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全人發展的每一方面都是父母的責任,不是社會、政府、學校、親友、甚至不是教會的責任。父母本是被呼召來完成一件偉大工作的團隊。孩子們是父母的門徒,父母則被呼召來共同培養他們成為基督的精兵。
跟著舊約泰斗萊特的視角,看上帝榮耀如何重回祂的子民! 若為聖經人物舉辦奧斯卡頒獎,精神分析、劇場研究的當紅炸子雞──以西結,鐵定在最佳男主角之列。以西結書裡稀奇古怪的語言和舉動,乃至幾乎情色的修辭與意象,迄今仍是舊約學者捉摸不定的研究素材。 但是,這絕非以西結自願的。從小受祭司傳統的教育...
「你的禱告很遜!」本書從克雷牧師被朋友的一句玩笑話刺到開始。在字裡行間,你將看見他經歷過的掙扎與突破。如果你的禱告生活需要打氣,你會享受這本滿有能力、充滿真心話的書,它將建造你的信心,鞏固你與神同行!
徹底體驗沉浸式讀經 從詩篇編輯者的宏觀角度來看詩篇 也從微觀觀察詩裡行間的至微之處 ::: 作者謝挺博士爬梳一篇又一篇的詩篇, 看見了前篇與後篇的原文脈絡,隱隱蘊藏豐富的關連; 原來一篇深刻的詩篇,會因著鄰近詩篇隱隱的呼應,而疊加出更為豐滿的信息。
以賽亞書是一本叫人自覺謙卑的經卷。它66章的篇幅不單叫不少弟兄姊妹望而卻步,甚至不少舊約學者也不得承認他們的有限。 本書期盼能讓讀者對於以賽亞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掌握當中的寶貴信息。從而認識以賽亞書的整體信息,讓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看見整個樹林,而不是林中的每一棵樹。
在這墮落的世界,基督徒要如何保持靈裏的更新?耶穌告訴我們,擁有新酒和新皮袋是關鍵(參《馬可福音》2:18-22)。 新酒是耶穌的生命,新皮袋是能承接耶穌生命的屬靈操練和習慣。好的屬靈習慣有哪些?例如:每天好好地靈修(QT)、穩定參加小組與崇拜聚會、實行什一奉獻等等,旨在幫助我們裏面不斷地擁有耶穌,方...
書名:《禱告敬拜的人生:30天禱告手冊》 小標:詩篇信息 英文書名 A Life of Prayer and Worship 作者:楊寧亞 ISBN 978-986-99021-1-3 (平裝) NT$ : 120 簡介: 大部分的聖經書卷都是上帝對人說話,而詩篇則是詩人對上帝說話,是他們的禱告...
關於呼召的問題百百種,各種說法、見證莫衷一是。當我們期待回到聖經,尋找問題的答案時,卻可能遇上另一個問題──錯解聖經中的呼召,將常聽到的說法當作真理。有鑑於此,聖經學者曾思瀚寫下了《被誤解的呼召》,華人教會第一本詳盡詮釋呼召經文的著作。
舊約學者華爾頓深入研究古近東文化,並詳細考察「創造」的希伯來文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方式,結果發現:創造敘事的重點,並不是神如何使物質無中生有,而是神如何從混沌的世界中建立秩序。這樣的解讀,幫助我們以新的眼光認識神的安息、人的角色,我們的神學也會更有活力。
此刻正是教養你所愛的小孩之際,你能興盛成功且滿有能力的關鍵時刻!賽斯和蘿倫以耳目一新的教育方式傳遞教養的觀念與技巧,能幫助父母親建立一個全然興盛的家庭,是一本關於傳承、品格發展、責任與愛的領導書。
本叢書專以描繪屬靈人物在靈命及對真理領悟上的成長為主軸,能幫助您在短間內吸收到他們一生的屬靈精華。內村鑑三雖然全力廣傳福音,卻沒有刻意去製造信徒。他認為因他傳道而重生的人,或是因他傳講的福音而信主的人,都是神自己造就的信徒。而他的信仰被教會界稱為「無教會主義」,認為他否定教會和洗禮,以致被排擠。他是...
