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

6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6/04/07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27.2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ISBN: 9789862622872
  • 頁數: 250
紙本書定價:NT$ 510
電子書售價:NT$ 357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購買領書額度

台灣最古老的新聞通訊社,跨越六百萬年的史料首度面市!

早在六百萬前年台灣島初形成之際,一個神祕的「台灣史新聞通訊社」就已然存在。他們的宗旨是:「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因此台灣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他們都留有第一手的採訪報導。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80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 電子書: NT$ 315

    這是一本帶領臺灣各世代讀者重返二二八事件歷史起點之書。 七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官民衝突事件。在戒嚴期間,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相關研究直到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累積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但作者陳翠蓮認為,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著重在整...

  • 電子書: NT$ 319

    大航海時代的荷蘭官員穿燈籠褲?鄭成功平常上班要穿龍袍嗎? 日治時代的台灣女性會穿和服嗎?傳統客家女性的禮服也有南北之分? 支那風情的長衫原來就是旗袍?台灣中學生也愛帥氣的立領校服和俏麗的水手服? 橫跨台灣三世紀,44張考據嚴謹、重新繪製的人物服裝彩圖。

  • 特價 電子書: NT$ 297

    ★史明親自改寫,親筆繪畫,認識台灣史最佳入門。 ★第一本站在被統治的台灣大眾立場的台灣史。 ★原著百萬字精華濃縮,再收錄一百餘幅史明親繪漫畫。 ★本書另收錄史明首次曝光的文章〈謝雪紅的慘境〉。  

  • 電子書: NT$ 392

    台灣成為美食王國,不是沒有道理! 《蚵仔煎的身世》作者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 這回話說重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 電子書: NT$ 462

    從1624年到清治末年,台灣是一個傳統而落後的農業經濟。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總督府推動全面性的基礎建設,包括公共衛生,土地調查,戶口調查,與現代化的交通系統,也啟動了台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到了日治中期,台灣已經從一個傳統落後的社會,轉型為現代化的經濟,台灣人的所得也大幅上升。

  • 電子書: NT$ 455

    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

  • 電子書: NT$ 455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 電子書: NT$ 296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

  • 特價 電子書: NT$ 277

    採訪三十位幕僚、政務官、社會運動者等政策相關人士 從九大議題看八年來臺灣的改變 從執行者、幕僚的訪談中得知重要政策溝通與執行的關鍵時刻 「EPUB電子書版本皆有附贈惠菁親聲朗讀前言音檔」 八年來,世界經歷了動盪與巨變 臺灣也經歷著體質的改變與成長 我們是否在這個時代,寫下了屬於自己的...

  • 電子書: NT$ 377

    權力爭奪、戰火洗禮、帝國殖民、獨立與開放、文化影響…… 越南的歷史就是世界大歷史的縮影

  • 詳細資訊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翁佳音副研究員審訂
    ◆前臺灣博物館館長陳濟民專文推薦
    ◆李乾朗、胡台麗、南方朔、莊永明、陳其南、吳密察、孫大川等三十位重量級學者專家,一致推薦!

    台灣最古老的新聞通訊社,跨越六百萬年的史料首度面市!

    早在六百萬前年台灣島初形成之際,一個神祕的「台灣史新聞通訊社」就已然存在。他們的宗旨是:「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因此台灣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他們都留有第一手的採訪報導。

    如今,沉寂已久的珍貴史料終於出土,專家學者為了記錄這項驚人的發現,特組成台灣史新聞編輯委員會,製作《台灣史新聞》六百萬年紀念特輯,希望還原歷史真相,帶領讀者重新來到事件發生的現場,甚至直接感受台灣島誕生之際的地質衝擊,讓讀者體驗身歷其境的真實。

    用新聞形式說歷史,圖文並茂還原事件現場!

