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代已經遠離,我們已經置身設計的當代。在日常之中,已被鋪天蓋地的「設計」所包圍,穿戴裝置是設計,購物網站是設計,口罩APP也是設計。難以想像少了這些設計,人類要以什麼姿態生存?當好的設計足以影響社會,改變世界的此刻,探討「物」與「人」,「社會」與「世界」的脈絡關聯,是設計時代必備的功課,也就是《尋常的社會設計》的核心內容。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嚴肅的思考已成過去,迎向娛樂與激情的我們,是否將毀於自身所愛。 ◎亞馬遜讀者強力推薦媒體批判經典 ◎波茲曼之子安德魯撰寫二十周年版序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2016新版專文推薦 在《一九八四》中歐威爾害怕禁書,害怕我們受到文化箝制,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則害怕沒有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想讀...
電子郵件,免費!照片分享,無上限! 你是否想過,隨手可得的免費內容、便利的免費服務,到底都是誰在付費? 如果商品免費,那你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 你我可能都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賣給了注意力商人!
經歷換照風波重創,蓬萊仙山電視台2011年關台,創辦人莊添光逝世近10個年頭之後,熱血文史青年黃郁仁,自告奮勇地加入仙女藝術家倪瑞宏的行列,進行了關於蓬萊仙山電視台的田野調查。這個看似台灣版《AV帝王》的故事,是電視史上一塊消失的神祕拼圖,他拾落遺失的部分,想盡辦法要將它拼湊完整,瞭解那個在記憶...
在認識媒體之前,先讀這本! ◎二○二三全新版作者序 麥克魯漢——媒體的先知 媒體及文化評論家馬歇爾.麥克魯漢在一九六○年代就已經被稱為「媒體先知」,他所創造的「地球村」、「人人皆為出版者」等概念,成為全世界人人熟知的名言。
☆ 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重磅推薦 ☆ Amazon 800位讀者好評分享 高度量化時代,數字絕對更會騙人,騙更大! 統計、圖表、懶人包,常是理性裝扮的鬼扯, 點贊、分享、演算法,助長類事實瘋傳成禍。 掌握數據的底層邏輯,洞悉科學量化包裝術, 資訊批判思考力,是最強自我保護力!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沒人告訴你,報導應該這樣寫!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報導者,如何讓你的內容脫穎而出? ★《華爾街日報》內部培訓手冊改編而成,紀實寫作者必備的撰稿聖經★ ★出版逾30年,長踞AMAZON新聞類教科書暢銷榜前5名★
《資訊判讀力》是一本學會如何拆解訊息、分析可信度的書,也是一本深入分析資訊操弄和其影響的書,更是一本集結各領域學者專家一起來尋找答案的書。 如果你是一位網路和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本書將是你在資訊叢林下的生存守則。如果你是一位想跟年輕人溝通的老師或爸媽,本書能讓你了解新時代的資訊問題。如果你對各種...
•21世紀最具開創性與啟發性的視覺文化論述 •讓你在影像爆炸時代中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 重新理解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作者追溯視覺文化的歷史根源,從自畫像的歷史如何演變為自拍,牽引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如何導向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然而科技日新月異,眼見不再能為憑,「觀看」也逐漸變成某種表演。...
數位性涉及美學範式與檔案倫理等課題,交錯為數位檔案表面的魅影運動,貫穿臺灣當代文化數位化的實驗,也成為本書聚焦探索的主題。本書關懷臺灣當代數位文化生產,針對八種不同文化物件進行理論論述與案例分析,其中橫跨文學、電影與當代藝術等不同領域。藉由八件數位檔案物件的個案研究,本書對於臺灣當代文化部署的數位體...
《比遠方更遠》年代可溯及上個世紀的冷戰,但核心關懷則與作者先前探討心理學和家庭動力的巨著一脈相承。不過,本書還捕捉了不同國族的歷史與社會動盪,反映出迥異於前作的心理。作者從個人的身分認同擴展至民族的身分認同,勾勒出不同族群的心理狀態,犀利之外,更難得的是不失悲憫。一如《背離親緣》,他在本書中盡其...
