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法師述
先總論
世間一切人、應須行孝道者、因各有父母生養鞠育之劬勞也。其始以至成就人財、非一二人、教育指導、而能資其樹立焉。蓋此等之人、安非恩人乎。然一人既有許多恩人。人人亦然、人類既多、其各恩人更多矣。欲周至酬報、是事甚難。簡單提要、僅擇恩義最重大者、唯父母爾。故父母不得不申管見、說酬報應分之事也。蓋人類雖多有貴賤差別不等、父母乳哺養育之恩、各各所不能逾、餘恩則不得同儔也。父母若能盡心孝順、餘皆例知可也。遵行古聖制規、奉養父母。方不失人倫之理。在世堪為人範、而永古流芳、都由是也。今表普通家庭為人應分之事、梗概如次。
目錄:
一順情
二奉養
三知恩
四和睦
五錢財
六教妻
七在外
八病時和死後喪祭
菩提心是覺醒而利他的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力量。 本論以偈頌的方式娓娓道來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修行原理, 帶你完整認識菩薩道的修行要領與實踐步驟。
作者藉由簡單淺顯的佛法故事,讓大家學到重要的人生道理,進而了解佛法學習佛法。 佛法云:布施可以去貧窮得富貴,禮佛可以去低賤得尊貴,放生可以去短命得長壽,參學可以去愚癡得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一聽聞佛法就會馬上覺悟並且「信受奉行」,他於世間生活上所遇的種種逆境,絕對可以得到轉變,變得順心圓滿。
「大悲行解脫門」之法門,源自《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善財童子參訪觀自在菩薩時,菩薩為之解說:「我已成就大悲行疾速解脫法門,善男子!此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這就是大悲行門的由來,因此要研習此大悲法門,應先對《華嚴經》略作了解,以明此大悲法門之殊勝。 歷代以來,有關觀世音菩薩之...
為什麼學佛? 我們其實每位眾生都是轉世,《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五云:「問:何故名異生性?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能令有情起異類見異類煩惱,造異類業,受異類果、異類生故;名異生性。 復次能令有情、墮異界故,往異趣故,受異生故;名異生性。 復次能令有情、信異師故,作異相故,受異法故,行異行故...
此本佛學簡易辭典是在撰述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系列相關書籍以後,同修們建議編一本白話文的佛學簡易辭典,以備隨時查閱。經過數次討論之後,決定編述出版.於是自2018年開始參閱各大本的佛學辭典,擇其經常使用之詞句加以引用,並將文句儘量加以簡化,而又不失其義,雖然比之原有辭典為數甚微,但對一般初學佛法的人,不...
知性法師述
先總論
世間一切人、應須行孝道者、因各有父母生養鞠育之劬勞也。其始以至成就人財、非一二人、教育指導、而能資其樹立焉。蓋此等之人、安非恩人乎。然一人既有許多恩人。人人亦然、人類既多、其各恩人更多矣。欲周至酬報、是事甚難。簡單提要、僅擇恩義最重大者、唯父母爾。故父母不得不申管見、說酬報應分之事也。蓋人類雖多有貴賤差別不等、父母乳哺養育之恩、各各所不能逾、餘恩則不得同儔也。父母若能盡心孝順、餘皆例知可也。遵行古聖制規、奉養父母。方不失人倫之理。在世堪為人範、而永古流芳、都由是也。今表普通家庭為人應分之事、梗概如次。
目錄:
一順情
二奉養
三知恩
四和睦
五錢財
六教妻
七在外
八病時和死後喪祭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