法。本書是過去10年間系統思考領域10部必讀著作之首。——珍妮絲‧莫洛伊(Janice Molloy),《系統學習通訊》(Reflections: The SoL Journal)主編、Espira Editorial董事總經理

    ●本書的出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重塑人類對社會生態系統的理解,其影響方式就如同20世紀1960至1970年代《寂靜的春天》一書,教會人類理解生態系統的本質一樣。——奧蘭‧揚(Oran Young),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IHDP科學委員會主席

    ●在閱讀本書時,我始終感受得到大多數決策者和合格的系統思考者之間的巨大差距。如果本書有助於縮小這一差距,這將是作者最偉大的貢獻。——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地球政策協會創始人兼主席

    ●系統思考雖然出自於系統動力學的方法,但其哲學基礎卻根植於東西方智慧深處之真善美。基於創造性系統思維的領導力是解決當今世界各種複雜問題、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本書為重塑我們的創造性系統思維,並且提供「生生之美」(Creativity in Beauty)的哲學基礎和實踐工具,既能在求真的過程中體悟系統之美,又可基於系統觀反思現實問題、汲取系統智慧,防微杜漸,並提供盡善盡美的系統設計。借此跨學科的遠見卓識,可以實踐「生生之德」(Creative Creativity)的智慧,應對各種複雜性挑戰,創造更廣大、和諧與健康的社會—生態—經濟(Socio-eco-nomic)的永續發展之道,為人類謀福利。——孟慶俊(Stephen Meng),美國生成創造領導力研究發展中心

    【推薦序一】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系統思考

    文/蕭乃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中華系統動力學學會 秘書長、台灣電子治理研究中心 副主任)

      雖然《系統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初稿完成於1993年,作者唐內拉‧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教授在本書中對於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的深刻洞察,在今天看來仍具備極高的穿透力與前瞻性。更難得的是,除了以永續發展領域的厚實基礎,她將系統思考應用於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公共政策、企業管理等跨自然與人文社會領域的豐富案例闡釋,以及作為當代組織決策者及個體公民如何因應動態複雜系統的實用建議與智慧領悟,絕對是本書相較於同類型書籍的最大焦點。
