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法師首度暢言修行祕辛!
一位滇緬戰爭的孤雛,以無盡的願力,為有情搭起親近佛法和禪修的橋樑,慈悲接引遭逢人生困厄的人們。
心道法師說:「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所以,來坐禪吧, 禪可以帶你進入「心和平」的境界, 回到快樂的根源 離苦得樂,萬事可解 生活在對立的世界, 我們天天面對著層出不窮的問題與苦難 大到全球國際性的對抗 ──民主共產之爭、貧窮剝削之苦、宗教對立之災── 小至個人的生活願望 ...
「CBETA電子佛典集成」內容包括《大正藏》1-55及85冊、《卍續藏》選輯、《嘉興藏》選輯、歷代藏經補輯、《藏外佛教文獻》等等,共收錄4165部(16925卷)佛典,約有1億7千萬字的本文及校註,以及386萬筆的經文用字修訂。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
心道法師實修多年,不曾間斷,對佛法的精要「停心」以及禪修之法,有著深刻的體悟與見解。你將在心道法師質樸的文字中,領會禪修的奧妙,從覺知中找回清明覺醒的心性。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
本書《佛法大將舍利弗‧神通大師目犍連》是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系列套書的第一冊。主要介紹佛陀身邊的兩位上首弟子,一位是以「大智慧」著稱的舍利弗尊者,另一位是以「神通」著稱的目犍連尊者。佛陀曾比喻舍利弗就如母親,清楚地組織教法,並詳細分析它的內容,讓弟子們在解脫道上出生,敦促他們達到入流果。然後,...
你的心,是煤炭或鑽石? 痛苦時,你以為心像煤炭,黑暗、沈重又脆弱。其實,你的心像鑽石,透明、閃亮又堅不可摧,因為心的本質是空性、是佛性,煩惱只是暫時的遮障。 重點是:如何把煤炭還原成鑽石?
心道法師首度暢言修行祕辛!
一位滇緬戰爭的孤雛,以無盡的願力,為有情搭起親近佛法和禪修的橋樑,慈悲接引遭逢人生困厄的人們。
本書披露心道法師出家前,當過水泥工、賣過檳榔、當過臨時演員、米店夥計的精采歷程,以及出家後在墳塚荒山修行,克服恐懼與孤獨,突破身心的極限,達到歡喜自在的完整心路。
觀念,是真正的財富,也是世俗財富的關鍵!觀念對了,就有好運氣、好善緣,就有好的開始。願力,就是好的觀念;就是一念之間。
小我的願力到大我的願力,不管大小,不管凡聖,都是一心之間。心量有多大,慈悲就有多大;慈悲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所以我們學佛,要學習大心量、大願力、大慈悲。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要找到慈悲的價值,以大悲水去灌溉一切緣起,要有大願力。「自淨其意」是如何修心養性,如何明心見性,從明心見性到遍智的緣起,成就佛道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成就心靈與物質共生、一如、不二的真如世界。
願力是善的財富,學佛是種植、耕耘善的財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願力的財富。
──心道法師
心道法師十願:
.第一願:願,世界遠離戰爭
.第二願:願,緬甸保持佛陀傳承
.第三願:願,人心知恩感恩
.第四願:願,生活不離般若
.第五願:願,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六願:願,工作種福田、生活即是禪
.第七願:願,回歸佛陀的圓滿教育
.第八願:願,逆境中時時處順
.第九願:願,宗教作和平橋梁
.第十願:用禪,釀造和平的DNA
作者簡介
釋心道
心道法師,為靈鷲山無生道場的開山和尚。1984年於東北角福隆創辦靈鷲山、2001於臺北永和創立世界宗教博物館、2003年於紐約創立國際非政府組織「愛與和平地球家(Global Family for Love and Peace)」。
【出生與修行】
俗姓楊,祖籍雲南,1948年生於緬甸臘戌省賴島珊的賴坎村,遠征軍後裔。4歲時,父亡于匪亂,母妹離散而去,隨姑父流浪雜活為計。9歲,為西南聯軍遊擊隊收容,隨軍叢林野戰求生,嘗目睹阿羅漢飛越水潭聖跡,種下慕道解脫的種子。
13歲撤退至臺灣,始受正規教育;15歲時,從軍中醫官初聞「觀世音菩薩」故事,得《普門品》,悲欣交集,遂以「悟性報觀音」、「真如度眾生」、「吾不成佛誓不休」三誓句刺身,為專志修道脫離軍籍,茹素禪坐,貫徹爾後。25歲時,相依為命的童摯猝死,頓感無常毅然出家。
【宗風與教育】
1973年於佛光山剃度就讀叢林學院,仍勵行禪修,嘗夜不倒單,8個月後隨閉關因緣轉向頭陀行,歷塚間山洞十年餘的孤獨實修,驗明心性,體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心道法師的修行以禪為本,主張三乘合一的佛陀本懷,提倡「生活即福田,工作即修行」的生活禪,以華嚴精神作跨宗教對話交流。1994年,接受緬甸國師烏郭達賴法嗣受名「烏古達剌」;2001年,得寧瑪噶陀派莫札法王認證為該傳承成就者卻吉多傑轉世,賜號「巴吉多傑」(吉祥金剛), 2007年受臨濟本煥長老傳法嗣,法名常妙心道,積極促進南北傳佛教交流,並志願改善人類教育,從宗博的基礎上,致力復興那爛陀,推動一所生命和平大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