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你好」是最完美的控制。
你的存在價值不需要靠成全別人來證明!
自我療癒專家蘇絢慧暖心力作,陪你過好每一天
親子、夫妻、婆媳、師生、團隊,該如何「好好說話」? 賴佩霞沉潛多年最新作品 名人藝人熱推!
★你現在的卑微和討好,都是過去不斷迎合他人造就的苦果! ★不討好也能過得好,重新找回關係自主權。 ★自我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帶你走出討好的心理迷宮!
{我應該躺平,還是積極產出?} 時間永遠不夠用/工作永遠做不完/夢想永遠達不到? ──人生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朱家安 導讀】 ★亞馬遜網站編輯選書★
我們不需要完美,這世界也不需要完美。 因為不完美,我們才需要依靠彼此,連結彼此。 傷痛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 帶你重建內在安全感,修復情感連結, 找回自尊與自我存在的價值,成為最有力量的完整自我。
‧全球暢銷書《高敏感是種天賦》作者傾力新作 ‧論述簡潔,案例豐富,並提供15種內疚清理工具和練習 ‧周志建、許皓宜、蘇益賢等多位專業心理師聯合推薦
他的一支影片有4億次瀏覽,創下前所未有的紀錄! 他的社群媒體有超過3,850萬人追蹤。 他獲獎無數,被Yahoo財經選為2020年10大影響人物, 被媒體譽為「數位世代心靈導師」! ★未出版即售出全球39國版權!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預購即上榜!
台灣四、五年級生的青春讀本 韓國天團BTS推薦給歌迷的精神指引 佛洛姆從所有層面探索「愛」。不只是羅曼蒂克、讓人沉浸於錯誤觀念和虛幻期待的愛,更包括親子之愛、手足之愛、男女愛、自愛,以及對神的愛。愛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也因此《愛的藝術》能廣為流傳,繼續鼓勵人們:了解愛,學習愛,實踐愛。
跟著學習之神,依循「超速學習」九大法則, 在短時間內學會任何你想學的,就算再難的技能,也不是難事!
總有些問題讓我們反覆受挫,卻不明白原因。 一本將薩提爾理論應用在自我探索、發掘自身盲點的專書, 練習覺察,找出深埋的情緒、期待、價值盲點, 打破心理慣性,才是解決反覆困擾、達成心理期望的捷徑。
♦ 知名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結合20年專業和生命淬鍊 心血力作 ♦ ~獻給每個在生命途中「尋求自我價值」與「人生方向」的你~ 每個人都有力量成為拯救自己的英雄, 而這份勇氣,源於我們對於「生命傷痛」與「內在陰影」的認識。 從本書,你將知道自己的心理原型狀態, 踏上一場陪伴自我真實成長的...
看清自己行為、情緒與人際問題的根源 別讓看不見的傷痛,繼續操控你的人生 ★德國暢銷超過50萬冊 ★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蟬聯37週暢銷榜 ★德國AMAZON深層心理學暢銷排行榜#1 ★AMAZON讀者4.5顆星好評 |「內在小孩」會影響成年後的我們,且影響力超乎你的想像|
我們無法贏得所有人的喜歡與肯定,
我們的存在也不是為了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
最該重視與愛護的是——自己。
你是否常常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害怕別人受傷?
你是否習慣把別人的事攬在自己身上,過度負責?
你是否容易為超出能力範圍的事內疚,擔心自己做得不夠?
強勢的父母、任性的另一伴、愛指使人的同儕……,你的生命被太多人支配。
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
敢於不迎合別人,才是自由的契機。
知名的自我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在這本書中,深入探討我們因為漠視或無法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想法,沒有立下底線,以至於在各種人際互動中被隨意支配和控制,失去人我之間所需的空間與距離(關係界線失守)。
尤其總有人以「不要那麼自私」、「怎麼那麼愛計較」、「你太敏感」、「我是為你好」等字眼,企圖誘發我們的內疚感與羞愧,讓我們陷入自我譴責與自我批判的漩渦,誤以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會經歷失落與傷痛。
為了證明自己夠好,我們總是在乎別人會怎麼說、怎麼看、怎麼反應,不斷地被迫答應他人、滿足他人,縱使他人已經得寸進尺,我們卻停不下來,身心、情緒失衡。
你過的是怎樣的人生?是忙著討好他人的指指點點、害怕衝突而失去自我界限?還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接納自己的限制與不足?