      全書以精簡卻環環相扣的三大部分共七章,圓滿達成上述的全面成就。
      首先,第一部部分的兩章奠定了系統的定性特質(第一章)與相對應的定量原理(第二章),透過作者深入淺出的引導,一般讀者可以毫無困難地理解看似複雜的系統動態行為如何連結至簡潔的反饋結構,這些定性與定量基礎也可引領有意深入鑽研系統思考的進階讀者,由心智模式(mental model)進入模式建構(formal modeling)。
      以第一、二章為基礎,第二部分進一步描述動態反饋系統的外顯特質與管理挑戰,包括我們經常觀察到的適應力、自組織與層級性等運作特徵(第三章),以及動態複雜的反直覺行為與其理解障礙(第四章);最後,透過系統基模(archetypes)闡釋多樣化的陷阱(traps)與內隱的反饋結構,並提議化解這些陷阱的可能機會(第五章),例如廣納多元意見參與、跨部門協力運作、差異化管理、鼓勵學習與創新等。而這些跳脫系統陷阱的可能方案,更呼應了許多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觀點與實際解方。
      最後兩章則提議了具體的系統管理與變革方針(第六章),以及身為組織決策者及個體公民如何與動態複雜系統圓融共存所需的全面觀照與智慧(第七章),這些組織管理方針與個人處世智慧,如果直接陳列出來常被視為老生常談;不過,當梅多斯教授將其連結至本書前述各章的系統特質時,則賦予了它們扎實的反饋結構及運作基礎,也使得這些包容傳統與創新的組織管理方針與個人處世智慧,成為得以持續被驗證且修正的假說與命題。
      更重要的是,這些可以被持續驗證且修正的假說與命題,即為本書將系統思考連結至各領域實務與研究的關鍵貢獻,也就是讓系統思考成為各領域理論視角(theoretical perspectives)的系統稜鏡(systems lens),例如演化論、總體或個體經濟模型、公共政策變遷、組織變革等,只要其問題範圍與本質包涵隨著時間演變的動態行為,以及其背後增強迴路、調節迴路、時間延遲的基本元件,系統思考都有可能將這些多元理論視角以反饋結構呈現出來,不但使得系統思考導向的問題理解與解方透過實證而得以與多元學理對話,也使得它具備了超越各領域典範的潛力。
      對於具備豐富管理經驗的各專業領域讀者而言,除了循序閱讀本書各章之外,也可嘗試先閱讀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先快速掌握動態反饋系統的外顯問題特質與管理困境,並透過系統思考觀點的槓桿解方(第六、七章)與其實務經驗相互對照體會,最後再以深入理解動態複雜系統的定性與定量基礎(第一、二章),對於管理實務經驗相對欠缺的讀者(例如各科系的大學部與碩博班學生),則足以發揮提綱挈領的引導功能。
      最後,對於有意深入鑽研的讀者,這些定性與定量基礎更提供了衍生系統思考的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模式建構與模擬分析的法門,相信修習者將更能領略動態複雜問題本質並設計驗證如何與其圓融共舞的系統思考。