內村鑑三為日本近代最偉大且最特殊的基督徒之一。他不特別對人傳福音,但人一聽聞他的話語就悔改流淚,決志歸主;他也不特別訓練別人當傳道人,但他的學生卻都蜂擁著獻身傳道。在基督教史上,這實在是鮮見的驚人事蹟。 這樣的一個人談「當代傳道精神」,會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呢?任何一位有心獻身的人都應先閱讀此書,實...
影響深遠的羅馬書講明因信稱義的福音,更同時談論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書從經文出發,解明福音的大能如何貫穿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榮休院長陳濟民博士,長年牧養港台與英美的華人,深知華人閱讀聖經可能會有的信仰盲點;本書展現陳博士一貫嚴謹的態度面對聖經經文,並回應諸多羅馬書的學術疑難,幫助讀...
本書作者巴默爾,以其親身經歷與獨到洞見告訴我們:生命種種問題,起因於人往往根據假象來行動,違背了內在的真實,也悖離了外在的真相,以致失去真正的自由與力量。本書能夠引領我們踏上一段旅程,探索有關自己,他人,世界的真實本相,自由自主活出鳶飛魚躍,海闊天空的生命。
這是一本「既知性又靈性、既談論也實際操練禱告」的書。 我們慣常的祈禱方式,是用言語去表達我們的思想或感情,但這不過是祈禱的其中一種表達方式。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作為默觀祈禱的一種,則嘗試追本溯源,把默觀祈禱的教會靈修傳統,以嶄新的方式揭示給現代的信徒,讓信徒在節奏快速的生活...
摩根没有讀過神學院,但是他的信息講章,卻為神學院和傳道人所研讀,他從來不用任何宣傳和手腕吸引聽眾,但無論他到哪裡分享,總是座無虛席。本書作者張文亮教授大量閱讀摩根的著作及資料,寫下這位屬靈榜樣的生平和事奉,獻給這一世代基督追隨者。
從聖經利未記可以學到哪些瘟疫公衛知識? 利未記和瘟疫課題,如何幫助人更深體會彼此相愛? Facebook持續發燒文,再次全收錄! 張文亮教授藉一系列課程內容,分享利未記與瘟疫的關係。 在瘟疫流行的時候,不只是提醒我們要「聖潔」, 更是要「愛人如己」(利十九18), 保護自己並幫助弱勢,向國際伸出友...
你想更親近神嗎?你想更熱心愛主嗎?這本實用的讀經手冊能幫助你對神的話語產生興趣,並讓神的話語進入你的心,與天父建立更深的關係。 開始培養與主同行的習慣:從祂的角度看事情、聆聽、處事、感受。聖經說:「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詩篇34篇8節)多麼奇妙的邀約,你竟能經歷永生的神。 若你接...