    【精采內容】
    本紀念特輯精選台灣史新聞通訊社最具代表性的新聞、社論,以報紙的形式重新排版,呈現從古至今所有人類與台灣這塊土地互動的歷史。全書依時代背景分為六卷,從台灣島誕生開始,歷經史前、荷西、明鄭、清治、日治等時期,直至民國百年,一路展現台灣豐富的樣貌。無論是政治事件、民生經濟、藝文活動或名人軼事,都鮮明地反映當時的庶民生活。

    你將能從百萬年等級的歷史維度,看到所有在這個島嶼上曾經發生的大小事。書中不僅呈現台灣在地觀點,更連結國外重大歷史事件,具有宏觀的格局與視野。除了豐富的知識內容,還融合了逗趣的漫畫及小廣告,增添閱讀的趣味。

    這是一本將複雜的台灣歷史化繁為簡的書,也是第一本結合自然地質科學、考古人類學及歷史研究的台灣史專輯。只要擁有本書,你就能輕鬆掌握台灣史!

    【好評再版】
    ◎2016最新增訂版新增近年大事年表
    ◎邀請向陽、孫大川、陳其南、吳密察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曹銘宗
    撰文、漫畫腳本
    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從事自由寫作,並任英語、華語導遊、台灣文創產業、休閒農業參訪團講師。
    長期關注台灣族群文化,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台灣史新聞》、《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國語》(貓頭鷹)、《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聯經)、《台灣地名謎猜》(聯經)、《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洄瀾》等繪本。
    懷抱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媒體推薦

    【專家學者共同推薦】
    ◎王文霞(成功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授)
    ◎王志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
    ◎王偲宇(壽山高中歷史教師)
    ◎伍少俠(台中二中歷史教師)
    ◎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呂理政(前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李乾朗(臺灣藝術大學教授)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周婉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曹永和(已故中央研究院院士)
    ◎莊永明(《台灣第一》作者)
    ◎莊德仁(建中歷史教師、台師大歷史博士)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正宜(南湖高中歷史教師)
    ◎陳其南(前文建會主委、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惠珠(北一女中歷史老師)
    ◎陳濟民(臺灣博物館館長)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典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葉倫會(台北散步者兼海關博物館創館館長)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潘朝成(木枝.籠爻)(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專任講師暨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創會會長)
    ◎蔡錦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鄭永常(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薛化元(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一致好評】
    「本書最吸引人的一個特點是採取新聞報紙的架構,將台灣歷史從史前時代一路鋪陳至今,特別適合初次接觸台灣史的讀者。」——陳其南/前文建會主委,臺灣大學人類系兼任教授

    「無論作為台灣歷史的入門課本,或者作為增進台灣知識的小百科,此書都具有閱讀的指標價值。」─向陽/詩人,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

    「《台灣史新聞》依照新聞紙的編輯、撰述慣例,將目前吾人較為熟悉的專題記述體之台灣歷史加以拆解後重寫,形成了一個新的台灣史敘述。這種台灣史敘述很像另一種素樸的歷史撰作體裁:年代記(Chronology),但卻又不僅止於此。可謂創見。」─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和過去許多博物館的陳列或台灣史專著之章節安排不同,《台灣史新聞》裡的原住民不再只出現在史前時代,而是貫串全書的歷史存在,這對原住民來說,是非常窩心的事,因為它真實反映了台灣文化歷史的全貌。撰文曹銘宗、審定翁佳音都有老番人的形神,視野果然不同。」─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政治大學台文所兼任教授

    「本書同時呈現台灣與世界歷史發展脈絡之間的連結,具有宏觀歷史的格局與視野。」——王文霞/成功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授

    「本書透過編年史的作法,將各種事件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呈現,在編輯上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拉近了人與歷史的距離。」——王志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台灣史新聞》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兼具實用功能的歷史類讀物。」——王偲宇/壽山高中歷史教師

