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的最新散文集,典雅耐讀,出入古今典籍、山水,日常事、平凡人,一草一木,在她筆下均自成風光。
3/26預購,3/31正式上市 完成預購的讀者請於3/31同步書櫃 繼《我輩中人》引起數萬讀者回響, 張曼娟再次書寫中年的風景.幸福的原力 23篇情意真摯的散文, 寫給瞻望中年的你、擁抱中年的你、中年徬徨的你、承擔責任的你、 照顧之路的你,以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繼《我輩中人》與《以我之名》後,張曼娟中年覺醒三部曲 28篇真情澄澈的散文,28個生命凝視,在時間的巨大沙漏中書寫中年的艱難與豐饒
簡媜的母愛賬簿、育嬰密語 暢銷二十年經典散文 育兒現場生命書寫 攜帶深厚的豐饒降世的祝福之書 從女孩到女人 柔情感性PK機智幽默 寫盡天下癡心父母的急切與悲歡 囊括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以及神人共存的傳統護幼智慧
一本書,一個故事,一段人生 《追風箏的孩子》資深譯者李靜宜獻給文學的深情告白 有人用照片拼貼青春,有人用音樂記錄生活,而李靜宜則以一本本翻譯書留下生命的印記。
── 張曼娟首次書寫中年的覺醒.幸福的定義 * ── 超過260萬人搶讀按讚的文章; 引發4、5、6、7年級生熱烈討論專欄。 這個不上不下的生命階段,該有什麼樣的風景?
日常不過尋常事,優秀的散文家總是能優游其中,嚼出特殊的滋味。曾自認擅寫長文的鍾怡雯,此書集結的卻大多是千字短文,篇篇短小精練,閒散中帶著飄逸。寫出生地怡保、親人定居的新加坡、越南胡志明市、新店鄉居、半城半鄉的中壢,色彩鮮明,有著寫實主義式的浪漫。 《飄浮書房》是作家本色的讀書、旅行之樂,充滿了...
王家衛人生首序 暢銷作家李舒最新隨筆集 細數半世紀前的優雅與風情 佳人與雅士的傳奇往事 如那一抹夕陽下的餘暉 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遺落
這些東西,不是我此行的目的── 我是來活一場的。 那一張張美麗的臉,才是最好看的風景。 走過熱情的中南美和壯闊的中國,最「三毛」的旅行。 三毛逝世 30週年 紀念版
范俊奇的《鏤空與浮雕》系列,領我們看風流名人溫柔款待自己的每一個停頓與拐彎。 再度集結三十位不同年代的藝文界名人,觥籌交錯,人影交疊,讓他們在彼此的生命擦肩而過,像是開設一場虛擬的派對。在時間與空間的錯位上,記敘他們虛虛實實的人世構圖。無論破敗或風光,絢爛或荒涼,范俊奇筆下的人物群像,皆組成一...
沉默、寡言、難以了解…… 為何「我們的」父親都那麼像? 作家蔡詩萍最新溫情家庭書寫 台灣移民史的小注腳大連結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父親群像」! 一位湖北女婿、一位客家女兒, 在台灣這座亞熱帶島嶼, 共譜的跨族群時代愛情故事、開闢家族生命新頁 ...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跟青少年子女斷了線嗎? 或許只是,我們自己不夠勇敢,跨不出去…… 晚餐桌上兩代共讀共辯的經典
張曉風的散文,典雅耐讀,她出入古今、典籍、山水,日常事、平凡人,一草一木,在她筆下均自成風光。因此詩人瘂弦說:「讀張曉風不但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而隨她穿過古中國文學的宗廟殿堂,更會發現宮中有宮,室內有室,千門萬戶,雍雍穆穆,而原型在焉。」
繼《送你一個字》、《花樹下,我還可以在站一會兒》之後的最新散文集。搭乘英國火車〈在D車廂〉她遙想《自己的房間》與吳爾芙,以及《坎特伯里故事》中的巴斯婦人和作者喬叟,宛如一場寧靜的英國文學之旅。因一篇四十年前紀念老友的文章,與老友親人千里相會,在感傷中又彷彿昨日再現。談〈楊絳與法塔〉,一個「護錢鍾書之才」一個「顧賓拉登之命」,她們勇於站在男人之前,顛覆一般站在男人背後的女人。她以不可思議的角度出手,把古人拉到眼前,看見在以地為紙學習認字寫字的歐陽修,透過大地這個「教室」翻轉命運,也聽見改變六祖慧能生命的瞬間,那熱人之耳、揪人之心的美妙吟誦聲。
她〈回想〉長年的筆耕,卻是一部私密的文學戀愛史。雖從寫小說教小說開始,進而創作戲劇、詩、兒童故事,但最常寫的是散文。〈談到寫作,最重要的是──〉,到底是先天的天分還是後天的努力重要?信手捻來,談及粵語、文字學、《花間集》等,以精簡的白話文轉譯古人話語,深入淺出且令人會心。
她致力提倡愛地球,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之中,甚至還發願有朝做地球球長。搬至新居為了減少用電,種起橘子樹來抵抗西曬的烈日,居然也節約夏日的冷氣電力。在她筆下任何大小事都可逸趣橫生,浮想聯翩,周末一人在家享受毛豆莢的〈浪子大餐〉;關懷動物,從失去母親照顧的小水獺、曾經美麗的梅花鹿、流落異鄉的雲豹以及日漸稀少的石虎,以民胞物與的情懷,期望喚醒人們公平對待,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權。
錦繡文章天地來,全書展現曉風在抒情美文之外全方位的創作,持續精進,創意無限。
作者簡介
張曉風
她覺得,她欠古典文學一份情
如果不好好研讀,並好好轉手佈施
那就太對不起歷代古人了
由於持恆了六十多年的精湛創作
她成為後輩作者風從的典範
因為眼光獨到,所以出版社很希望她來選書
(如本社的《小說教室》)──雖然她不常答應
因為作品深入淺出,她的文章常在兩岸
入選教科書
曾經擁有特別的權力,可以大聲嚴責部長級的人物
但她不希罕那份權力
她最引以為榮的,卻是遠赴泰北山區
走過黃泥路,去探視苟延殘喘的二戰老兵
她的資料,網上可查的有一堆
但她的深意俠情只能在翻書聲中隱隱聽到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