家庭祭壇若只停留在傳統、單調、刻板的模式,孩子勢必覺得無聊,父母深感挫折也就在所難免了。若能夠給予父母實際且符合孩子成長的家庭崇拜模式,一定也會開始傳唱令人感動的家庭故事。
基督教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在於定義的困難,也不在於內容的複雜,更多是在於其範圍的廣泛,信仰群體成長的過程漫長,以及每個時代學習模式不斷的演變,基督教教育的方式和管道需要適時的更新調整,保持靈活度的主要祕訣在於熟悉基督教教育本身的基礎,其最終的目的、過程、方法、管道、困難、對象、場景等等。
孩子在全人發展的每一方面都是父母的責任,不是社會、政府、學校、親友、甚至不是教會的責任。父母本是被呼召來完成一件偉大工作的團隊。孩子們是父母的門徒,父母則被呼召來共同培養他們成為基督的精兵。
今日,許多基督徒父母,在忙碌的工作與事奉後,容易忽略對第二代的信仰教育,以為這是教會的責任。這種將信仰教育完全交給教會的結果,造成下一代的信仰變成一種知識及生活的習慣,無法將信仰真正落實在生活上和生命裡。
父母們即使透過教會主日講台的提醒,感受到對第二代信仰教育的責任,也清楚家庭祭壇的重要,卻感到無從著手,找不到門路,甘脆就不了了之。或者有人努力嘗試,卻變成屬靈訓話的氣氛或管教的場面,特別是青少年的父母,普遍感到既失敗又挫折。這種結果,不令人意外,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已與過往大為不同,教會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屬靈教育方式,已漸漸地從過往單向的傳講,變為多元化和創意的方式。家庭祭壇若只停留在傳統、單調、刻板的模式,孩子勢必覺得無聊,父母深感挫折也就在所難免了。若能夠給予父母實際且符合孩子成長的家庭崇拜模式,一定也會開始傳唱令人感動的家庭故事。
份教材期待拋磚引玉,帶領家庭開創一條更新的家庭靈性旅程,讓「家庭祭壇」不再是無聊、枯燥的事,而是充滿期待與興奮。
申6:4-7「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這是上帝對以色列百姓的重要提醒,因為他們進入迦南,享受那地的一切美好,他們的第二代,對於上帝過去在先祖的作為沒有經歷,也不認識耶和華。上帝情詞迫切的提醒,祂的作為與祝福仍然能夠在第二代身上,但是帶領兒女敬畏神,謹守遵行上帝的律例與典章,是下一代繼續蒙受祝福的關鍵。
孩子在四個部分上需要被呵護:智能、靈性、情感、體能,而這四部分與 神教導我們該如何愛 祂的方式有極大的關聯。馬可福音12:30「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 神」。我們應該盡心(情感)、盡性(靈性)、盡意(智能)、盡力(體能)來愛 祂。
本教材適用於家中有十歲以上的孩子之家庭使用,不只希望提供父母進行「家庭祭壇」的材料,更盼望激發家中信仰互動的新點子,讓耶穌基督的恩典與真理,帶領家庭經歷豐盛的屬靈之旅。
舊約的宗教教育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家庭成為信仰傳承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所在。即使到了新約,進入教會時期,開始了在基督裡的教會,但家庭仍然肩負延伸信仰的使命,家庭就是「小教會」。
家庭的信仰生活,應該包括家人之間藉由讀經、禱告認識神,一同唱詩、讚美來敬拜神,或者一起在靈裡的分享、團契,但在教會事工越來越蓬勃發展的同時,家庭的信仰活動已漸漸被教會、團契及主日學所取代,家人之間的靈性連結與藉由家族傳承信仰的功能日漸式微,影響所及,除了家庭的信仰教育不彰,家庭生活也缺乏屬靈的連結。家庭的破裂,造成個人的傷害;而家庭的健康,影響個人的成長,當現今的世代,家庭問題日趨嚴重之時,教會也受到社會風氣影響,經常感到束手無策。
「家庭祭壇」,是回應這個問題最迫切的議題,也是上帝重新在每個家庭工作的契機。當家庭重新回到上帝的心意裡,個別的難題也容易迎刃而解。
為了在教會推動「家庭祭壇」,作者把過去十多年牧養青少年,設計聚會內容的經驗,應用在家庭祭壇的聚會,訓練父母如何應用教材,帶領兒女在家中敬拜神。推動之初,一些父母及作者本身都懷著疑惑的心「真的可以嗎?會不會又是一次新的挫折呢?」。
令人意外的是,推動後,收到來自不同父母的回應,但都有著相同的結果,孩子們很喜歡,也很投入。重要的是,他們對家庭祭壇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的回應帶來很大的鼓舞,也讓作者驚覺地發現,父母需要屬靈牧養的裝備,原來是一塊未得之地。於是將這些家庭祭壇的教材出版,希望能鞤助更多的家庭。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