40篇心理箴言打破怪罪自己的慣性,回復內心的平靜:
☆喪失界線的十型人格特質,檢視身邊毫無界線概念的索求無度者、推卸自我責任的得寸進尺者、不懂尊重的操控者等等。
☆辨識十種人際互動的陷阱,覺察他人的強迫與控制。
☆釐清十個內在糾結,疼惜抱著敵意懷疑自己的內在小孩。
☆設立界限的十個練習,在懂得自己與理解他人之間取得平衡。
把能量花在錯誤的人身上,心只會更傷,
你的存在價值不需要靠委屈自己、成全別人來證明!
#暖心金句,獻給溫柔、平靜但有力量的你:
★總有人不明白,不是自己想給,別人就一定要收。好心也會出現破壞和干擾的行為。
★若是因為別人的情緒而影響自己的選擇,那只會讓你成為別人情緒的俘虜和囚犯。
★你若無法真心接納及喜歡自己,你就會在他人的評論裡起起伏伏、上下動盪。
★你若厭惡了自己,想勉強自己,那麼被逼迫的你只會有更大的沮喪和憤怒,不會更快樂。
★任何的好或關懷,只要會帶來苦及傷痛,其實就微不足道。
★把自己的重視和在乎,錯付在殘酷和冷漠的人身上,期望對方轉變及願意回饋認同,這是一種病態的執著,等不到善果。
★很多人對親近的人給予所謂的愛,是自己認定的、自我中心的、擅自決定的——「因為我愛你,所以你應該怎麼回應我的愛……。」他們看重「自己」的愛,勝過於真正重視另一個人的存在。
★一段關係不管如何親近,都需要學會善待。越是親近,彼此越是要不失去尊重和禮儀。
★總有人企圖「改變」他人,忘了自己可以「幫忙」,但不能強求「改變」。想要用「幫忙」來改變別人,那是控制,也可能是一種對人的輕視。
★把能量花在錯誤的人身上,將使你耗竭殆盡,得不償失。
★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在取捨之間,什麼要留下,什麼要放手。沒有什麼能永遠緊抓不放,事情或關係,都有起點,也會有終點。
★接受別人發生的情緒反應,但要尊重自己的選擇和意願,不要把這兩回事混在一起,否則你為了成全別人,就會折磨自己。
★你的價值不該在他人的嘴上。從別人有如雲煙漂浮的話語中,是擷取不出自己的模樣的,甚至會誤以為他們比你還懂你、還認識你。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目前為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至今已出版24本心理關懷與療癒的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座、課程和工作坊帶領,並從事個人心理諮商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各地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者。
已出版作品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塊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文學類圖書)
《請容許我悲傷》(2003,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這人生》(2004,張老師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張老師文化)
《喪慟夢》(2007,張老師文化,入圍臺灣金鼎獎最佳社會科學類圖書)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2008,寶瓶文化)
《因愛誕生》(2009,寶瓶文化)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2011,寶瓶文化)
《愛,一直都在》(2012,張老師文化)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2013,寶瓶文化)
《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2014,寶瓶文化)
《死亡如此靠近》(新修版)(2014,寶瓶文化)
《為什麼不愛我》(2015,寶瓶文化)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2015,究竟出版)
《你過的,是誰的人生?》(2016,究竟出版)
《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2016,寶瓶文化)
《敬那些痛著的心》(2017,究竟出版)
《入夜,擁抱你》(2017,麥田出版)
《完美情人不存在》(2018,平安文化)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2018,究竟)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2019,三采)
《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2020,三采)
《受害者情結》(2020,平安文化)
《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2020,天下雜誌)
追蹤蘇絢慧:
FB蘇絢慧分享空間
FB璞成心理學堂
FB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