    【推薦序二】認識系統思考,避免好心卻幫倒忙

    文/陳勁甫(哈佛大學決策科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中華談判管理學會副理事長、葡萄王生技公司獨立董事)

      過去,我們總是相信善有善報,凡事本於善意努力去做就對了。然而,英國經濟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就指出「通往地獄之路往往是由善意所鋪成的」。就像《系統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第二章〈系統大觀園〉提到「好心辦壞事」的觀念,當系統出現問題時,人們通常基於善意,想要插手干預或借助政策,試圖修補系統。然而,干預愈多問題愈加惡化,將系統推向錯誤的方向,愈多的善意對於系統的負面影響也愈大,結果出於好心的干預反而幫倒忙。
      為什麼會這樣?
      2010年,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艾德蒙‧賽法拉倫理中心(Edmond J. Safra Center for Ethics)啟動一項名為「機構腐壞」(institutional corruption)的五年研究計畫,探討普遍存在現今社會的現象與問題。研究一個機構與組織在當時的系統或策略影響下,執行合法甚至符合倫理規範的作為,卻導致該機構效能不彰、人民對該機構的信任降低。
      舉例來說,2008年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起源,是美國政府讓人民有能力買房以圓美國夢並提振經濟的「善意」。又如1994年台灣推動教育改革,源於教育當局希望減輕學生升學壓力、提高多元學習與教育品質的「善意」。然而,結果卻是從1995年起的二十年間,台灣的大學院校成長四倍(大部分從專科升級)。但是,學生的升學壓力仍大,而畢業薪資、教育品質卻未能有效提升(甚至不增反降),必須在未來再次裁併三分之一的學校,引發另一場危機,也降低人民對高等教育體系的信任。
      顯而易見地,這些都是基於「善意」的源頭,過程中各方也都努力推動,結果卻帶來近於災難的傷害。
    為什麼系統中的每個要素或事物都在忠實且理性地運作,但是,這些基於「善意」的行動,結果卻弄巧成拙?
    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系統思考!
      今天人類面臨的各種複雜問題,來自工業時代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認為一切事物都可被拆解和還原,形成一種獨立的系統。然而,管理者所面對的問題,通常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影響。不能只以了解系統的各個構成部分來認識系統整體的行為,造成陷入瞎子摸象的迷思;更要注意的是,部分最佳化的總和往往小於整體效益。
      本書第一章〈系統之基礎〉提到,系統會對各種錯誤或不足之處進行修補、改善和調整,以實現其目標。甚至藉由局部瓦解來進行自我修復,而具有調適性。像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之後,人們始終相信自由競爭市場是一種設計得當可以自我調適的系統,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將個體的自利推向公眾共同的利益。縱使系統沒有,也可以藉由人的發現與介入進行矯正。然而,自由市場與法律規範仍有失靈的時候,像是2008年金融風暴,即未能及時修正。
      前美國聯準會(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在美國眾院的聽證會時,坦承金融風暴是「過度信任金融機構的自我保護與自律能力,輕忽政府監督管制的重要性」。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一些,這或許這正是系統以局部的瓦解進行自我修復。
      在個體層次上,因為人們的有限理性又傾向於從自己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出發,但如果系統成員過分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了整體的目標,每個人的行為匯集起來常導致每人都不樂見的結果,正像癌症細胞過分膨脹而傷害人體系統導致衰亡。如同世界銀行(World Bank)環境部高級經濟學家赫爾曼‧戴利(Herman Daly)所說的「看不見的腳」(invisible foot)的力量壓過「看不見的手」。
      因此,如果我們不能體認正處在一個系統交錯(systems of systems)的世界,所有的要素都是互相連結彼此交錯影響的複雜動態系統,不只無法將關鍵資源投入重要槓桿點,最後白費心力、適得其反。又因為目標錯置、規避規則、轉嫁負擔等現象,導引系統往錯誤方向發展,或有形無實扭曲系統動力,削弱系統維持狀態的能力,也減低解決根本問題的努力,最終耗盡干預者的能力或資源。
      書中指出,人們常能判斷系統槓桿點,卻往錯誤的方向推動。如同系統動力學創始者傑‧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在《城市動力學》(Urban Dynamics)指出,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是一個槓桿點,他主張「補貼愈少的城市發展愈好」。當時,美國許多城市大規模推行補貼政策,最後都邁向沒落。又如教育體系通常不是激發而是限制了兒童的創造力;經濟政策往往傾向於支持現有大企業而不是激發創新企業。
      最後,本書第六章〈系統的槓桿點〉提醒我們要了解系統典範,但也要能跳脫典範,必須以赤子之心對待整體現實,保持謙虛的學習與堅守善的美德境界,進入謙卑「空」的開悟境界,看似無為卻能更優雅地與系統共舞。
    系統思考是動態的、整體的、化繁為簡的思考模式,讓管理者能以全面鳥瞰整個系統的癥結,讓決策者以深刻洞視的思考找到問題根本,而本書是引導大家一窺系統思考的入門。

    【推薦序三】了解系統思考,從看穿表象開始

    文/張國洋(「大人學」聯合創辦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暨商業流程顧問、部落格「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共同版主)