    「新聞是目擊歷史的有力材料,當一篇一篇歷史的材料累積,歷史真相的輪廓便有可能逐漸成形。」——伍少俠/台中二中歷史教師

    「以台灣觀點看台灣,有自主性,也有專業,是一本公正客觀、包羅萬象的著作。」——李乾朗/臺灣藝術大學教授

    「《台灣史新聞》是一部縱橫古今中外、氣勢磅礡的史詩。讀者可以在這部結合照片、漫畫、新聞的編年史詩中,盡情發揮台灣史的歷史思考與歷史想像力!」——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歷史就是新聞,新聞也是歷史。兩者都是時間之河的漂流物。而今,兼習歷史與新聞的曹銘宗先生,用新聞體寫台灣史,不僅貫穿了古今,也讓故事不再漂流。」——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這是由台灣文化工作者曹銘宗所寫的一本新書。基本上,他以新聞報導的方式來書寫台灣的歷史,實質上則呈現重大事件,以及多采多姿的文化,特別是把台灣與世界結合在一起。除了珍貴而清晰的相片,還有許多少見的地圖、插畫,以及版畫,而杜福安的四格漫畫更讓本書生色不少。當然,吾友翁佳音的審定,保證了嚴謹。我很喜歡,因此,樂意推薦給大家。」——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台灣史新聞》由具有豐富歷史與人文知識的優秀新聞人曹銘宗先生執筆,將台灣從史前到二十一世紀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創新而濃縮的報紙新聞排版方式呈現,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重點,毫不費力地吸取從台灣本土觀點出發,兼具國際視野的台灣史內容。最令我印象深刻且感動不已的是看到台灣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在《台灣史新聞》中占了顯著的篇幅,引領我們審視台灣族群文化的根源與族群間權力的消長,以建構更全面而公允的台灣史觀。」——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將盤根錯節的台灣歷史化繁為簡,適合任何想對台灣歷史有概廓性理解,但不想在心思上有過度負擔的人。歷史能以如此輕鬆自然的方式呈現,實在令人喜悅。」——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台灣史新聞》每一則都有個主題,透過記者的筆法,努力呈現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始末因果,還有後續影響。且除關心台灣的重要大事外,還搭配同時期世界史的發展,開拓讀者的國際觀視野。真心推薦這本好書,給想要更深入了解台灣史的讀者。」——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本書立足台灣,放眼世界,以新聞方式呈現,每階段的台灣大事,都搭配精美圖片、漫畫和照片,相當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值得推薦給所有莘莘學子,以及想了解台灣史的朋友。」——陳正宜/南湖高中歷史科暨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種子教師

    「這本《台灣史新聞》以報紙的模樣,用新聞、特稿、社論、漫畫等常見的格式,讓讀者能像讀報紙一樣,輕鬆、不經意地就把臺灣史上發生過的大事了然於心,真有「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效果。一般編年史或大事記,不是過於瑣細,就是枯燥無味。這本書不一樣,它選錄了最重要的紀事,並且為它們加上了知性的趣味。」——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台灣史。作者以簡明的文字、精采的插圖,依時序發展來鋪陳關鍵時刻,還原歷史現場。書中的文字述說動人的故事,又配有許多精美插圖。總之,本書既適合閱讀,也可以提供查考、檢索,值得讀者仔細觀覽。」——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本書立意恢弘而取材嚴謹,一冊在手宛如直擊台灣史乃至東亞史、世界史的重大事件發生現場,自是可收寓教於樂之功。」——楊典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不但在篇幅、主題上充分凸顯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的歷史角色,不同於一般從上而下的制度性、結構式歷史陳述,而是以立足歷史現場的新聞觸角、想像空間,讓讀者對異時空的歷史產生連結感、同理心,甚至舉一反三,發出會心的微笑。」——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請大家不要小看這一本像是報紙的《台灣史新聞》,作者揚棄了『台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的陳舊觀念,從地質學和考古學研究所得的史前時代紀錄開始,把台灣人類活動史拉早到更新世冰河時期。」——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拉大歷史格局直指台灣核心,宏觀且不偏頗地報導台灣原住民族護土、衛家、失土、失根過程中被輪暴式的殖民史。這是遲來四百年的新聞!wanai!(wanai是噶瑪蘭語的謝謝)」——潘朝成(木枝.籠爻)/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專任講師暨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創會會長

    「《台灣史新聞》一書以報紙形式編排,配合趣味的『商業廣告』與『漫畫』,使閱讀台灣史不再枯燥無味。」——蔡錦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表面深入淺出,輕鬆易讀,然而每篇報導旁徵博引,史料豐富而嚴謹,值得一般讀者與歷史研究者參考與借鑑。」——鄭永常/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