赫緒曼寫作本書的動機,即起源於新自由主義即將席捲世界的時刻。他分析三種反動修辭法:「悖謬論」、「無效論」與「危害論」,這些論述不直接反對進步價值,而是反對實踐進步價值的行動;反動的修辭是用來說服大家,你不必、也不應該採取進步性的行動, 因為你怎麼做都沒有用,甚至會導致反效果,或摧毀既有的改革成果。
從晚近的《俗女養成記》、《花甲男孩轉大人》,2010年代的《真愛找麻煩》、《回家》,再上溯至《流星花園》,台灣電視劇從被納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就成為東亞流行文化圈一員,記錄著流行文化的種種趨勢和變化。 本書將劇集的性別展現置放在國族政治與中國資本和全球資本的競合脈絡中思考,探討在商業國族主義運作下,中...
拿起工具,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設計時代的自我啟蒙,重新丈量我們與物的距離
一位到地的社會學者,一股道地的設計新思潮
*一本為後人類的「設計時代」所寫,融入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設計新思潮」。
*消費時代已然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會是設計的時代,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設計能夠改變社會嗎?」「設計需要去改變社會嗎?」
消費時代已經遠離,我們已經置身設計的當代。在日常之中,已被鋪天蓋地的「設計」所包圍,穿戴裝置是設計,購物網站是設計,口罩APP也是設計。難以想像少了這些設計,人類要以什麼姿態生存?當好的設計足以影響社會,改變世界的此刻,探討「物」與「人」,「社會」與「世界」的脈絡關聯,是設計時代必備的功課,也就是《尋常的社會設計》的核心內容。
本書作者Jerry鄭陸霖細說從頭,自人類先祖走下樹梢腳踏實地開始推演,在人類進化的各個階段,找出了相對應的工具:榔頭、地圖、地球儀與手推車。每種工具不但標識了人類演化進程的座標,甚至得到了一個結論:「不是人創造了工具,而是工具創造了人」。物與人的密不可分,維繫到當代。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掃地機器人等在日常中舉足輕重,甚至5G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在相信工具所帶來的進步同時,也需要重新檢視「物」與「人」的關係,由外而內以複眼觀看世界。
尋常的社會設計,是小寫的,是普遍存在的,不是設計的一個支系或是派別,而是對設計的一種立場與態度。設計應當是尋常的,是關照社會的。在設計時代的當下,以複數思考的慧眼,走出集體遮蔽的陷阱,與更寬廣的物我關係聯結。並且召喚被我們遺忘的身體性,完成當代的再次啟蒙。
《尋常的社會設計》全書分為三部──
第一部 設計人類學:一個工具,一個座標
重寫人類歷史,一字一百年,一個「人與物」交織而成的史觀。
以榔頭,地圖,地球儀,手推車等工具,標誌出人類在各個演化階段的座標。
不是人類打造了工具;而是工具創造了人類。
第二部 古典社會學家在「設計的」當代:群與複數思考
重寫三位古典社會學家:孔德,涂爾幹,韋伯,運用他們的學說與主張在「設計的」當代中操作,我們會發現這些社會學先趨們是否生錯了年代?
穿戴裝置,社群軟體,智慧型手機諸多設計產物誕生後,社會學者是否如虎添翼了呢?
第三部 DXS實驗室筆記:在複數的軌道中試圖著陸
歷經了人類演化與複數思考的建構後,敘述回到了自身,重新召喚被忽視的身體性。在尋常的生活裡,在閱讀的脈絡中,在孕育萬物的風土之間,我們都是地上的繁星。
拿起工具,成為更完整的你。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做出台灣人文思想者對「設計時代」的在地提問與創新回應。在人與物,社會與世界的脈絡關係中,養成複數思考,並且做好理解設計,駕馭設計的思想武裝。
讓我們群起擒抱「設計的」時代。
作者簡介
鄭陸霖
台北大稻埕人,人稱Jerry的資深部落客
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國際設計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編輯委員
前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週刊編集》、《La Vie》、《數位時代》專欄作家。
為修煉設計時代的社會學新感知,中年自中研院離職加入實踐工設,成立DXS Lab 全力研發讓社會與設計可以彼此廝混、互相撩撥、雙向給力的各種套裝知識,讓落地的思想可以親近大眾、回流社會。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李明璁(自由學者,作家)
跨界複數推薦──
太刀川英輔(社會設計事務所NOSIGNER CEO)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李取中(《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官政能(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鄭慧華(獨立策展人)
「關於設計,關於社會,關於身體」
「與時代擒抱的『哲學完美時刻』」──詹偉雄
「一篇篇由人與物所交織投射出的迷人史詩」
「無論從任何一篇開始,都能被作者獨特的史觀、物觀與人觀,立刻吸引進去。」──李明璁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