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必讀經典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荒誕哲學大師
卡繆經典代表作
風將會摧毀這座鏡子之城,將它從人類的記憶抹去, 所有的一切從一開始到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一次, 因為遭詛咒百年孤寂的家族在世界上不會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諾貝爾文學獎大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出版50週年,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全新翻譯!
《地下室手記》是認識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關鍵之作。他似乎透過小說告訴我們當時最缺乏而卻是世上最可貴的東西──個性,又彷彿藉由小說主角的任性來諷刺失控的個性導致規範崩潰、社會瓦解,並提出一連串刻薄的質疑圍繞在這些看似矛盾的議題上,來拷問讀者……
因為愛情,予伊放下傲慢,改頭換面 因為愛情,予伊智覺偏見,激出真情意 珍.阿斯頓傳世的浪漫經典《傲慢佮偏見》 這回,咱用台語來啖愛情的鹹酸苦汫、糖甘蜜甜
《愛在瘟疫蔓延時》以戰火動盪的大時代為背景,在前後橫跨超過半世紀的時間裡,寫盡了愛恨嗔癡的眾生百態。馬奎斯巧妙地將愛情的相思之苦比喻成瘟疫的病狀,而這段無法觸碰、充滿無奈的戀情,也如同無法治癒的絕症般,永無止盡地蔓延下去。 馬奎斯:有兩本書我寫完後整個人好像被掏空了一樣, 一本是《百年孤寂》...
★真正全新譯本 ★師大翻譯研究所與遠流合作「經典文學新譯」計畫第二本書 在一個語言墮落的時代,作家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在抵抗暴力和承擔苦難上做一個永遠的抗議者。 ──喬治.歐威爾 他不怕分離,不怕被出賣,不怕受盡折磨, 他唯一害怕的,是那股讓他不能再愛人的力量。 在二十...
在滿目的荒蕪中, 唯一不變的,是她孤注一擲的愛情。 張愛玲:我只希望讀者們看這本書的時候, 能夠多少嗅到一點真實的生活氣息。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版
12個關於流浪的故事,12種孤獨到底的情狀 每個人物都光彩奪目,每篇故事都宛如寶石 小說家心目中最完美的小說! 馬奎斯顛峰狀態的殿堂級神作! 胡淑雯 專文導讀 王定國、伊格言、吳曉樂、高翊峰、陳雪、郭強生、黃崇凱、童偉格、韓麗珠 等小說家致敬推薦!
喬治・歐威爾的經典小說《一九八四》,是一個人的夢魘式奧德賽遠遊,他經歷的是一個由交戰國家統治的世界,以及一個不但控制資訊、也控制個人思想記憶的權力結構。一個名叫溫斯頓・史密斯的小公務員,在大洋洲共和國冰冷灰白的環境下,加入了一個秘密兄弟會,追尋一段禁忌的婚外戀情——結果卻成了被追捕的國家公敵⋯⋯也是...
《十日談(套裝上下冊)》作品敘述一三四八年佛羅倫斯瘟疫流行時,十名年輕男女在一所別墅避難,他們終日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十天講了一百個故事,故名《十日談》,其中許多故事取材於歷史事件和中世紀傳說。
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決! 睽違六十年,翻譯名家陳榮彬全新譯本《白鯨記》,見證亞哈船長與大白鯨莫比敵的海上傳奇。
「你的短處就是看誰都不順眼。」伊莉莎白說。 「而妳呢,」達西笑著說,「就是喜歡誤解別人。」 然而,在愛情的面前,他們都得放下傲慢與偏見 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歡喜冤家,珍.奧斯汀最膾炙人口的一部作品
我以為他們是想治我的罪,但他們只是想審判我的人格。
他說,他曾探索我的靈魂,但卻一無所獲。
我必須承認,這、根、本、一點也不重要。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茂生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雅嫺
──專文剖析
燠熱的烈陽下,槍鳴彈落,直到面前的阿拉伯人再也無法動彈。
這天的陽光和母親下葬那天一樣,刺痛著我的額葉。
莫梭原本樸實無華到不值一提的人生,
卻在母親逝世後,每一件事都突然失速偏離軌道。
那個不願見母親遺容的事、那個在守靈夜喝了咖啡牛奶的事,那個在葬禮上不落淚的事、那個喪禮隔天看了喜劇片的事……那些根本毫無關聯的瑣事,居然在未來通通變成了莫梭人格的量尺,一步一步被解讀為定罪的證據。
「正在接受審判的究竟是誰?」
莫梭知道是自己,但有好幾個瞬間,他又不是很確定。
在檢察官與律師每一次的相互詰問中,他感覺自己的靈魂都在不斷地被抽離出去,被排除於事件之外,被排除於法庭之外,被排除於現場所有人的心靈之外。
在莫梭想出答案之前,社會的模板還在無情的輾壓,將人們型塑成同一種樣貌,用世界的法則將每個人都寫成標準答案。
而你,想成為的是世界裡的一般人,還是世界外的異鄉人?
作者簡介
卡繆(Albert Camus,1913-1960)
一九一三年出生於北非法屬阿爾及利亞,父親在他未滿周歲時,就不幸葬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而幼小的卡繆和哥哥便隨著文盲且近乎全聾的母親搬回外婆家居住。儘管生活環境十分艱難,但卡繆因其小學及中學的老師慧眼識英雄,而扭轉了他看似昏昧無光的命運。在他往後的人生中,阿爾及利亞的陽光、沙灘和地中海風光,皆轉化為卡繆思想與精神上的奠基,也變成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十七歲那年,卡繆由於感染上肺結核的緣故,好幾次的發病都讓他不得不提心吊膽死亡的突然來襲。面對這麼一個隨時可能結束的生命,也造就他在作品中不斷提及「死亡」的命題。
一九三三年起,卡繆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阿爾及利亞大學攻讀哲學,而後加入了法國共產黨。畢業後,卡繆以記者的身分,報導了許多中下勞動階層與穆斯林的生活疾苦,同時也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並創立劇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曾任《共和晚報》及《巴黎晚報》編輯,德軍侵法後則領導地下反抗運動報紙《戰鬥報》,成為法國最重要的意見領袖。最終卻在一九六○年一月四日,因車禍而不幸去世,享年僅四十七歲。
「荒謬」與「反抗」一直是卡繆思想的核心,他也是第一個讓「荒謬」成為存在主義重要概念的人物,並與沙特並列為法國文壇的兩大思想巨擘。
譯者簡介
韓書妍
法國蒙貝里耶第三大學(Université Paul Valéry)造型藝術系畢。旅居法國九年。目前定居台灣,為專職英法譯者。
聯絡信箱:shurealisme@gmail.com
名家推薦
「他的文學作品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瑞典學院諾貝爾委員會讚辭
「他的風度,他的關懷,他擁有的廣大讀者,以及他在巴黎公共領域無所不在的身影,似乎凝聚了一切最典型的法蘭西特性,體現文學、思想和政治介入的結合。」──托尼.朱特(英國歷史學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