      前陣子搭計程車,司機正在收聽廣播電臺的政論節目,我閒來無事,也就跟著聽。
      當天節目聊的主題是電價問題。其中一位名嘴提到,今年台電盈餘將超過新台幣550億元!但為何會賺這麼多錢呢?他補充說明,這是因為今年國際能源價格下跌,所以台電平白無故地賺了一大筆錢。接下來,他就批評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台電應該立刻把這盈餘反映在電價上,所以,他訴求隔年電價應該要大幅降價。其他的名嘴當然有的支持、有的反對,一群人鬧哄地吵成一團。可惜因為路程不夠長,後面我沒聽完,就下車了。
      不過這整串討論,很典型就是只見問題的部分表象、掉入「事件」陷阱的辯論。
      我們大部分的人,因為要搞懂「整個系統」有困難,所以往往有兩個傾向。一是把系統切割,每次只看其中一小塊,也就是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另一個是跟著當下的「事件」做出反射性的反應,像是台電盈餘高,立刻就想要處理這一事件。
      然而,這兩個過度重視事物部分表象的習慣,很容易讓我們忽略問題全貌,導致最後決策失當,或是明明想撥亂反正,卻總是無意間擾動系統,讓系統的後續反應跟自己期待的結果天差地遠。
      以電價是否該調降而言,如果我們只著眼於台電今年的盈餘,這靠著國際能源價格下跌賺來的利潤確實沒道理。可是如果我們直接把明年電費大刀一砍,卻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後遺症。
      比方說,盈餘其實可以改善既有的發電設備。很多設備都老舊了,不趁著有錢時汰舊更新,難道要等到虧損時才處理嗎?而且,改善是需要時間的,不趁著現在有盈餘、今年電力又不吃緊的時候處理,只是急忙把這盈餘換成便宜的電費,之後整個電力供給不就可能很危險嗎?
      此外,我們再繼續思考,調降電費直接的影響是讓民眾養成「電很便宜,可以任意揮霍」的印象。但是,國際能源價格未必能長期維持低廉,等到日後能源價格往上調漲,民眾習慣卻未必能輕易改變。更何況,台灣的發電能力其實會愈來愈困難。以目前的社會意識,核能發電不受擁護、風力發電興建遭到抵抗、太陽能發電推廣成效不彰,再加上因為PM2.5的議題延燒,罪魁禍首火力發電肯定也將愈來愈不受到主流接受。換言之,長期台灣的電力看來將愈來愈難以開源,所以這時候似乎更該培養民眾節流的意識。
      所以,若把這整個系統的全貌都思考過,我們就會發現調降電費,雖然短期或許滿足了某些公平正義的觀點,但長期而言卻對整個社會有害無益。
      而這類系統思考的例子,不需要偉大到國家民族的層面,事實上,更多狀況是發生在你我的周圍。舉例來說,設計不良的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容易造成部門對立,甚至造成員工為了達標而做出一些違背組織利益的事情。再如大部分的人容易傾向今天吃油膩的高熱量食物以獲得眼前的快樂,而忽略這樣行為長期對健康的危害。又如醫療體系即將崩壞,但我們只從事件上看到醫生的抱怨、醫病關係的破壞、國際藥廠撤離台灣,但卻少有人能想出系統面的策略解法。我們也常常容易在面對小爭議時對親人任意發怒,而忽略了這樣一時的勝利,可能影響長期關係的健康性。
      總之,人們直覺的決策以及針對事件的立即反應,通常都是錯的。也因為都是錯的,太多的人很容易受困於關係不順利、經營阻礙、社會問題、慢性病,以及愈來愈大的生活壓力。
      然而,大部分人不懂得如何看懂人生的每個局,以至於愈是直覺地對個別事件反應,愈讓自己狀況惡化,越讓自己卡住無法動彈。這是因為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有其脈絡以及積累在其中,通常不可能只靠單點突破。舉例而言,身體的病痛,常是時間造成的痕跡。像是胃痛不是突然發生的,常是因為我們生活、姿勢或飲食不正常所累積的慢性結果。
      由於身體有自癒能力,所以如果只是偶爾不正常,身體會慢慢調整過來;但若讓這些異常狀況持續,當超過身體自癒能力,最後就會變成疼痛甚至轉為慢性疾病;而我們卻到這個時候才注意到警訊。人又因為容易對事件的警訊過度反應,所以往往做出錯誤的處置,像是買止痛藥服用。但我們若不能退後一步搞懂這整個系統脈絡,只是消極止痛,問題不但不能化解,反而因為關閉了身體的警告系統,我們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直到身體再也無法自癒為止。
      換句話說,系統思考聽起來好像是某種學術專業才該研究的知識,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每個人都該理解的觀點。
      這也是為何我看到《系統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這本書的譯稿,立刻就愛不釋手地把它整個讀完。雖然這本書對普羅大眾是會有一點硬,但如果你想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可將這本書列入必讀書單之中。讀完之後,你一定會對各類系統全貌,有不同的觀點;對於日後遇到的各類系統問題,也會有全然不同的思維!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5108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