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艱難,唯愛與死。」
詩人吳岱穎作品《明朗》、《冬之光》經典復刻合集,
自有限的生命迴路將那些說不出口的,以詩恆久銘記;
黑暗盡處,仍有朗朗的冬陽在那裡。
研究和欣賞愁予詩者不可或缺的定本 塞外江南的寓意,因愁予詩而明朗;臺灣鄉土的意識,在愁予詩中落實為山岳、海灣、村莊。此書收鄭愁予赴美以前全部作品為一巨冊,包括坊間各種詩集已錄及未錄之作。
黑洞的巨大引力,連光都逃不了 嘿,你敢不敢靠近去看一看? 「我相信/火圈的另一端有更好的/一天,縱身/即是永恆/絕望中/必有僥倖」〈相信〉 你曾經想過要優雅地在時光間隙中穿身而過,卻發現它其實窄小的讓記憶與軀體都扭曲變形,在軌道中那些雜亂的思緒彼此撞擊、疲於奔命,一回神才...
字謎般深奧難解的詩作,訴諸深邃的思辨而非純粹情感的共鳴; 突破固定的格律,自有獨特的節奏感與音樂性…… 艾略特以一己之精神世界,撼動歐美以至華文世界詩歌的創作, 自成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
半世紀經典之作,回顧台灣現代詩發展的軌跡 西瓜的哲學史 比地球短,比我們長 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為── 而治的西瓜與西瓜 老死不相往來
★精選五十二位在二十一新世紀出現詩壇的新世代詩人,除詩作之外,包含簡介、詩觀,以及由主編向陽和編委白靈、陳義芝、焦桐、蕭蕭分工撰寫詩評,引導讀者了解詩人創作特色,與詩作賞析。 ★本書為其中一冊,收錄二十六位新世代重要詩人及其作品,從何亭慧到楊智傑。
★精選五十二位在二十一新世紀出現詩壇的新世代詩人,除詩作之外,包含簡介、詩觀,以及由主編向陽和編委白靈、陳義芝、焦桐、蕭蕭分工撰寫詩評,引導讀者了解詩人創作特色,與詩作賞析。 **★本書為其中一冊,收錄二十六位新世代重要詩人及其作品,從黃岡到林宇軒。 **
《基度山恩仇記》是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經典冒險小說,也被公認為大仲馬最好的作品。本書於1844年完成,全書共分十八次出版。後世史學家認為這部書不是大仲馬獨立創作,而是與其他作家合寫。
「生之艱難,唯愛與死。」
詩人吳岱穎作品《明朗》、《冬之光》經典復刻合集,
自有限的生命迴路將那些說不出口的,以詩恆久銘記;
黑暗盡處,仍有朗朗的冬陽在那裡。
凌性傑、孫梓評——紀念專文收錄
王盛弘、朱國珍、林育德、陳育虹、陳義芝、郭強生、焦元溥、楊佳嫻、廖偉棠、羅毓嘉——恆久想念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只有在幽獨之中才能發現,像是冬日陰暗的天色裡,舉首望見的微小光亮,抗拒著世界完全的黑暗。像是詩,持續著揭發表象背後,屬於真實的存在。所以我們又獲得了信念,相信即使暴亂無常在下一秒鐘,乘著海嘯沖進家門,但在這個當下,這個不斷分裂崩解的當下,我就是這麼活著,這麼在著。」——吳岱穎
綿延的海岸線,若隱若現的霧笛,
在他詩中我們或者泊岸或者出航,
那些關於青春綿亙的海洋意象,
蜿蜒著日復一日的行旅生活。
他在詩中徒步書寫著:
我只是看見青春和你同在
看見單車穿過小城,經過主街
鑽入,越來越近的潮聲
成為記憶中最繁複而單純的隱喻
關於生命中的各種存在與消逝,
關於在鋼索上行走一路丟失的那些明媚或頹然的風景,
皆在詩人字裡如海岸線般持續綿延、閃動如潮聲;
那是深陷黑暗時所能藏身的僻靜角落,
總有光與暗裁開時間讓我們作夢⋯⋯
本書為已故詩人吳岱穎絕版著作《明朗》、《冬之光》復刻重現,收錄其二○一一年前的經典詩作。內容涵括花蓮海岸生活,情感上的自我對話,以及關於此身存在狀態的揭示。作家凌性傑曾說:「吳岱穎的詩不管內觀自省或向外探照,都能帶出深刻的意義。」
而當肉身還諸天地,遺留的詩句仍如光束般輝映人世或明或滅的燈火;那些珍貴的、關於生存的種種辯證,是最真摯的誠實坦露:
「我始終相信,寫詩一途只能是孤獨的,因為一切對於生活的感受,都是詩人專橫的表現,他只能用自己的語言,寫此心與外物相交接的狀態。」
◎裝幀設計
知名平面設計師——莊謹銘操刀設計!
