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死刑量刑之準則及程序的保障,舉凡量刑因素、「教化可能性」、證據調查等問題,都有待建立、釐清和適用。
本書從量刑制度、國際人權公約及相關案件之探討,給予死刑辯護理論和實務上的建議,盼能守護基本人權價值,並持續彰顯人權之精神。
檢察官依法行事,竟會成為罪人? 我們的社會,究竟生了什麼病? 這是一本寫來改變社會的書,因為一切再不改變,也許就來不及了 披露檢察官、警察、媒體最真實的面貌 ★ 電子書獨家收錄〈作者辭呈〉
2021唐鳳增【福】春聯,開放下載! 已購書讀者請直接下載附件zip檔~ 我的全部,都公開透明在這邊了; 我所看待的自由和未來,也將與各位一同分享。」 第一本經唐鳳認可,串連她的過去與現在,遠眺自由與未來的深刻之作。
星國年度TOP1暢銷熱門話題書 揭開新加坡人的「家醜」,不敢公開的社會真相 全球GDP人均所得亞洲第一、世界排行第八 人民擁房率90%,貧困人口卻可能高達20% 外人稱羨的新加坡, 存在著高度的不平等與扭曲狹隘的價值觀……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寵兒生出唐氏症寶寶、異 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基督徒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在台灣,廢除死刑至今仍是未竟之業,自兩公約施行法公布施行以來,將國家更積極的人權保障義務帶進個案,對我國死刑案件之量刑有其影響力;然而,死刑量刑之準則及程序的保障,舉凡量刑因素、「教化可能性」、證據調查等問題,都有待建立、釐清和適用。
本書從量刑制度、國際人權公約及相關案件之探討,給予死刑辯護理論和實務上的建議,盼能守護基本人權價值,並持續彰顯人權之精神。本書名為《死刑的重量:重大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護與挑戰》,其「重量」一詞,除了揭示死刑制度對於生命所帶來的沉重,也意味著面對死刑判決時,是否還有「重新裁量」的可能性?
將死刑辯護的經驗與技巧記錄下來,成為一種系統化的知識,能夠出版、傳遞出去,對於正在或將要從事死刑辯護的律師而言,都具有重大意義與極高的價值,能一定程度幫助死刑辯護品質的提升,這是本書出版的意義。(尤伯祥)
本書從國際公約的規定,延伸到死刑辯論的概要,然後進展到一般性的量刑證據調查,觸及萬年難題的「教化可能性」,最後開展了將來發展的可能性。(李茂生)
這幾年台灣在人權保障上的進步,有目共睹,死刑辯護也朝向精緻化、專業化邁進,為了保障社會中最弱勢的人民,希冀台灣司法的掌舵者於積極推動各項司法改革的同時,能效法國荷貝・巴丹戴爾(Robert Badinter)的勇氣、南非憲法法院的智慧,在重新思量後,終結死刑,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彰顯司法對於生命的尊重。(周漢威)
在一群專業律師和法律人之前,談論死刑,對於個人,最有牽連的,應該是精神障礙者與精神鑑定,兩個關鍵詞。
最重要的是,對於死刑的裁量,現行程序制度上的缺憾,我和本書諸位作者一樣,希望有更深刻沉靜的討論。(楊添圍)
律師的使命,就是在沈重的死刑判斷中,透過與法院反覆辯難,讓審理者、讓接觸到這個案件的當事人、讓所有閱聽的社會大眾,能夠有機會重新思考究竟何謂「求其生而不可得」,而非僅是憑空在判決中馳騁修辭,浸淫在抽離具體脈絡的正義泡泡裡。(謝煜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