以「圓背精裝」形塑作品的永恆經典。包覆的書衣鋪展出寧靜溫暖的夢境氛圍;在樸拙帶手感的維納斯沐光紙上,以水彩效果繪製弧線和卵形,更醞釀出造夢者的「創造」意境。
點綴其中的燙霧金箔線條,象徵夢裡潮聲的粼粼波光,碎閃在詩句之間,彷彿拉長恆久的念想。
作者簡介
吳岱穎
台灣省花蓮縣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及花蓮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曾獲全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先後任教於花蓮縣花崗國中、台北市立建國中學。著有個人詩集《明朗》、《冬之光》、《群像》,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編著有《2017飲食文選》,與凌性傑合編《青春散文選》、《青春小說選》,與孫梓評合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永恆推薦
人生一場大夢,我選擇相信,岱穎已經從這個夢進入下一個夢。他所造的夢境,所寫過的詩,會一直陪伴著我們,讓我們有力氣去追問永恆是什麼。想念一個遠行的詩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他的作品,從他的作品裡找到慰藉與啟發。
——作家 凌性傑
吳岱穎始終明白,正因「憂傷是長期的事業」,詩才會是觀看世界的洞燭。
《明朗》有個句子令我難忘:「最接近風景的是火焰」。
暗中,詩人彷彿端坐於孤獨,擦亮火光,照見風景的一瞬——
他起身,詩發生。
——作家 孫梓評
岱穎是我認識的詩人中最天才洋溢的,他經常不經意地在提到俗世人生時露出睥睨的表情,在他秀俊而慧黠的臉上輕描淡寫著竹林七賢那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俏皮。他的文字精準,語言就是詩。《造夢者》是詩意的精華,如流星般為我們照亮夢的路徑,而岱穎先一步乘夢而去。
——作家 朱國珍
2020春接受陳義芝訪談,岱穎提及他曾思索何謂詩意?訴諸直覺能否真正碰觸詩的本質?提及他如何體會出剝洋蔥式的閱讀與思考方法,以之觀察周邊事物隱藏的符號系統,文化意涵,可能的脈絡,並運用到創作上。他將這些心得分享給學生。
「詩人用思維的手指穿透事物,帶領讀者看到」岱穎說。對詩,岱穎是嚴肅的。
我們失去他了。這麼一位好詩人,好老師。但只要我們留住他的文字,我們就留住了他。
——詩人/譯者 陳育虹
岱穎學長/老師是我所知對詩最嚴格的詩人,面對習作或名作,他總眉頭深鎖,用筆圈出、劃線所有覺得可疑的語句,並且反問我一連串難以回答的問題。他教會我寫詩,教會我對美學和文學保持懷疑,他以言教、身教和這部作品,為這世界留下「詩很嚴肅,至少值得嚴肅以對」的詩教。「過往的所有時光皆如此刻──然而/有隔,當我想起」,想讓岱穎學長/老師知道,他詩作的讀者,遠比他想像得多,而且,還會更多,但想必,他已經知道了。
——學弟/學生、寫作者 林育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